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 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目录 自序 向理想前行 01 家世故里 一个人生活的时代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承载了一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是河南人 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 我眼中的爷爷 小时候过年 难以忘怀的童年食趣(一) 难以忘怀的童年食趣(二) 从《高考1977》说起 02 成长足迹 也许是生性逞强,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从小就事故频发,有小的,有大的,有不太要紧的,也有危及生命的。所幸的是,我都有惊无险地顺利康复了。 逞强爱冒险的我 我的第一桶金 出国留学(上):漫漫申请路 出国留学(下):异国初体验 中餐馆打工 03 生活百味 在回国过程中,我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 归来吧,我的朋友们 今天3000米 我的时间分配 我想儿子 绘画与阳春白雪 半百知天命 仰望星空 04 师友情谊 人生共同途。 亦师亦友的杨振宁先生 吴瑞先生与华人精神 追忆查懋声主席 饶毅其人其事 怀念王旻大哥 05 育人之思 独立人格和脾气格外重要。不要刻意磨平学生的棱角,而是鼓励学生发挥个性优势。 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起跑线”重要吗? 试答钱学森之问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 鼓励学生“唱反调” 科技创新需要责任和勇气 人才培养呼唤良好的制度环境 人才培养需要实事求是 如何提高英文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06 科教心得 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公正公平和鼓励创新的科技体制,着重能力培养的教育体制,以及正气理性的浓厚学术氛围。 中美两国科学之我见 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全面崛起 教育改革的支点:高校自主权 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不我待 论中国核心竞争力:人才 再论中国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 07 清华与我 这辈子,对我的人生观影响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清华大学。 我的清华,我的梦 我与清华生物系 回国这三年 厚积薄发,剑指国际 新清华学堂:我的艺术天堂 从清华感恩前行 08 西湖逐梦 毫无疑问,创办西湖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历史将证明,这件事情对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 大时代的大责任 梦想开始的地方 西湖已至,未来可期 来,我们一起去探路 人生选择从未后悔 后记 但求真实 序言 自序 向理想前行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 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 从小如此。年幼的我虽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但总是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1977年,中国恢 复高考那一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听说了诺贝尔奖, 虽然并不清楚它是什么,但知道这个奖很厉害,鲜有中国人 能获得。1979年小学毕业考试,数学、语文、常识三门, 我以280分的总成绩名列驻马店全镇第一名。在懵懵懂懂中 ,我憧憬着未来…… 初中亦如此。我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部,由于 生性贪玩,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勉强维持在班级前十名。直到 初三的一次早读课,我和同桌交头接耳,挨了班主任老师狠 狠一巴掌,受到当众呵斥,羞愧难当的我从此开始认真听讲 ,没想到学习态度的转变使成绩突飞猛进,期末居然考了年 级第一名。青春期的自信心爆棚,极大地激起我的求知欲望 ,也更加燃起了我对朦胧理想的期盼…… 高中更是这样。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冲劲儿,我在奋 斗中一步步前进。1984年秋季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 得了河南省第一名。高三毕业时,同班党剑同学给我留言“ 希望我能成为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少年时的同窗”,这句话 足足让我激动了三天!说心里话,我并不是为了诺奖学习, 也不是朝着诺奖努力,而是来自同窗的信任和期许给了我极 大的动力和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深入我的骨髓 。我的理想似乎变得有迹可循…… 大学于我,是释放理想主义情怀的天堂。在这生命力 最旺盛的年纪,我觉得自己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胸中颇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壮志。但就在大三开学 后不久,父亲因一场车祸意外离世,从小到大的精神支柱陡 然崩塌,对我的打击可想而知。突然之间,我第一次对人世 间的好坏善恶有了切身的认知,也在痛苦煎熬中体会到生命 的脆弱。 1989年,我提前一年从清华本科毕业。初入社会的种 种不易,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目标只要全力以 赴就可以实现,这对一向好强的我打击不小。原本毫无拘束 、天马行空的理想主义受挫了,我逐渐意识到,理想主义者 需要经受现实的淬炼,在骨感的现实中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 道路并一直奋斗下去,所以我把自己定义为“现实的理想主 义者”——任凭风吹雨打,不坠青云之志! 1990年4月,我远渡重洋,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 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刚到巴尔的摩的两年,我在当地一 家中餐馆努力打工,成为我体验人生的一段难忘经历。面对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一颗彷徨躁动的心贯穿我整个读博期间 :真的要走学术道路吗?确定要在生物物理领域走下去吗? 那时候电子邮件刚刚兴起,我考虑过转专业学习计算机;面 对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广阔前景,我动过创办贸易公司的 念头;1995年4月博士毕业之后,出于好奇,我甚至去华盛 顿郊区的大都会人寿公司(MetLife)面试了驻华首席代表 的职位,并获得了录用函……经历一番周折,1995年10月 ,我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寻求博士后训练,走学术之路! 1996—1997年,在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的 两年,我朝着既定科研目标全力拼搏。1997年4月,我很顺 利也很意外地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教职。很 顺利,是因为在申请和面试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表现十分满 意。很意外,是因为那时我一直以为自己不可能在美国学术 界找到工作:1993年和1995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两次 公开站出来,强力抨击一些人对中国的污蔑,维护祖国的利 益,因此两次被调查,我一度以为自己上了美国政府部门的 黑名单。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十年,我的学术之路顺风顺水, 2001年成为分子生物学系创建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2007年晋升终身讲席教授。作为一名在人类基础研究前沿 探索和引领的科学家,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蒸蒸日上的 学术地位,优渥丰厚的物质待遇,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在几乎所有不了解我的旁观者眼里,我已经完美实现了“美 国梦”。 但内心深处,我却始终有一丝惘然若失之感:在美国 求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深深地怀念父亲,总会想起儿时父亲 与邻里乡亲相处的点滴,他的教诲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我 也十分想念故乡的一切,尤其牵挂对我寄予厚望的父老乡亲 。每次回国,看到祖国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内心都会 感慨万千……回到祖国,助力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颗种子早已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2008年,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 想”这个梦幻般的主题,我全职回到母校清华。毕业后近 20年的海外积淀,似乎完全是为了游子归来后实现壮志雄 心……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把自己的科研重心转移到 了极具挑战性的生物大分子机器和膜蛋白结构解析,和同事 们在校内规划大生命学科格局,创建科研服务平台,全力引 进海外人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的学生。在 校外为国家科技教育改革建言献策,起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 进计划, 导语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首部作品 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的理想之书 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