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琴书密码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卢艺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名完整经历中国式现代教育的85后“理工男”眼中的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面记录作者10年琴书之路的经历与思考。首次系统解读什么是"琴书相合“。
本书源自本书作者多年琴、书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与体验,集结若干解析这一对“艺海双帆”渊源与流变的研究,深入浅出、勾连古今。全书35篇原创文章、400张图片,图文并茂。海量古琴与书法蕴含的技、艺、道的理论与实践案例解读。共分为四个章节:《书论》一章探讨中国书法“二王正脉”流传过程中重要物证;《琴论》一章从弦、琴、人、曲的四维角度解构古琴的前世今生,为“九德之妙”做科学化注解;《琴书合同》一章针对“琴书相合”这一命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和思辨,其中所构建的“琴书七级浮屠”勾连了“势音相合”、“字拍对照”等关键研究成果,架起了琴书之间的桥梁,让“琴书互现”成为现实,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的首见;在《随笔偶录》中,拨亮一盏盏灯,见证作者心中艺海双帆那跨域古今的远航。
全书图文并茂,约20万字,400余页,配400余张图片,并录制配套视频解说课约20小时。本书适合对古琴、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序一 孙居超
序二 张峰
序三 王鹏
引 言
1 “是”琴书
2 手要活,神要鲜
论 书
3 书之传:合于作者
4 王羲之书《兰亭序》传世摹本特征略要
5 王羲之传本墨迹中的摹榻痕迹
6 叶公好龙?智永《真草千字文》发微
7 《怀仁集右军圣教序》探源
8 余响何尽:再论《集王圣教序》碑的意义
9 《书谱》那些事儿
论 琴
10 琴之传:合于心知
11 爨中龙鸣意九天:小议焦尾
12 古琴断纹是怎么产生的?
13 断纹能作为古琴断代的依据吗?
14 古琴音色的分析方法
15 管色泛音是什么?
16 “九德”之妙
17 “弦”论 : 琴人与弦工的对话
18 琴心丝韵:古琴钢弦审美与制作工艺略谈
19 古琴减字谱意味着什么?
20 《碣石调·幽兰》打谱笔记
21 《雁落平沙》考:《平沙落雁》早期版本特征辨析
琴书合同
22 琴书合同论
23 琴书之桥:势音对照
24 琴书之桥:结字与定拍
25 琴书之桥:架构与装修
26 琴书互现
27 章段文谱
28 琴心四况
29 纤纤与落落
随笔偶录
30 邬彤与龙翔
31 变暗的灯
32 清与远
33 悲鸿影
34 杂诗·应文
结 语
35 逝者如斯夫
36 后记
后记
《庄子·天道》里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斫轮之诮”
,也形成了一个成语: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问齐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
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
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春秋时齐桓公的一个车夫叫轮扁
,在堂下拿刀砍削车轮子,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说,你
说的圣人都不在了,你读的那些东西恐怕都是古人的糟粕吧
!“糟粕”这个词语我们都知道,就是酿酒、磨豆浆剩下的
原料残渣,一般作为牲畜饲料。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
则死。 齐桓公显然被惹怒了,说你一个做轮子的人有什么
资格去评论!你跟我讲讲,讲得出来便已,讲不出来,我就
杀了你!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
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
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轮扁说:我用我做的这个行业来
看,我斫轮子砍太慢了感觉轻松但是效果不够好,但是砍太
快了又累却又砍不进去。不快不慢,手跟得上而心里清楚,
但是我嘴上说不清楚,只是有一些感受罢了。
轮扁曰: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说,我不能把我知道
的让我的儿子理解,就算是打比方他也听不懂、学不会,所
以我现在七十了还在自己砍轮子。这样看来,桓公您看的这
些东西可不就是糟粕吗?
这一则寓言故事的价值在于它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构
建了“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引起了不少会心
人的共鸣。比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撰写《墨禅轩说寄吴周生
》,文中提到了他的艺术感受: 庄子述齐侯读书有诃,
以为古人之糟粕, 禅家亦云须参活句不参死句。书家有笔
法, 有墨法, 惟晋唐人真迹具是三昧,学书者既从真迹
得其用笔、用墨之法,然后临仿古帖,即死句亦活,不犯刻
画重儓之诮,方契斫轮之意。余事此道五十余年矣,初于虞
、颜入,已而学右军,学钟太傅,煞有肖似《兰亭》《丙舍
》《宣示》等形模,便自沾沾,以为踞唐人之上。三五年间
,游学就李,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
,徒费年月耳。 由此看来,董其昌将书艺比作“斫轮之技
”,感慨自己这五十多年来走了很多弯路。
我的琴书学习历程远不及董公这样长,但感慨却一点
不少:一门技艺的不传,有人说是因为环境、审美差异的自
然流变,是必然的;也有人说这是因为缺乏科学总结,不能
很好地让后人系统而详尽地掌握前人的技术经验,更难参透
其传达的思想,或者艺术压根就和科学不沾边,必须依靠“
口传心授”。但是,斫轮之诮的核心是轮扁感慨自己“得心
应手却口不能言”,这也否定了所谓的古人不言是故意不“
喻”的说法。既然“不喻”,为什么有人编排出蔡邕死后被
掘墓取书的故事呢?蔡邕写书岂不是为了骗人,既然要骗人
为什么又要把书埋了?可见前后矛盾。
看来,难“喻”才是传承中最大的困难哪!既然从庄
子这个时代开始的技、艺、道传承就有这样的尴尬了,那它
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又是怎么来的呢?难道后人一直
在用破轮子、或者压根不用轮子这东西了吗?当然不是,这
恐怕是因为轮扁有个笨儿子。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朽的命题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
矛盾。它们看似相辅相成,实则天地悬隔,而打通这天地的
栋梁,是历代不绝的人中精英。正像书有王羲之、画有吴道
子、诗有李白、词有苏轼、琴有嵇康一样,他们靠着自己敏
感的神经、智慧的大脑、不屈的正心和勤劳的双手,诠释着
什么叫失而不绝、历久弥坚。书法取势从隐到显,古琴得音
从声到韵,本质就是历代人杰不断打破斫轮困局的时空见证

由此看来,变法自然就会产生,因为他搞不明白了就
推倒重来另搞一套。轮子不会斫,用刨子刨、放到车床上旋
行不?活人总不会被斧子难死。比如一些人说,宋代开始的
古琴漆艺不裹麻布,灰胎比起唐琴薄得多,这是为了追求更
透的音色,是因为唐宋之间的审美发生了改变。还有人说,
唐代没有刨子,古琴更依赖灰胎打磨来塑造弦路,因此灰胎
需要留得厚。宋代开始才发明了刨子,琴的木胎工艺能做得
很好因此灰胎逐渐变薄了,音色的变化是工艺发展的结果。
现代人做琴,更将灰胎也纳入调音的变量中,可以用来配合
木胎实现所需的音色。这是古法吗?毕竟宋代文献《碧落子
斫琴法》记载说,有一种古琴斫制流程可能先做灰胎再挖槽
腹。古,压根就不是一个静态术语所能涵盖的。刻舟求剑,
往往一无所获。怎么办呢?有人提出:学艺先学道。马上有
人反对:学了道就能学好艺了吗?从书法到古琴,上下几千
年,纵横几万里,给了我一个感觉:好玩;还给我了一个信
号:会上瘾。
我有一个身份,经历了将近 20 年的中国完整教育体
制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本科到博士后、国内求学再到海外
访学,如今的我在高校从事着科研和教学工作,这可能是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