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作家中,最具世界性的一位。 读他的作品,有如解谜,置身人性迷宫中、站在理所当然的对面,去探索理性和感官都到达不了,却是现代生活不得不面对、处理的混乱与茫然。 从超越传统的《罗生门》,到展现艺术魔性的《地狱变》,以及《河童》《齿轮》等远离日常的疯狂书写,他要你看啊——这里有一个人,如此活着、如此思考、如此相信;那些你想要躲却不见得躲得过的部分,一直藏在人格深处,随时可能跳出来。 芥川龙之介反复在作品中呈现的,是被“人情义理”深深渗透的人们,如何彻底混淆了自我的外在与内在。很多时候人们根本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感受、想法,什么是配合外界其他人期待做出的表现。只有在少数灵光乍现的时刻,人突然洞见了他人复杂的心理运作,或突然了解了自己的幽微心思。那些灵光乍现的时刻,就是小说要捕捉、应该捕捉的。 作者简介 杨照,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诚品讲堂和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目录 总序 看待世界与时间 前言 “变”的精神——芥川小说背后的人性破解 第一章 《罗生门》历久不衰的文学地位 “现代经典”和“传统经典”的差别 “罗生门效应” 电影的《罗生门》 文学的《罗生门》 将传统物语赋予“现代性” 罗生门下躲雨的佣工 城楼内的神秘火光 生存的终极抉择 第二章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魅力 只写短篇小说? 压抑与叛逆 与卡夫卡的异同之处 中译本的问题 小说的虚构性与现代性 从《鼻子》中看见的人性 简单的故事,复杂的人心曲折 《山药粥》里用善意包装的恶意 无解的《疑惑》 《袈裟与盛远》中看不透的人心思绪 善与恶的思辨 《文友旧事》评谷崎润一郎 善恶共生的《烟草与魔鬼》 第三章 复杂人性的残酷书写 《手绢》与新渡户稻造 诗意与戏剧性 《手绢》中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的矛盾与冲突 《枯野抄》的最后送别 《地狱变》核心里的基督教“地狱”观 但丁《神曲》的地狱描绘 不让人失望的“地狱图”? 记录丑中之美 “恶之花”式的美 《地狱变》中的现代性 疯狂的《河童》与《齿轮》 宗教的意义 第四章 自传性质的《呆瓜的一生》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起了白斑的疯狂世界 阴郁的向岛樱花 《呆瓜的一生》的橡胶树 生命的绚丽与脆弱 景仰的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之死 沾上蝶翼鳞粉的唇 飞翔的思想 走向疯狂 濒死之心与疯狂文本 第五章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理念 关于文学创作的真实性 风靡一时的“私小说” 谷崎润一郎的红领带 如何评断小说的好坏? 小说中“诗的精神” 探测深不可知的人性 短篇小说的美学信仰 小说的结构问题 一个事件七种证言 现代文学的使命 芥川龙之介年表 序言 我每隔一段时间就想要 重读卡夫卡的小说。二〇二 二年我又在“艺集讲堂”的短 篇小说课程中讲了一次卡夫 卡,也就将卡夫卡一生少少 的作品完整地再读了一次。 而每次重读卡夫卡,也几乎 都在脑中将经常被和卡夫卡 相提并论的日本小说家芥川 龙之介的作品反刍了一次。 对我来说,卡夫卡和芥 川龙之介很不一样。无法解 释的最大差异在于:我经常 会觉得有需要重读卡夫卡作 品的冲动,而且不管之前读 过多少次,重读时还是会经 常迷失在他的字句间,不能 确定该如何分析、解释其意 义;卡夫卡的小说,甚至他 写给父亲、写给未婚妻的信 ,顽强地抗拒分析、解释, 然而同时具备着一种神奇的 力量,不断诱引像我这样的 读者,自不量力地一再去进 行分析、解释,又一再推翻 自己的分析、解释。 芥川龙之介不需要重读 。《鼻子》《山药粥》《枯 野抄》《地狱变》,更不要 说《罗生门》《竹林中》, 这些小说我随时都记得,就 连他晚期看来如此迷乱的《 河童》《齿轮》《呆瓜的一 生》,我也可以毫无困难地 从记忆中准确召唤出诸多细 节片段。这样说吧,芥川龙 之介的小说,虽然表面上看 或许和卡夫卡的作品很像, 但他写的比较像是一座一座 精巧的迷宫,如果你真的好 好走过一次,克服了所有难 以辨识、制造错觉的拐角, 将高高低低、前前后后的景 象摄入、铺排,得到了如同 一张鸟瞰图般的认识,成功 地走到了迷宫的出口,就再 也不会被一座同样的迷宫困 住了。 相较于卡夫卡,我对于 解读芥川龙之介比较有把握 。形成的解读都是明确地从 小说本身的一字一句中老老 实实建构起来的,一旦形成 了,就不太会改变,那些芥 川龙之介写下的字句固定在 文本里不会改变,我的看法 、意见同样不会改变。 那是一种极具挑战性, 也能有巨大收获的解谜活动 ,然而不同于阅读推理小说 的经验,它需要动用的解谜 能力,不是理智,而是强烈 的感官联想以及对于人际感 情的掌握。解谜之后,读者 不只能更多地认识到自己作 为一个人的感情运作方式, 也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内心 的感情多样性。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和卡 夫卡如此不同?多年缠绕着 我的困扰,逐渐逼出一点思 索的方向。我想,这两个人 都最擅长描述深度孤独,然 而卡夫卡的孤独是从潜意识 中,以梦一般的形式表现出 来的。他的小说像是一场一 场醒不过来的梦,其他人都 不过是闯入梦境的现象,因 为梦只发生在个人意识中, 任何群体性、任何人际关系 都是虚空的,而且就连梦的 转折都是极度个人性质的。 读卡夫卡的小说,等于是闯 进了他的梦境,不管读了多 少次,他的梦都不会变成我 的梦,他有着独特的潜意识 构成方式。 相对地,芥川龙之介的 孤独是在人群中体验的。即 使是他的内在意识,都被强 大的集体性“人情义理”穿透 ,在和“人情义理”格格不入 的状况中感到孤独。换句话 说,在这一点上,芥川龙之 介身上带着强烈的日本文化 特质,和塑造卡夫卡的西方 现代个人主义疏离有着很大 的差异。 芥川龙之介反复在作品 中呈现的,是被“人情义理” 深深渗透的人们,如何彻底 混淆了自我的外在与内在。 很多时候人们根本弄不清楚 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感受、想 法,什么是配合外界其他人 期待做出的表现。只有在少 数灵光乍现的时刻,人突然 洞见了他人复杂的心理运作 ,或突然了解了自己的幽微 心思。那些灵光乍现的时刻 ,就是小说要捕捉、应该捕 捉的。 牵涉人的行为必定不会 有简单的事实。从意识到动 机到行为到效果,每一个环 节都会有众多变量,使得认 知人、描述人、理解人,成 为一连串的解谜活动。我们 别无选择被牵扯拖进这样的 重重谜团中,不得不一次又 一次地试图从一座座迷宫中 活下来,至少是尽量不受伤 地走出来。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提供 了一次又一次的迷宫演练, 帮助我们培养起辨识迷宫、 鹰眼俯视的能力。 这本解读芥川龙之介的 小书,主要以《地狱变》为 核心文本。《地狱变》标题 中的“变”字,来源是中国唐 朝流行的“变文”,指的是将 佛经中种种看似深奥的道理 ,用各种故事说给一般民众 听。“变文”不正面说抽象道 理,而是提供让听众、读者 着迷的故事,却在故事中超 越了一般世事逻辑,逼着人 们带着惊讶或感动的情绪, 自己去思考世事逻辑的破绽 或缺点。 相当程度上,芥川龙之 介的小说都具备这种“变”的 精神,而我在这里做的,则 像是还原“变”背后的用意, 以免大家只读到故事,而忽 略了应该要有的在惊讶或感 动中进行的破解世事逻辑的 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