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序跋辑录/乔建中文集/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乔建中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乔建中文集》中一部,主要是多年来作者为业界同行、新学后辈的著作撰写的序、后记等,分为“书序跋”“硕博论文序”“曲谱集序”“自著序跋”“音响作品集序”。全书展现了作者独到的学术理念、深厚的学术积累与开阔的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乔建中,1941年8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陕北民歌博物馆”终身名誉馆长。著有《瑶族民歌》(合)、《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合)、《土地与歌》、《叹咏百年》、《乐事文心》、《国乐今说》、《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巡礼》、《望——一位老农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乐人行旅》、《乐论□俎》等多部,主编、编著《华乐大典》(二胡、琵琶等六卷)、《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锣鼓》等辞书、教科书、文集等二十余种。 目录 序一 音乐史学思维的拓展与升华 序二 君子有徽猷。金声而玉振 序三 托命于中国传统音乐理想 序四 土地与歌的深情 自序 从四十岁开始 书序跋 《中外通俗歌曲鉴赏辞典》序 《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序 李真贵《中国打击乐实用教程》序 《民间鼓吹乐研究:首届中国民间鼓吹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简其华《北疆木卡姆》序 全国首届旋律学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序 朱仲禄和他的《花儿一千首》 李来璋《鉴名录》序 文如其人 ——《1950-2000年中国音乐期刊目录汇编》跋 《国乐典藏》序 陈玉琛《聊斋俚曲》序 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江南丝竹音乐大成》序 王希彦《山东民间器乐概论》序 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序 站在民众的立场理解民众:陕北民歌研究申论 ——为霍向贵《陕北民歌大全》作序 守望者们的情怀 ——“屈家营音乐会”纪事 《中国泉州南音教学大系》序 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 音乐学新论》序 学至于行之而止 ——胡中才、李素娥等编著《荆山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丛书》序 陈树林《老北京叫卖调》序 ——“叫卖调”刍议 张君仁主编《西北传统音乐研究》《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序 胡小满《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燕赵小曲》序 高风亮节儒雅谦和 ——岳峰、刘芸等编著《闵季骞民乐人生》序 阎定文《祁太秧歌研究》序 曹文工《弹拨乐合奏选集》序 小草《琴歌》序 歌从“风土”来 ——为黄允箴《中国民歌与风土》而作 …… 硕博论文序 曲谱集序 音响作品集序 自著序跋 附录一 年表 附录二 田野考察行迹 后记 序言 音乐史学思维的拓展与 升华 文化始终是文化人的归 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乔 建中出版了六部呕心沥血 之作——《土地与歌》( 首版及增订版)、《国乐 今说》、《咏叹百年》、 《乐人行旅》、《乐事文 心》、《乐论杂俎》。在 建中“八十大寿”之际,已扩 充为十部文集,可谓洋洋 大观,令人耳目一新。这 十部新命名的著作为:《 土地与歌》(上)、《土 地与歌》(下)、《音地 关系》、《国乐新说》、 《学术史综》、《乐人往 谈》(上)、《乐人往谈 》(下)、《乐苑文录》 、《序跋辑录》、《学人 丛谈》,均为建中兄多年 积累的旷世力作,喜怒哀 乐集于一体,学术成果总 体汇合,令读者耳目一新 ,令人叹为观止。 我和建中1973年相识于 济南,至今将近五十年光 阴。那时我由市歌舞团调 至市博物馆,他从北京分 配至山东省艺术馆,一次 见面,一见如故,极为投 合,遂成莫逆。1978年暑 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 研究所招收硕士研究生, 他报名考试被录取,研究 生毕业后,他在事业上有 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在 孙继南先生的支持下于 1979年底由市博物馆调至 山东师范大学执教,他始 终不渝地加以支持。临行 前,他将杨荫浏先生所著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中册)赠予了我,至 今记忆犹新。我还清晰地 记得,他回济南度假时和 我一起到孙先生家去的情 景;而若我去北京,只要 他在京,有时间我们必相 聚。 1981年底,乔建中毕业 后留在音乐研究所工作, 1985年3月至1988年5月任 副所长,1988年5月至 2001年11月任所长。他任 所长的时段是音研所继杨 荫浏、李元庆、黄翔鹏等 前辈之后,极富开拓精神 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阶 段。他对于音研所梯队结 构的建设和形成、学术研 究的资料建设(包括图书 馆资料、音像资料、成立 乐器陈列室和倡议建立“中 国音乐博物馆”等)、学术 刊物的高质量出版(如《 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 年鉴》《音乐学术信息》 的发行)做出了卓有成效 的贡献,特别是策划一系 列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活动 ,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 研究所建所40周年系列活 动”暨“中国古琴国际名琴名 曲鉴赏会”(北京,1994年 ),“首届全国鼓吹乐学术 研讨会”(河北固安,1995 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 第9届年会”(山东曲阜, 1996年),“首届中国旋律 学学术研讨会”(与内蒙古 艺术学院合办,呼和浩特 ,1998年),“杨荫浏与20 世纪中国音乐学国际研讨 会”(1999年),“第2届中 国旋律学学术研讨会”(与 香港大学合办,2000年) ,“唐宋元明百琴展暨国际 琴学研讨会”(中国台北, 2000年),“中国音乐文化 展”(中国香港,2000年) ,“第4届全国古琴打谱会” (常熟,2001年),“中国 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 国际学术研讨会”(与香港 中文大学音乐系合办, 2001年)等。尤其是1999 年在北京九华山庄举办的“ 杨荫浏与20世纪中国音乐 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1 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 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 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他 作为主要策划者,以之大 手笔,运筹于帷幄之中, 爆发出惊人的学术能量。 他文章的出处,每当有几 年几月几日于“思仁斋”的字 样,不知者以为是在何等 阔气的豪宅,殊不知那是 他第一次搬往北京的红庙 北里寓所(1986-1998年 ),只有4平方米的厨房餐 厅。无论春夏秋冬,也在 那里于晚间昏暗的灯光下 写出了上百万字的研究文 章。 建中学识渊博,涉猎广 泛,于传统音乐研究尤为 精深,一系列学界经典之 作陆续出自他的笔下,如 《汉族山歌研究》《音地 关系探微》《曲牌论》《 两句体的旋律类型简论》 《时序体民歌与月令文化 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 音乐论纲》《杨荫浏先生 与“十番锣鼓”的一段旧缘》 《论传统音乐与传承人》 《20世纪中国音乐学的一 个里程碑——新解杨荫浏 先生“实践一采集”的音乐思 想》《燃烧的生命——痛 悼黄翔鹏先生》《两岸学 术交流之桥的搭建者—— 悼许常惠先生》《论刘德 海对20世纪琵琶艺术的历 史贡献》等论文与乐评, 皆是他文集中的醒目文字 ,一些短小的“序”“跋”也写 得生动有趣。这次他的文 论重新集结出版,实在是 众望所归的大好事。 2001年11月,正是建中 才思横溢、成绩卓然之时 ,艺术研究院宣布他退休 ,我形容为“风折帅旗”并不 为过。退休后,起初,他 每年有一学期分别在中国 台湾台南艺术大学(2002 -2004年)、台湾师范大学 (2003年)任教;后在中 国音乐学院上课带师生做“ 中国传统音乐资源数据库” 项目,跑了不少地方; 2010-2013年,任杭州师 大音乐学院教授(荣获“钱 江学者”称号),主持中国 音乐博物馆筹建并教学; 2013年至今,分别被西安 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 特聘;2004-2016年,为 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教出6位博士和2位留学硕 士,成果丰硕,不言而喻 。对音研所同事来说,这 似乎是一个历史性转折, 引发许多学者的“提前退休 热”,在将退未退之际,去 选择新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