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什么母亲在伤心时,不对儿子而是向女儿诉苦?” “为什么母亲情绪上的不安,女儿凭感觉立刻就能发现?” “母亲将女儿视为自己的延伸,女儿便容易错失发展真正自我的机会?”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的氛围和温度,孩子会从妈妈的话语、情绪和行为和中获取到许多信息,这些信息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妈妈的情绪越稳定,越能促使孩子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书是她献给世上每位渴望得到母亲关爱的女儿、内心匮乏的母亲的情绪养育手册。作者通过结合心理学研究和咨询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母亲和孩子情绪与行为背后的根源,引领母亲学会做赋能型妈妈,赋予孩子内心源源不断的能量,从而有自信,有活力,从容地应对人生中的一切挑战。 作者简介 朴又兰,精神分析专家,韩国东国大学教育学院咨询心理学硕士,首尔佛教大学研究生院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曾任职于韩国安山精神科医院心理治疗室、首尔市青少年咨询支援中心等,现任职于“彼岸”心理诊所。至今,完成了1万多件咨询案例。著有《小学生自尊心的力量》(合著)。 目录 前言 愧疚的心、委屈的心、感恩的心——关于女性的情感联结 CHAPTER 1 女儿吸收妈妈的情绪长大——关于母亲的情绪 给儿子关爱,却对女儿处处要求? 未被解决的情绪,一定会再度浮现 爱是自私的 母亲是孩子生命中最特别的存在 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母亲抱蛋的欲望 不让孩子沦为情绪垃圾桶 CHAPTER 2 我真的是孩子的好母亲吗——关于母亲的目光 母亲只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行了 母亲的关注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尽力不让自己过得比母亲更幸福的女儿 孩子的任何情绪都没有错 CHAPTER 3 我也想成为母亲疼爱的女儿——关于母亲的匮乏 当想逃避的时候,不安就会紧随而来 如何治愈记忆中的创伤 没有“别人家的妈妈”,只有“我的妈妈” 如果仔细看自己,就能看见妈妈的影子 我也想成为母亲疼爱的女儿 爱随着嫉妒蔓延 连我也不知道的情绪反应,身体都知道 CHAPTER 4 放下“为母则强”的偏执,才能有所得——关于母亲的母性 不爱孩子的“罪恶感” 母亲是真心希望女儿幸福吗 浑身是伤的母亲,如何再爱人 母亲的不安未曾消失的原因 虽然没被爱过,但也能爱他人 CHAPTER 5 父亲扮演好父亲,母亲扮演好母亲——关于母亲的伴侣 育儿需要的是夫妻间的体谅与协作 丈夫的缺点,如何成为刺向女儿的匕首 填补父亲缺席的方法 母亲得体退出,父亲适时介入 父亲扮演好父亲,母亲扮演好母亲 CHAPTER 6 放下母亲的身份,活出自我——关于母亲的疗愈 接受孩子走出自己的怀抱,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母亲充满关爱的眼神,让孩子感到被爱 别将自己渴望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不只是女性,而是成为一个人 成为母亲,也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遇见全新的我 享受平凡生活的力量 参考文献 序言 愧疚的心、委屈的心、 感恩的心——关于女性的情 感联结 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 我遇见了无数悲伤与痛苦, 都写在这本书里了。写本书 的目的,是希望将女性在成 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所有情 感,分享给更多的人,哪怕 只是介绍一部分也好。 其中包含了因不被理解 而感到孤单、委屈的心;以 为是关爱而付出,后来才发 现被伤害,因而感到愧疚的 心;以及即便如此,仍然对 守护在我们身旁的人抱有感 恩的心。 本书完成后,我像是再 次与在写作期间携手相伴的 女性来访者们道别,也如同 与她们的父亲与母亲道别。 在那段时间,我代替她们的 母亲表达歉意,也参与她们 的悲伤,如今那段陪她们度 过的痛苦时光已经一去不复 返了。如果这本书能帮助读 者发现自己未曾了解的真实 自我,并且获得疗愈,那将 是我最大的喜悦。 我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 都是在咨询室与来访者见面 交谈中度过的。每天重复相 同的生活,即便如此,我也 未曾感到生命无趣,这是因 为许多人的故事丰富了这间 咨询室。每天沉浸于这些故 事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使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心 其他事情。 在咨询室里工作,经常 要面对并解决各种误解、扭 曲关系造成的伤痛与创伤— —可能是他人对自己的误解 ,或是自己与亲朋好友错综 复杂的扭曲关系。同时,这 也是帮助世界上所有母亲和 女儿梳理内心、与对方和解 的过程。 “人类,在本质上无法去 爱他人。” 弗洛伊德曾这样说。换 言之,人类经营生命的最终 目的,是要朝着满足自我的 方向前进。一个人付出所有 精力的对象,最终仍是自己 。即使是在母女关系中,也 毫不例外。 我们每天都在烦恼如何 放下内心的牵绊,放下原生 家庭的印痕,进而勇敢地活 出真正的自我。人们要想摆 脱这些牵绊,必然会经历无 数的悲痛与失去,直至活出 真正的自我。 孩子出生后遇见的第一 个能满足自己的人,就是母 亲;母亲也是他第一段人际 关系的起点。孩子渴望母亲 ,并且跟随母亲的目光认识 世界;而母亲对待孩子原始 欲望与需求的方式及态度, 将会决定孩子未来的模样。 由于孩子只能通过母亲来满 足自己,所以从这点来看, 母亲对孩子有绝对的影响力 。 “母性”,便是在这个脉 络之下被创造出来的社会观 念。“母亲必须为孩子付出 一切”,这种近乎理想的使 命与幻想,造成了种种疾病 、冲突与痛苦。无法成为理 想母亲的自责感与面对外界 赋予的过多要求,破坏了许 多母亲与孩子之间原本的关 系。 在父权社会中,母亲与 女儿似乎拥有较为特殊的心 理联系与情感联结。然而, 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并接受 这个事实:母亲对女儿的情 感,并不像世界所宣扬的, 或像多数女儿所期待的那样 ,是无私的爱。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走上与母亲不同的 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 条为人之母的道路。 我们和“母亲”的世界, 给予和接受了多少爱?彼此 间所付出的情感,是真正的 爱吗?当然,爱中必然也包 含着怨恨。本书主要探讨的 ,是关于世上所有母亲和女 儿正经历着的互相拉锯的母 女关系。并非父亲没有任何 影响力或责任,只是本书选 择将探讨的议题聚焦于母女 关系,这点要先告知读者, 并希望大家能理解。 当我决定撰写这本书时 ,首先浮现的情绪和想法是 “担心”。以专家身份来说的 话,我能够对此承担多大的 责任?然而,我之所以最终 能鼓起勇气,是因为女儿一 句鼓励的话。她说:“现在 ,是妈妈们也要活出自己的 时代。”年幼的女儿给予的 鼓励,令我一时哽咽,却也 给予我力量投入写作中。我 要将满满的爱与感谢,献给 愿意忍受忙碌的母亲、等待 母亲的女儿。 此外,我也要感谢愿意 与我分享自己的烦恼,并且 同意将自己的故事写进这本 书里的所有人,以及加入读 书会的三十、四十以及五十 多岁的妈妈们,感谢你们耗 费将近两年的岁月,持续陪 伴我一起阅读精神分析书籍 。对于大家始终没有放弃了 解自己生命的精神,我由衷 感到敬佩。 更重要的是,我要向正 在阅读本书的你——曾经是 某人的女儿,现在正是某人 的母亲的你,以及身处这个 严峻时代的所有女性,表达 诚挚的情谊。 写于黎明前的心理诊所“ 彼岸” 精神分析专家 朴又兰 导语 韩国超人气心理咨询师倾情解读母女间的共生关系,震撼心灵之作! 韩国备受来访者信赖的心理咨询师朴又兰,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数年,已成功完成1万多件咨询案例,给无数家庭带来温暖和抚慰。在本书中,她从母亲的情绪切入,深入剖析母亲和孩子情绪与行为背后的根源,帮我们认识到只有母亲先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才能给孩子带来受益终身的情绪价值。 精彩页 给儿子关爱却对女儿处处要求? 母亲喂女婴喝奶的时间,比起喂男婴喝奶的时间少了约30%。 从社会结构的观点或父权制的观点来看,许多家庭中的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以满足他人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女性有时以安排男性(丈夫、孩子)的生活、提供照顾与满足需求等方式来证明自我。然而,这样的照顾并不全然是为了对方。女性的奉献不能被视为单纯的牺牲,而是有其明确的原因。 虽然经常能看见女性以满足他人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匮乏,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不过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儿子身上。她们对待女儿时,却没有一视同仁地采用相同的方式,这是非常矛盾的一点。 我带着女儿见过几次女儿朋友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曾目睹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假设大家已经将点心端上餐桌,大多数女孩会自然而然地停下自己手上的事,聚集到餐桌旁,在母亲的身边吃点心,视线全落在母亲身上,但是男孩们却丝毫没有停下他们正在玩的游戏的想法;更令人惊讶的是,母亲们会理所当然地夹起点心,放进儿子的嘴里。 类似的情况不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更是我们生活周遭常见的现象,由此看来,母亲对待女儿和儿子的方式确实存在差异。在聚餐的时候,女孩们以母亲为中心建立关系,而男孩们则更倾向于沉浸在游戏中,也就是更关注自己。 我们不妨再换另一种方式说明。如果女性更倾向于填补男性(丈夫或儿子)的匮乏,而非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为什么不以相同的方式来满足女儿的匮乏呢?原因在于,母亲将女儿视为自己的延伸,而儿子和丈夫则是以他人或另一个客体的身份存在。也就是说,女儿之于母亲,是等同于自身的存在,并非以单独的客体存在。当然,这个情况无法一概而论,不过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样的关系,在日后决定男孩与女孩的心理结构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女儿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匮乏 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喂女婴喝奶的时间,比起喂男婴喝奶的时间少了约30%。可以说,女孩从出生开始就面临贾乏,这一点儿也不为过。当女孩看见母亲哭泣,经常以为母亲的情绪就是自己的情绪。女儿能够同理母亲的情况,有时会让母亲深受感动,但并非经常如此。 女孩在认知或觉察自己的情绪之前,一般会将母亲的情绪与自己的画上等号,认为那就是自己的感受。换言之,她们将自己带入了母亲的状态中。她们不像男孩那样,能将母亲带入自我更充实的情感状态中;而是在隐藏自我后,不自觉地进人母亲的情绪。许多女性经常像这样将他人的情绪视为自己的情绪,进而试图满足他人,或者以满足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充实自我。多数女性对他人的情绪或反应相当敏感,却对自己的情况或感受显得迟钝,原因就在于此。 男孩将母亲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因此长大成人后,多数人仍将妻子或恋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认为女性的牺牲或奉献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如果家中同时有女儿和儿子,往往是女儿最先觉察母亲的需求,并试图迎合母亲。而母亲也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甚至暗自要求女儿比儿子做出更多的牺牲、放弃与退让。 母亲看待女儿时的情感相当复杂。如果母亲从小曾遭受忽视,就可能将自己儿时的模样投射在女儿身上,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冷落、疏远女儿。当自己内心的匮乏被女儿发现时,她们一方面会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则会想方设法地消除心中的匮乏。此外,也有一些母亲由于过去的匮乏而过度满足女儿的要求,借此实现自我补偿。这样的母亲未将女儿视为他人,而是当成年幼的自己来对待。 母亲像这样将女儿视为自己的延伸,女儿便容易错失发展真正自我的机会。她们将逐渐无法认清自己的情绪,最终过着在他人的情绪与反应下察言观色的生活。所以身为母亲,必须先努力认清自己的状况、情感、欲望与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放下对自己和女儿不必要的罪恶感或责任感。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