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第3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郝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司徒雷登一生经历丰富且独特,从作为传教士之子于西湖边传教、任教南京金陵神学院,到执掌并建设燕京大学,再至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最终无奈地离开中国,他经历的恰是中国近代史那段时势变幻的年代。
一个人物,关联起文化交流史、近现代教育史、中美外交史等多个重要方面,理解他的经历极具意义。本书试图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司徒雷登的一生,帮助读者对这样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第三版较前面两版参证了更多的司徒雷登日记、手稿、信件等一手文献,修订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引用材料;并插入了司徒雷登外交护照、手稿照片等影印资料,可读与可观性更强。
作者简介
郝平。1959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亚太研究院执行院长、北大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北大斯诺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同时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美关系史、中国高等教育史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曾撰写出版《孙中山革命与美国》、《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等专著。
目录
第一章 决定来华传教(1876-1908)
一、传教士的家世背景及与中国的渊源
二、加入美国学生志愿传教运动
三、重回中国
第二章 在辛亥革命的硝烟中徘徊(1908-1918)
一、传教理念的转变
二、司徒雷登的宗教教育观
三、美联社的特邀记者
四、为美国对华政策进言
第三章 出任燕京大学校长(1919-1921)
一、组建燕京大学的背景与经过
二、为燕大筹款与选址
三、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
第四章 传教中的持不同政见者(1922-1926)
一、燕大的宗教生活
二、非基督教运动对燕大的影响
三、美国对司徒雷登宗教思想的批判
第五章 加入一流大学的行列(1927-1937)
一、“中国化”和“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二、燕大的院系与学科设置
三、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
第六章 司徒雷登与燕大师生(1919-1941)
一、支持燕大的学生运动
二、支持和协助燕大师生奔赴抗日根据地
三、燕大人眼中的司徒雷登
第七章 涉足中国政坛(1920-1937)
一、广泛结交政府权贵和各界要人
二、卷入中国政治
三、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
第八章 从调停人到阶下囚(1937-1945)
一、充当蒋介石与侵华日军的调停人
二、为保护燕大与日伪政权周旋
三、日本宪兵队的阶下囚
第九章 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5-1946)
一、蒋介石的全面内战与马歇尔使华
二、马歇尔看中的大使人选
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第十章 劳心伤神的外交官(1946-1947)
一、参与国共谈判
二、马歇尔使命的终结与司徒雷登角色的转换
三、魏德迈使华与司徒雷登的尴尬
第十一章 无法挽回的败局(1948-1949)
一、敦促美国政府救蒋的最后努力
二、美国援华政策的转变
三、稍纵即逝的中共与美高层接触
第十二章 大使生涯的终结(1949-1962)
一、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
二、最后的心愿
附录1 司徒雷登大事年表
附录2 燕大名人
附录3 参考书目
附录4 照片资料来源
一版后记
再版附记
第三版后记
序言
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司徒雷登是一
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父亲是一位在中国
传教的美国牧师。他本人出
生在杭州,并在中国度过了
大半生。他曾子承父业,做
过牧师。他也曾是辛亥革命
后,在现场亲耳聆听孙中山
先生发表愿将临时大总统让
位给袁世凯的讲演的唯一一
位西方记者。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
主要创办人,并长期担任燕
大的最高行政领导。在燕大
,他提倡学术自由,支持学
生运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他不惜出重金聘请了许多
著名的国内外教授,从而使
燕大成为当时可与北京大学
和清华大学齐名的中国名校
。燕大在几十年里,为中国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司徒
雷登为此不仅得到燕大教师
和学生们的敬重,也在国内
外高等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抗战时期,司徒雷登站
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日本
法西斯的侵略,为燕大师生
逃离日占区,奔赴大后方和
抗日根据地提供过种种掩护
和方便,并因此被日寇关进
监狱达三年之久。
1946年7月,已七十高龄
的司徒雷登被来华调停国共
两党关系的美国特使马歇尔
选中,出任美国驻国民党南
京政府的最后一任大使,因
而被深深地卷入了当时的中
国政治,成为一个非常矛盾
的人物:他既与蒋介石私交
甚笃,又做过毛泽东和周恩
来的座上客。他执行当时美
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支持国
民党政权,燕大的青年学生
为此打出了“吾爱吾师吾尤
爱真理”的标语。在“调停”
失败后,司徒雷登站在蒋介
石一边,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但当蒋介石下台,国民党
政府被迫迁往广州,要求各
国使领馆一同南迁时,司徒
雷登却坚持留在南京,以务
实的态度积极与中国共产党
代表联络,并希望美国政府
及时承认共产党中国这一现
实。当时,他已做好了到北
京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的
准备,但他的建议未得到美
国政府的批准,他不得不遗
憾地离开中国。在途经冲绳
岛时,他发表声明,主张美
国应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政权
,因而被美国国务院下了“
禁言令”。
回美后不到四个月,心
力交瘁的司徒雷登便患了严
重的脑血栓,从此在病榻上
度过了最后十三个春秋。
1955年8月,79岁的司徒雷
登留下遗嘱,希望死后能与
他早逝的妻子合葬,把骨灰
埋进燕园,与他为之付出了
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燕京大学
朝夕相伴。
毫无疑问,对中国的教
育事业,司徒雷登是有贡献
的。而在支持蒋介石政权一
事上,他又是不光彩的。由
此便产生了对他的两种评价

为了能够真实地、历史
地反映司徒雷登的一生,笔
者搜集了大量国内外与司徒
雷登有关的资料,并对这些
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考
证,从而完成了这部《无奈
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
》。笔者相信,通过阅读这
本书,能帮助读者对司徒雷
登这样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
物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
的评价。
作者
2002年6月于燕园
导语
本书平实详尽地叙述了司徒雷登这位关联性的人物离华前的人生经历;知史明理,教育、外交、文化,背后相连的宏观层面乃国家民族的命运。
本书笔者搜集了大量国内外与司徒雷登有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从而完成了这部《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
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对司徒雷登这样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后记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
登与中国》自出版后与读者
见面以来,得到了诸多关注
、建议和批评指正。燕京大
学的校友们作为那段历史的
亲历者,更是给出了许多颇
为关键的补正建议,燕大宗
教学院院长赵紫宸之子赵景
伦先生,燕大新闻系校友、
曾亲自见证司徒雷登与毛泽
东主席1945年在重庆胜利
会议上会面的杨富森先生,
燕大教职工叶道纯先生,燕
大校友林孟熹先生等几位老
前辈都亲自来信交流,杨富
森前辈还寄来了他珍藏多年
载有相关信息的报纸。这些
前辈的来信和关注使我大为
感动,更倍受激励。在此,
首先要郑重感谢各位前辈的
指教,也感谢广大读者的阅
读和建议!根据这些信息线
索,经过查阅考证后,在第
三版中相应部分做了修订。
着手进行第二次修订,
也因为正遇上一个宝贵的机
缘,北京大学新近得到了一
批有关司徒雷登的珍贵文献
。2021年,泰康保险集团
向北大慷慨捐赠了司徒雷登
日记、书信等248件珍贵文
献。这批文献类型多样,除
日记和书信外,还有证件、
照片、文稿、报刊、电报等
;文献时间从1928年至
2009年,跨越半个多世纪
,涵盖个人生活、传教、教
育、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248件文献和之前傅泾
波先生及傅氏家族捐赠给北
大的3000余件(册)司徒
雷登相关文献图书,一同构
成了北京大学珍藏的关于司
徒雷登文献的巨大财富。
史料是历史研究进展的
基础,一手史料则更是触摸
历史最鲜活的途径。2021
年10月,前往北京大学图书
馆查阅这批最新的捐赠文献
后,我感受、理解、研究司
徒雷登这一人物及其相关时
代变得更丰富立体。其中,
司徒雷登写于1945一1949
年间的两册日记手稿原件尤
为珍贵,是本书前两版中曾
引用的陈礼颂先生译、香港
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司徒雷
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
期间前后》一书的原始材料
,记录了他任驻华大使时期
的诸多历史细节。同时,与
陆志韦、傅泾波等人的信件
亦是重要参考。参证日记、
手稿、信件等一手文献,大
大增加了相关历史叙述的信
度,修订中调整了部分章节
的引用材料;并借助这批文
献,在书中插入了司徒雷登
外交护照、手稿照片等影印
资料,使本书可读与可观性
更强,以飨读者。
司徒雷登一生经历丰富
且独特,从作为传教士之子
于西湖边传教、任教南京金
陵神学院,到执掌并建设燕
京大学,再至出任美国驻华
大使,最终无奈地离开中国
,他经历的恰是中国近代史
那段时势变幻的年代。他广
泛地与中美各界人士交往,
并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研究
体悟。一个人物,关联起文
化交流史、近现代教育史、
中美外交史等多个重要方面
,理解他的经历极具意义。
近二十年来,围绕司徒雷登
与燕京大学的研究和阐发层
出不穷,仅近三年来相关的
研究文章就有数十篇,也颇
多新见。随着新材料的发现
,认识司徒雷登这个人物以
及相关历史仍待深入。
再次进入这本书稿的编
校时,回首历史则感风云变
幻,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七
十余年建设发展,已然成为
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大国。重
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与美国等其他大国的关系,
是必需乃至紧要的议题。微
处知史,本书平实详尽地叙
述了司徒雷登这位关联性的
人物离华前的人生经历;知
史明理,教育、外交、文化
,背后相连的宏观层面乃国
家民族的命运。
依靠北京大学丰富的文
献收藏资源,又得几位燕大
友人前辈及各位读者提供的
线索补正,身处当今时代,
凡此种种,乃笔者幸事,也
深感身系责任。经校对修订
后的书稿,如果能为司徒雷
登相关研究提供一些背景资
料,为更多人客观地了解司
徒雷登其人及那个时代提供
一个入口,则为本书莫大荣
幸。
这次修订,还要衷心感
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及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几位同
志的协助,感谢他们付出的
劳动。
是为第三版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决定来华传教(1876-1908)
一、传教士的家世背景及与中国的渊源
司徒雷登在中国生活了50年。
这50年,恰恰是中国历史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
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国共两党合作、蒋介石叛变革命、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国民党政权垮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一系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几乎都有司徒雷登的影子。而他本人也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偶然的机遇中,逐渐深深地卷入了当时的中国政治,从一名普通的传教士和神学院教师、大学校长,成为美国派驻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大使。
大量的史料证明,司徒雷登无论是在华当传教士,还是创办燕京大学,直至出任驻华大使,都深受其家世的影响。司徒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那时,他的祖先是苏格兰的征服者威廉姆(William)的忠实追随者。不久,苏格兰大卫一世国王(1124-1153)赐予老司徒苏格兰贵族的世袭地位。
1371年是司徒家族历史上最显荣耀的一年。这一年,罗伯特·司徒(Robert Stuart)成为苏格兰的罗伯特二世国王。在詹姆斯(James)一世统治时期,身为苏格兰伯爵的安德鲁·司徒(Andrew Stuart)因遭受宗教迫害,于1619年把家搬到北爱尔兰。他的后代则因参与一起反对宗教迫害的起义受到通缉,在1725年至1745年间,被迫先后逃亡到美洲大陆,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定居下来。
司徒家族与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有姻亲关系。司徒雷登的曾祖母汉娜·托德(Hannah Todd)是林肯总统的夫人玛丽·托德的姨母。司徒雷登的祖父戴维·托德·司徒(David Todd Stuart)是林肯夫人的表兄。而他的叔祖父约翰·托德·司徒(John Todd Stuart)则在林肯当律师时与其共事过。
司徒家族曾受过宗教迫害,这个经历使他们在美国革命中充当了非常积极的角色。他们不但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而且在致力于教育和传教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
在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并出任燕京大学校长之前,他的家族就已先后独自或参与创办过五所学校,并出了五位大学校长、学院院长和女子学校校长。
最早移民到美洲大陆的那位司徒家族的伯爵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后来成为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校长。他名叫塞缪尔·戴维斯·司徒(Samuel Davies Stuart),若按家族关系来说,他是司徒雷登的一位曾叔祖父。在任大学校长之前,他曾是华盛顿学院[即现在的华盛顿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的筹款人。
司徒雷登的曾祖父罗伯特·司徒(Robert Stuart,1772-1856)曾在肯塔基州的莱克星顿(Lexington)城参与创建过一所名为法兰斯斐尼亚的学院,并曾出任过该学院的院长。
司徒雷登的祖父戴维·托德·司徒是肯塔基州谢尔比维尔城(Shelbyville)一所以司徒家族的姓氏命名的女子学院的创始人,并出任该女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司徒雷登的外祖父古斯塔夫斯·霍顿(Gustavus Horton)是一名法官,曾出任美国莫比尔市(Mobile)的市长,也是该市教育制度的倡导人。司徒雷登的母亲玛丽·露易斯·霍顿(Mary Louise Horton)在其父的影响下,曾在亚拉巴马州创办过一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女子学校。这所学校在玛丽·霍顿随司徒雷登的父亲迁居中国后,还继续存在了二十多年。
司徒雷登的父亲在中国传教时曾办过一所男子学校。他的母亲则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并担任了多年的校长职务。
也可以说,司徒雷登是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由此,人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司徒雷登之所以会把自己的大半生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中是有其深厚的家族背景的。
尽管司徒家族的祖先曾是苏格兰的名门望族,先辈中也不乏身份显赫的社会要人和教育家,但其家族的后裔在选择职业时,似乎对传教士一职更为情有独钟。因为在当时,教育和传教是密不可分的。
司徒家族的第一个传教士是司徒雷登的曾祖父罗伯特·司徒。1789年,17岁的罗伯特·司徒就离开家,从弗吉尼亚州来到肯塔基州的莱克星顿当传教士,后来在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大学教拉丁文和希腊文。
司徒雷登的曾叔祖父塞缪尔·戴维斯·司徒在出任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校长之前也曾当过传教士,并在1861年担任过佐治亚州南长老会的理事。
司徒雷登的祖父戴维·托德·司徒刚成年时也是先在肯塔基州的谢尔比(Shelby)当传教士。
司徒雷登的父亲是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派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司徒雷登的母亲刚度完蜜月,就同丈夫一道到中国传教。
司徒雷登28岁在美国结婚,也是蜜月刚过完就步父母的后尘,携新婚妻子到中国加入了西方传教士的行列。
司徒雷登的大弟戴维·托德(David Todd)和二弟沃伦·霍顿(Warren Horton)在美国读完大学后,都先后来中国当了传教士。
在家庭的影响下,司徒雷登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独生子约翰·司徒(John Stuart)大学毕业以后也进了神学院。尽管他没有像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