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罗安平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RollinT。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作者简介 罗安平,女,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人类学与新闻传播学。 目录 导论戏台与相机:跨文明相遇 《国家地理》与中国镜像 第一章 落日余晖中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世界新格局中的“地理知识” 第二节 摄影之道:传媒时代的文化表述 第二章 杂志里的中国镜像 第一节 时代聚焦:跨世界的五幕“大剧” 第二节 地理描述:从环境决定论到中国景观 植物采集:异域绽放与花卉王国 第三章 植物采集:世界就在我的花园里 第一节 审美、博物与硬货币 第二节 “中国教训”与植物地理 第三节 探险叙事的多重编码 第四章 植物猎人:“园艺学里的哥伦布” 第一节 “采花领事”乔治·福雷斯特 第二节 “博物学家”欧内斯特·威尔逊 第三节 “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 第五章 博物帝国与知识生产 第一节 “采集箱”与林奈分类法 第二节 西方科学与中国本土知识 西南道路:一点四方与四面八方 第六章 20世纪初的西南险道 第一节 东方气质:藤条桥与背茶客 第二节 时间他者:沿着马可·波罗的路径 第七章 亚洲战场上的滇缅公路 第一节 战时物资生命线 第二节 剪刀、“顶好”与“24道拐” 第八章 中国打开“野性西部” 第一节 新西南:战火中的混杂生长 第二节 “新亚洲”:扩大的地平线 生态文明:理想乐土与现世家园 第九章 寻找“香格里拉” 第一节 “香格里拉”诞生记 第二节 两个版本的未来 第十章 走进“大香格里拉” 第一节 百年路上“黑白之爱” 第二节 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文明 第三节 来自旷野的呼唤 族群形象:多样文化与多元世界 第十一章 老故事里的新面孔 第一节 弓弩手:好斗武士与驯服朋友 第二节 木里王:高贵王者与幼稚心灵 第三节 摩梭人:女儿国与闯天涯 第四节 民族形象:五彩服饰与族性表征 第十二章 文化:意义之网 第一节 巫术仪式:“恶灵和亡灵在操纵一切” 第二节 侗歌、传说与地方性知识 第三节 抢救之名:“原住民”缺场而民族志在场 结论 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家地理》里的中国文章列表 致谢 序言 回头看:镜头后的历史 光影 20世纪初以来,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大量 有关中国的文章,包括文字 与图像。百余年间,这些文 章是大部分读者(包括我本 人)了解这个地区的重要信 息媒介。今天,罗安平对这 些文本进行研究,我认为非 常有必要,这是一项极具挑 战又很有意义的工作。 《戏台与相机:美国〈 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书 名中的“戏台与相机”,来自 该杂志1911年所刊文章中 的一张照片,照片拍摄于今 四川都江堰附近的一个集镇 ,摄影者是美国地质学家钱 伯林(Rollin T.Chamberlin )。照片中有一个亭阁样式 的戏台,这种戏台在当时的 中国村镇里应该很常见。戏 台上,一部传统戏正在上演 ,台前人头攒动,看起来很 是热闹。然而照片中看戏的 村民,眼睛却没有盯着台上 的演员,而是纷纷扭头张望 。钱伯林用一种平常的语调 解释说,自己正是使观众目 光转移的原因所在。从这张 照片,罗安平联想到历史上 西方与东方相遇的各种情形 。如果说照片里的人在扭头 张望按下快门的人,那么罗 安平的这本书,也意在“回 头看”,去凝视那些曾经凝 视“他者”的表述者,他们有 着怎样的目光,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目光。 通过阅读大量《国家地 理》的文章,以及与这些文 章相关联的中外文献资料, 罗安平析理出该杂志绘制中 国及其西南形象的主要视点 :地方文化与生态环境。事 实上,在我的孩童时代,正 是家中阁楼里堆放着的《国 家地理》,从20世纪20年 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都有 ,形塑了我对中国的第一印 象。我现在意识到我能清晰 回忆起来的形象,似乎大多 来自约瑟夫·洛克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和丽江 城里的纳西人,松树林里杜 鹃花开得漫山遍野,人和马 在古老的“茶道”上艰难行走 ,哦,对了,那条通向青藏 高原的山路,山路蜿蜒,穿 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带,经 过一些佛教寺庙,经过片片 草地花海,草地上的野花, 还用手工上了色。所有这些 文章,以及文章里的图片, 确实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像 我一样的西方读者,以至于 时隔多年,它们仍能激发人 们极大的兴趣,去重访洛克 和其他植物猎人、地质学家 、人类学家和探险家们所走 过的路。 由于《国家地理》是通 俗人文地理杂志,它的话题 宽泛庞杂,因此罗安平的著 作主题也极为丰富。该书首 先评述《国家地理》诞生的 殖民扩张时代背景,再从总 体上回溯该杂志一百多年来 的中国报道,在不同年代聚 焦了中国什么样的人和事, 关注了中国哪些主要的地理 景观。全书重点放在“西南 一隅”,梳理了关涉中国西 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 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 明与民族文化等。1900年 ,《国家地理》杂志介绍了 伊莎贝拉·伯德极富传奇色 彩的著作《长江流域旅行记 》;十年以后,一篇关于傈 僳族的图文并茂的文章,拉 开了西南形象序幕。《国家 地理》早期的文本里充满了 好奇,用着迷的眼光打量中 国西南,然后其视角与情感 渐渐变得微妙复杂,而最为 引人入胜、最有持久力的故 事,还是来自对当地文化和 生态环境的叙述,这样的主 题,一直备受读者青睐。 罗安平的著作运用了跨 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 法,她提出来的议题不限于 中国西南,揭示的内涵实则 延伸到全球其他地方。例如 ,杂志报道的那些“未被现 代化污染”的民族文化,那 些“香格里拉”的现实与梦想 ,尽管被投射进诸如“原始 的”浪漫幻象,但也为当今 日益升温的保护文化多样性 和地方性知识打下了基础。 这样的议题,在对美洲原住 民、非洲、澳大利亚以及其 他地方的报道中,都有回响 。另外,大熊猫是《国家地 理》的封面宠儿,也是文化 保护运动的标志,但对大熊 猫的“发现”也伴随着一些未 曾预料的后果。除此之外, 罗安平也探讨了杂志中的战 争议题,尤其是对二战时期 滇缅公路所引发的“新西南” “新亚洲”等话语,她都给予 了思考。 罗安平为这些跨越百年 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 审读视角,让我这样的读者 对这种跨文化媒介文本也有 了新的接受体验。例如,20 世纪初期植物猎人从中国及 世界各地搜寻植物,引种到 美国,丰富了我们的花园。 这些“非土著”植物在异国他 乡安家落户,若干年后甚至 有些植物繁殖太盛反客为主 ,被称为“入侵物 种”(invasivespecies)。 2018年,罗安平在美国访 学期间,到阿巴拉契亚山做 田野调查,跟随一位护林员 巡山一周,也许由于对早期 植物采集的历史非常了解, 所以她对护林员口中的“入 侵物种”一词有些敏感。这 当然反映了她对文化交流再 检视的心态,以及作为一位 本土学者所持有的文化立场 。 在写作的过程中,罗安 平游历了许多书中描述的地 方,获得了切身的在地感。 她也曾拜访位于华盛顿特区 的国家地理学会总部,在学 会的博物馆体验其集高科技 与人文于一体的虚拟现实之 旅,更为真切地洞察今天这 份杂志如何呈现它自己以及 世界。罗安平在俄亥俄州立 大学访学期间,以“美国《 国家地理》与中国西 导语 戏台与相机的相遇,是8世纪初中国与西方互视历史之一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不同的相遇故事:从『花卉王国』到『西南道路』,从『香格里拉』到『多元族群』。本书梳理美国《国家地理》的相关文本,在人文地理、人类学、环境生态学、传播学等学科背景中,思考跨文化相遇与文化表述中的视角与框架等问题,期待那些被隐匿与变焦的历史身影,能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照见我们终将不会停止的相遇之路。 书评(媒体评论) 罗安平在对美国《国家 地理》“他者”视野的推演、 复盘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具有多民族、复杂地理以及 生物多样性的雄奇西南。 ——蒋蓝(作家,四川省 作协副主席) 精彩页 1909年,阳春三月,金灿灿的油菜花铺满田野。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一行在川西平原考察,在从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到成都的路上,他写下这样的句子:“所行之处,目力所及,大地一片金黄,我们仿佛置身于万花筒般的幻象世界,这是中国的大地文化,自然天成,美轮美奂。”在灌县附近一个集镇上,一台地方戏正在上演。钱伯林悄悄爬上戏台对面的坡地拍照,但他的举动惊扰了正在看戏的人群。后来刊出的照片附有一行说明文字:“台上的演员正在卖力演出,但观众们显然对美国摄影师更感兴趣。”照片中,飞檐翘角式的戏台上,演员身影模糊,台前攒动的人群却清晰可辨:头裹包布的农民纷纷把目光从戏台上转开,扭头望向没有出现在照片里的摄影师,面露好奇,表情生动。 钱伯林的这张照片及游记刊登在1911年12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名为《人口稠密的美丽四川》。①钱伯林是芝加哥大学的地质学家,在1909年作为“东方教育考察委员会”(The Oriental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的成员来到中国。发表在《国家地理》上的这篇文章,编辑加了一个副标题“探访中国不安宁的省份,当前的一场革命正发端于此”(A Visit to the Restless of Province of China,in Which the Present Revolution Began)。其时,辛亥革命正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波澜,中西方的相遇也已历经温情脉脉与硝烟战火。上述“戏台遭遇相机”的一幕,正是中西之间互视历史之一瞬。 扩展而言,不同个体、民族与国家,总是带着各自的目的“遇见”彼此,对此谁也无法否认,然而相遇之后,彼此之间是拉近了距离,还是扩大了鸿沟,却是对人类智慧的检验。意大利学者翁贝尔托·埃科认为,两种不同文化相遇时,由于相互的差异,会产生文化的冲撞(包含征服与掠夺)和错误认同等结果,但埃科倡导另一种理念,即遵循一种“完美的、民主的文化人类学原则”,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两种文化彼此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彼此的差异。①然而现实中,这条“理解与尊重”的道路并非坦途,反而密布着荆棘。 对全球不同文明关系的一个重要论述是“文明冲突论”。1993年,美国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文明是冲突的吗?》一文,认为当前全球政治最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导致人们的各种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②三年后,亨廷顿将文章扩展为专著出版,即《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一次,标题里的问号被去掉,换为更加明确的断语: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性的,而最主要的对立,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③换言之,未来的危险冲突将会酿端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之间。 亨廷顿一方面承认了世界多元文明的存在,“文明”成为复数而非单数,有助于世人以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但另一方面,由于亨廷顿的出发点是思考如何在文明冲突中抗御其他文明,故对多元文明能否和谐共存持消极观点。纽约的双子塔被袭击倒下之后,美籍阿拉伯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认为弥漫于美国社会中的“将他者妖魔化”等极端情绪,一定程度上是受文明冲突论的影响,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亨廷顿“以荒谬、狭隘简化的方式凸显文明的争斗,全然忽略了人类历史上相互交流、增益与分享的一部分,”与其说是“文明的冲突”,不如说是“无知的冲突”。①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