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们过于关注如何养育子女,对如何为人父母则不够关注。父母并不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而当他们审视的时候,往往会把孩子视为问题所在,进而为自己辩护。 父母也需要成长,孩子是上天的完美设计,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他们不断试探我们划定的边界,被动或公然挑衅我们的权威,经历创伤,面对失败,感到孤独、困惑和挫败……孩子的这些童年经历会直接影响父母,逼着我们做出选择:是从无意识的情绪出发,盲目地做出回应,还是有意识地以耐心、信任、智慧和清晰的思维加以应对? 本书将有效帮助父母打破亲子之间频繁出现的无效或有害行为模式,向成长为高效智慧型父母迈进。 作者简介 王岑卉,北京大学外交专业硕士,曾任新东方翻译公司执行总监,现为自由翻译,翻译作品几十部,代表作有《自控力》《小妇人》等。 目录 第一章 通过犯错得以成长 第二章 出发点 第三章 怒龙现身 第四章 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孩子 第五章 由内而外的育儿方式 第六章 父母教给我们的东西 第七章 育儿囚牢 第八章 脱离囚牢的育儿方式 第九章 克服亲子两极分化 第十章 父母“走过程” 第十一章 沟通 第十二章 同样的孩子,不同的育儿方式 第十三章 给孩子做咨询的基本技巧(别问“为什么”) 第十四章 结语 附录 序言 儿子一岁那年,我踏上 了一段漫长的旅程,开始原 谅父母在抚养我和兄弟姐妹 的过程中犯过的错误。我发 现,自己身为人父之后不断 犯类似父母曾经犯下的错误 。这趟谅解之旅持续了很多 年。我渐渐明白了,我认为 “应该是完美无缺”的爸爸妈 妈,只不过是在育儿迷宫中 摸索前行。尽管我阅读了大 量的育儿书籍,事先做好了 准备,但还是会不断犯错。 我犯的那些错对儿女毫无帮 助,甚至给他们带去了痛苦 。最终,我意识到,只要我 对自己心怀慈悲,向儿女承 认我犯了错,并以对他们的 爱为动力,成为配得上他们 的父母,犯错就是学习的机 会。 我记得有一次,儿子七 岁那年,我几个小时前就叫 他去喂狗,他却没有照办。 我在训儿子的时候,突然感 觉身后有人。我转身一看, 发现女儿站在那里,正目不 转睛地盯着我。我感觉羞愧 极了,径直回屋捂住了脸。 事后,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说 的话:“每当你发现自己行 为不当时,请记住孩子就在 你身后,追随你的脚步,以 你为榜样。问问自己,我想 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我尽可能将这话铭记在心 (但也常常忘记),不仅应 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 应用在婚姻中。它是我走向 情绪成熟之路上的指路明灯 ,这条路我至今还没有看到 尽头。 我们只能依照自己的情 绪成熟度采取行动,而从我 见过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来 看,有众多证据表明,几乎 没有人达到情绪成年。儿子 出生的时候,尽管我的身体 已经三十六岁了,但我觉得 自己的情绪成熟度只有八九 岁。每当儿女的行为让我感 到不适时,我常常变得焦虑 、不耐烦、沮丧或愤怒,尽 管他们的举止其实相当正常 ,也符合他们所处的年龄段 。虽然我没有像我父母那样 ,经常做出那些情绪反应, 但我明白,自己的行为像他 们一样幼稚。 遵循“个人当责”原则行 事让我有所成长,我了解到 了一种迄今为止仍然很少有 人提倡的育儿方式。事实上 ,父母也需要成长。随着智 慧和情绪成熟度的提升,他 们能为孩子创造更广阔的成 长空间。 小时候,父母留给我的 印象更多是“说一套做一套” 。无论餐桌上摆着什么,父 母都会逼我们通通吃掉,不 管我们喜不喜欢吃,而他们 端上桌的全是他们自己喜欢 的菜色。父母闹矛盾的时候 ,会冷眼相对,好几天不说 话。但当我生姐姐的气,拒 绝对她说话时,我却会因为 对人刻薄而遭到训斥。我因 为打了朋友一拳挨过打,父 母告诉我不该打人。但有一 天,我弄丢了狗项圈,被扇 了好几巴掌。而当我父母弄 丢东西时,他们并不会扇对 方耳光。他们自相矛盾的做 法,以及频繁出现的不公平 待遇,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 时期反复上演。十八岁那年 ,我向自己发誓,如果我有 幸成为父亲,绝不会像他们 对待我那样对待孩子! 噢,我真是大错特错了 。我常常采取跟父母一模一 样的做法,我的育儿方式也 像父母一样前后矛盾。实践 “个人当责”帮我了解了为什 么会这样:这是无意识的情 绪反应行为。每当儿女的行 为惹恼我或让我焦虑时,就 会触发无意识的条件反射, 我就会从焦虑、失望、不耐 烦、沮丧或愤怒出发做出反 应,有时甚至是上述所有情 绪综合起来。而且,我这么 做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情 绪大爆发之后,我通常会感 觉糟糕透顶,但它会立刻被 我无意识的合理化抵消。我 会说服自己:首先,这是为 了我孩子好;其次,我没有 别的选择,没有其他办法。 (令人惊讶的是,从成为父 母的那一刻起,你就能以极 其不理智、愚蠢、无效的方 式采取行动,却永远是对的 。) 父母也需要成长,孩子 是上天的完美设计,是来帮 助我们成长的。通常来说, 他们每天都会帮我们成长, 有时甚至是每个小时。他们 不断试探我们划定的边界, 被动或公然挑衅我们的权威 ,经历创伤,面对失败,感 到孤独、困惑和挫败……孩 子的这些童年经历会直接影 响父母,逼着我们做出选择 :是从无意识的情绪出发, 盲目地做出回应,还是有意 识地以耐心、信任、智慧和 清晰的思维加以应对。有些 父母意识到,如果他们希望 孩子长大后拥有信心、耐心 、智慧和内在力量,能够克 服生活中的任何问题、挑战 和障碍,他们就必须以身作 则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从 他们身上学到上述品质。这 本书就是写给这类父母的。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是 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对孩 子影响最大的老师。从几个 月大的时候开始,孩子就一 直在观察你们,向你们学习 。让我们不仅仅用话语来引 导孩子,而是以身作则,成 为孩子的榜样。 克里斯多福·孟 导语 知名生命教练、百万畅销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作者克里斯多福·孟重磅新作。 父母永远可以在“爱”和“控制”之间做出选择,跳出拯救者型父母、迫害者型父母的情绪困境,选择更明智且有益的方式消除亲子隔阂。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诚挚推荐受克里斯多福·孟赞赏认可的译者王芩卉,根据克老师演讲风格倾情翻译,克老师观点鲜明令人信服,译者的翻译直抵心灵、家长共鸣无限。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将关注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业和成绩上,对于和孩子的亲子沟通和互动做的尤为不足,克老师提供了深刻又易懂的教养方案,帮助家长成长为懂心理学又有格局的父母,我们不是解决亲子问题,而是通过情绪成长将亲子问题抛在身后。 精彩页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引导、劝告都属于沟通,因此关键在于弄清是什么促使你以现有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哪怕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毫不健康,或是对亲子关系有害无益。 这本书并不是要告诉你在哪种情况下该对孩子说哪些话,而是想确保你说的话对亲子双方都最有好处。我确信,你像我一样,肯定是一心只想为了孩子好。但就我而言,至少是有些时候,我的愤怒、沮丧、不耐烦、失望或焦虑(有时甚至是上述所有情绪综合起来)会给亲子互动蒙上阴影,而其中大部分情绪都是无意识的。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句,本书中会频繁提到“无意识”(uncons-cious)这个词。因为,无论你是希望了解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还是想弄清这些无意识行为是如何相互促进的,“无意识”这个概念都极其重要。虽然这个词有多重含义,但在这本书中,它指的是你心智中能做出决策、驱动行为、存储被压抑的感受与态度的那一部分,而你完全没有觉察到上述情况发生。比如,你可能无意识地洗着碗,脑子里想着明天要做的事,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放洗洁精;你可能无意识地冲孩子大吼大叫,却不知道是什么情绪驱动了自己的行为。事实上,父母采取的大多数无效行为通常都是无意识的。 说实话,你所说、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我这么说丝毫不带批判意味——因为人生来就不完美,会犯很多错。因此,父母往往会在亲子关系中犯错。这不要紧,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这些错误。现实一点吧,你可能会犯很多很多错!而你应对这些错误的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种——要么是抗拒,要么是接纳。 抗拒错误有以下几种方式: 否认你犯了错(你可能会想:我父母就是这么对我的,结果不是也挺好的?所以,你也可以如法炮制)。 用虚假的道歉为你犯的错辩护(你虽然对孩子说了抱歉,但随即表示你刚才那么做是为了他们好,然后让伴侣或其他家长赞同你的做法)。 宣称出现这种情况是孩子的错,所以你犯错也是他们的错(你几乎是在责怪孩子逼你做出了这种情绪反应)。 抗拒错误最终造成的问题在于,你可能会一遍又一遍犯下同样的错误,而每次都得到同样的无效结果,你逃避错误和责任,然后让这个恶性循环继续下去。你会坚持认为都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不配合或不服从你,所以他们才是要改变的人。结果呢?你什么也没学到——没有得到成长,也没有迈向情绪成熟。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你会接纳错误: 认识到它们是错误; 对它们负全责; 探索可能需要的调整。 我确信,你与孩子的许多互动都明智且有益,所以我不是说你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但当错误出现时,如果你能更多地将它们视为“航线修正”,也许会更有好处。 我把犯错看成是飞机偏离航线,或是帆船偏离预定目的地。你要做的就是航线修正,而这正是飞行员和水手们反复做的事。想象一下,他们如果拒绝承认自己偏离了航线,或者把驾驶飞机或帆船时经常发生的这种问题归咎于别人,那也未免太荒唐了。你如果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养育子女。人无完人,你会经常偏离自己设定的路线。接受这一点,能让你看到自己在哪里偏离了航线,并做出适当的修正。但是,如果你拒绝接受要为导航负责的人是为人父母的你,那你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