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济慈作家形象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刘海英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济慈是英国六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国内外济慈研究领域的成果相当丰富,惜未见一部专著探讨济慈作家形象问题。本书聚焦济慈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之变迁历程,梳理济慈作家形象生成、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确立4个阶段的特征,阐述报刊、友人、继承者和研究者、故居与资料中心4个文化要素的作用,揭示文化力量与济慈作家形象之互动关系,为济慈辩护与攻击济慈的报刊文章构成对话,生成济慈作家形象。济慈的友人用文学艺术作品将济慈形象传播至世界各地。丁尼生、罗塞蒂、米尔尼斯和阿诺德或继承济慈诗风,或研究济慈作品,使不同体裁的济慈作品得到认可。在20世纪上半叶,伦敦的济慈故居、罗马的济慈-雪莱故居和美国哈佛大学济慈资料中心相继建立,确立了济慈作家形象的经典地位。 作者简介 刘海英,辽宁省铁岭县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曾在剑桥大学英语系、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访问学习;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农业大学项目1项,出版译著1部(合译,第一译者),发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论文和译文三十余篇,参与编写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第二节 济慈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览 第三节 济慈作家形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济慈作家形象研究的方法与价值 第一章 济慈作家形象的生成(1816-1821年) 第一节 “济慈死亡神话”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评论 第二节 攻击性报刊文章中的济慈作家形象 第三节 辩护性报刊文章中的济慈作家形象 第二章 济慈作家形象的初步发展(1821-1848年) 第一节 文学界友人亨特和布朗对济慈作家形象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艺术界友人海登和塞文对济慈作家形象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出版界友人泰勒和法律界友人伍德豪斯的作用 第三章 济慈作家形象的快速发展(1848-1900年) 第一节 “桂冠诗人”丁尼生对济慈作家形象的影响 第二节 前拉斐尔派与济慈作家形象:以罗塞蒂为中心 第三节 传记作者米尔尼斯对济慈作家形象的建构 第四节 福曼父子和洛林斯等编辑对济慈作家形象的贡献 第五节 阿诺德等批评家对济慈作家形象的作用 第四章 济慈作家形象的确立(1900年至今) 第一节 伦敦济慈故居与济慈作家形象 第二节 罗马济慈-雪莱故居、济慈墓地与济慈作家形象 第三节 美国济慈研究中心与济慈作家形象 结语 附录 济慈形象发展大事记 参考文献 序言 海英的著作《济慈作家 形象研究》即将出版,这部 作品的前身和基础是她的博 士论文《文化诗学视野中的 济慈形象研究》。现在回想 起2017年我被邀请主持这 篇论文的答辩时,虽感叹时 间的流逝之迅急,但当时的 情景却仍然历历在目。很显 然,从2017年到目前的五 六年时间里,在与新冠疫情 斗争的困境中,海英不向艰 难妥协,一直在修改和充实 自己的著作,追循着对文学 的执着和喜爱。今天,在这 部力作即将问世之时,我衷 心地祝贺作者海英,并希望 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她在文学 研究领域中获得更丰硕的成 果。 《济慈作家形象研究》 立意新颖,是我国济慈研究 中另辟蹊径的著作,它旨在 揭示诗人去世后的200年里 如何通过他自己诗歌和书信 的魅力,与友人、编辑,包 括博物馆和在意大利的墓地 等各种内外因素,由“可怜 的济慈”转而成为英国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整部 著作建立在深入和宽泛的理 论支撑以及济慈创作生涯的 资料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 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并且也以济慈为例展示了编 辑、评论、博物馆、住宅等 文学作品之外的因素对文学 家、诗人、学者定位的关键 作用。如果从济慈形象的转 换放宽了说,这种有意识或 无意识的宣传性操作对政治 家和历史人物等也能起到类 似的作用。 比较文学领域的形象研 究与这部专著所做的形象研 究有所不同:前者研究作者 形象采用的是一种对作品的 “主体”研究,即对作品进行 “内部研究”。这种研究具有 较强的意识形态影响。海英 的形象研究则与之不同,它 主要依据社会、文化等外部 因素来查看作家形象的形成 和变迁。而济慈形象的变化 并不是仅有的例子。这里我 们可以举18世纪的书信体小 说家塞缪尔·理查逊去世近 一个多世纪后的形象转变为 例。熟悉18世纪现代小说兴 起的读者都知道理查逊通过 《帕米拉》和《克拉丽莎》 两部书信体小说在该世纪末 不但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文 类,而且扬名英国和整个欧 洲,以至歌德和卢梭都效仿 他撰写了类似的书信体小说 。这应该说主要是靠理查逊 小说文本本身的魅力,因此 他知名全欧洲的形象应该可 以归于主体研究,或内部研 究之一例。然而,进入19世 纪上半叶,浪漫主义诗人们 十分厌恶理查逊哭哭啼啼的 “女人小说”,并拿他与菲尔 丁的社会全景小说比较,他 们用近乎谩骂的评论来打击 理查逊,对理查逊本人做了 侮辱性的人身攻击。结果理 查逊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 上半叶就完全淡出了文坛, 形象消失。这种转变应该可 以归入文学界评论等外部因 素。然而,20世纪中期,随 着后现代多元文论的繁荣, 文学评论家们发现理查逊的 小说是应用心理学、文体学 、女性主义等各种文论的宝 藏,很快理查逊就复兴了, 被伊恩·瓦特在他知名的著 作《小说的兴起》里誉为西 方心理小说之父,与菲尔丁 这位社会全景小说之父并列 。理查逊的这次复兴应该主 要还是文化人和评论家的作 为,可以算作“外部研究”带 来的转换。他的形象研究比 “可怜的济慈”身前被污辱, 死后逐渐获得承认的过程还 要富于戏剧性。 然而,贫苦出身、饱受 打压的济慈身前却不能简单 地用“可怜”二字形容,他一 直对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目标 有清醒的认识。自从他跟从 了中低资产阶级代表李·亨 特之后,托利党期刊《季度 评论》就骂他“粗俗无比”( hopelessly vulgar),“是个 想往上爬,没有受过教育的 伦敦人”。济慈能认识这些 攻击的背后是托利和辉格的 政治斗争,因为亨特是反托 利党的。后来济慈的诗歌成 熟之快惊人,1819年1-9月 是他的创作高峰,此时他所 有的诗歌都很成熟,有自己 的风格,比如慢速度,优雅 ,描述十分具体,视听感十 足,把所描绘的经历写到极 致。他既了解想象和梦幻的 吸引,又明白实际生活的压 力。当他24岁停止写作时, 他已超过了同龄时的乔叟、 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济慈从 没有可怜自己,他有的只是 不能继续写诗的遗憾。但我 们研究他从“可怜”转化为伟 大仍旧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 北京大学英语系 刘意青 2023年4月2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