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书章句集注今译(上下)/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宋)朱熹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儒家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释。该书自元末至清末,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历代学子视为求学入仕的必读书,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政治色彩虽然已经退去,但由于朱熹所注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且多引用二程、张载等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故仍是研读“四书”的必读书。
《四书章句集注今译》是对朱熹所做注释的白话翻译,并对朱注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不增加阅读负担基础上,酌情予以注释。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晚号遁翁,别称考亭、紫阳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绍兴十八年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去世数年后赐谥为“文”,世人尊称“朱文公”。朱熹是我国古代最博学的大学者之一,他在哲学、经学、教育、语言、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朱熹又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见清全祖望《宋元学案》)著称。他在理论上以孔孟之道为本,又继承并改造了两宋期间的主要流派,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各家之说,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著录者有四十余种,未著录者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种。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当推《四书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等。
目录
前言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论语集注
论语序说
读《论语》《孟子》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说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序言
一 朱熹和《四书集注》
朱熹,字元晦,晚年自
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
(宋高宗建炎四年),卒于
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
六年)。他是中国历史上三
五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他一生命运坎坷,死后先
被作为“先儒”从祀孔庙,此
后又不断晋升“先贤”“先哲”
之列,成为仅次于颜回、孟
子等“四配”,而和子路、子
贡等并列的儒者,其地位不
仅高于汉唐诸儒,而且高于
孔子弟子七十贤人中的大多
数。汉唐以下所有儒者之中
,获得如此殊荣的,只有朱
熹一人。
《四书》,即四部儒家
著作的合集。其中,《论语
》在汉代就受到了特殊重视
;《中庸》,南朝梁武帝时
曾把它从《礼记》中分离出
来,和佛经同等看待。唐代
后期,韩愈等人又推崇《孟
子》和《礼记》中的《大学
》篇。宋代,程颢、程颐将
《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并提,南宋朱熹将
它们合集,并倾毕生精力为
之作注。朱熹生前曾建议把
《四书》作为国家考试的必
考课目。朱熹死后,因为《
四书集注》,他被宋理宗追
封为信国公,赠太师,并作
为“先儒”,从祀孔庙。元代
,《四书集注》成为国家考
试的必考内容和标准答案。
明代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加
以彻底地贯彻执行,直到清
朝末年取消科举制度为止。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四书
集注》几乎成为每一个读书
人指导言行的思想基础,并
经过他们,影响着所有人的
思想行为,因此可以说,《
四书集注》是朱熹之后到清
朝末年的中国第一书。
二 《四书集注》的宗旨
依朱熹所说:“《大学》
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
法也。”(《大学章句序》
)在这个“教人之法”中,包
含着教学的目的。朱熹对古
代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这样表
述的: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
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
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
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
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
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
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
羲、神农、黄帝、尧、舜所
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
典乐之官所由设也。(《大
学章句序》)
意思是说,上天降生了
下界的民众,并且赋予每人
一个仁义礼智的本性。但是
因为他们禀受的气质不同,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
自己本性的内容而加以保全
。于是,一旦他们中间出现
了一个聪明睿智能够充分发
挥自己本性的人物,上天就
会任命他来做民众的君主或
者导师,治理和教化民众,
使民众复归那天赋的善良本
性。这是上天设置君、师的
目的,也是大学教人的目的

《四书》及其《集注》
,是朱熹为大学编定的教材
,是大学教学的内容。因此
,《四书集注》也当服务于
这一目的,即教育学生复归
那天赋的、善良的本性。这
个目的,也是朱熹终生学术
活动的目的。
依朱熹所说,在夏商周
三代,从王宫、国都,直到
社会基层,都有学校。人到
八岁,都必须入小学,到十
五岁,进入大学。通过学习
,人人就都知道了自己本性
中固有的东西,知道自己该
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都
各自安分地尽自己的职责。
这是古代政治隆盛于上、风
俗和美于下的原因,是后世
所无法企及的。
但是到了周代,政治衰
落,贤圣的君主不出现,学
校教育无人过间,教化陵夷
,风俗颓败,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了孔子这样的圣人。
孔子没有君和师的职位去尽
统治和教化的责任,于是就
拿来了先王的法度,诵念并
加以传播,希望能有那么一
天,先王的法度能在后世的
人们那里发扬光大。
……
2.《论语集注·宪问》第
十四章:“公叔文子,卫大
夫公孙枝也。……”
“公孙枝”,中华书局本
作“公孙拔”。元金履祥《论
语集注考证》卷七:“公孙
枝,按《左传》及注,当从
‘公叔发’。《集注》或传写
之误。”清张尚瑗《左传折
诸》卷十八:“公叔发即公
叔文子也。《论语》孔氏注
作‘公孙拔’,疏作‘公孙枝’,
《集注》从之。”
公叔文子,是公叔发、
公孙拔,还是公孙枝,可另
考,但《论语集注》就是公
孙枝。至于中华书局本所据
底本认定就是公孙拔,且断
定就是《集注》本之错(见
中华本《附录:四书章句附
考序》),则不敢苟同。
3.《中庸章句》第一章
:“盖人知己之有性,而不
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
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之
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
有者裁之也。故子思于此首
发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
大原出于天’,亦此意也。”
这一段,元朝的版本作“
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
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
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
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
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
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
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明代《四书大全,中庸
章句大全》对比二者以后论
道:“今以后来本校之,疏
密浅深,大有间矣。然‘无
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此
语亦包括要切。《或问》所
谓‘其本皆出乎天而实不外
乎我’,与此语无异,是仍
存之于《或问》中矣。他本
多依元本,惟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