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诗的艺术》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对17世纪以及后来的欧洲文坛影响很大。它以诗歌的形式论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性,以古希腊、罗马杰作为楷模,批评流行的低劣作品,奠定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对时人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研究产生过很大影响。 这部用匀整的亚历山大诗体(每句12音缀)写作的文学理论,分为四曲:第一曲是一般性的原则,如写作必须有灵感,热爱理性,遵循马莱伯开创的道路,听从一个"贤智的友人的劝告"等。第二曲论述牧歌、挽歌、颂诗、长歌行、十四行诗、歌谣等体裁。第三曲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等体裁的创作规律;作者反对悲剧用浪漫主义的格调,反对喜剧油腔滑调,也反对在作品中追求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他重视观察人、描绘人。第四曲对作家们提出一些合乎正常情理的忠告。布瓦洛不是古典主义理论的发明者,《诗的艺术》中的主要论点,如悲剧的"三一律"等,在他以前已有人提出。但是《诗的艺术》把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观点编写成简练通畅、便于记诵的诗句,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诗的艺术》集中表现了布瓦洛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曾统治法国文坛一百余年之久,英国的蒲伯、德国的歌德均奉之为金科玉律。伏尔泰曾说:“不要碰布瓦洛,谁碰了谁就要倒霉。”福楼拜评价:“拉封丹将和但丁同样的不朽,布瓦洛将和博须埃乃至和雨果同样的不朽。” 目录 布瓦洛评传 圣勃夫 诗的艺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补编 韵与理之配合——赠莫里哀 自讼——对自己才调说话 从批评中求进益——赠拉辛 没有比真更美了——赠塞涅莱侯 读朗吉努斯感言 总注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一(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二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三(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四(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五(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六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七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八(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九(摘译) 结论(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十(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十一(摘译) 读朗吉努斯感言第十二 附录 一 朗吉努斯《论崇高》法译本序 二 致法兰西学院院士佩罗先生函 译名索引 序言 17世纪是法国专制政权 登峰造极的时期。在国内, 王权凭借市民阶级的力量, 削平了贵族的叛乱,使他们 俯首帖耳地寄食宫廷,制服 了僧侣的跋扈,使他们绝对 仰王权的鼻息,因而形成了 路易十四所谓“朕即国家”的 专制政治;在国外,连年与 奥地利、西班牙、荷兰作战 ,获得许多重要城市和经济 利益,建立了法国在欧洲的 霸权。路易十四以太阳为王 徽,获得“大君”的称号。当 时的朝廷——先以之首相黎 塞留为首,后来是路易十四 自己——有这样一个野心: 欧洲最强大、文化最昌隆的 国家,希腊之后要数罗马, 罗马之后该数到法国了;希 腊、罗马最不可磨灭的辉煌 遗产是语言文学,而17世纪 初期在欧洲影响最大的语言 却是西班牙文。为了继承希 腊、拉丁文的传统,为了在 文化方面夺取霸权,都应该 使法国语言文学成为现代最 完美的语言文学,所以黎塞 留建立了法兰西学院,路易 十四和他的大臣富盖、柯尔 贝尔等都竭力鼓励文学,保 护文人。其结果,也真使法 国语言文学发出灿烂光华, 成为近代世界文化中最丰富 的宝藏之一。 法国古典主义的文学是 当时两大思潮发展出来的综 合结果。一个是16世纪的人 文主义,它给法国诗人打开 了古希腊、罗马的文艺宝库 ,扩大了他们的眼界,给他 们提供了无数恢奇瑰丽的楷 模;另一个是17世纪上半期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 ,它表现时代的精神,给法 国诗人提供选材的标准,控 制情感的力量。二者一经结 合,古代的文学就给了当代 人极大的启发:古代文学的 理想和当代的实际结合起来 ,于吸收中有去取,于摹仿 中见创造,自极个别的事物 中求得最一般的性格,自极 具体的现实中求得最普遍的 真理,真的内容透过美的形 式表现出来,于是形成了法 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特质。 我们在三百年后看法国 古典主义文学,但见其纯一 性。实际上在它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中,精神环境是十分 复杂的。自16世纪末期就产 生了对古代文学的奴性的摹 拟,特别是在悲剧方面,仿 佛当代文学只能是古人作品 的翻译;另一方面自17世纪 上半期就有人高唱崇今非古 的议论,把荷马、维吉尔批 评得一文不值,要创造基督 教的新文艺,今人不但可以 胜过古人,并且已经胜过古 人。这是一套彼此相反的两 极。在17世纪的法国,宗教 思想的气氛还很浓厚,特别 是冉森派盛极一时,他们提 倡禁欲、苦修,反对在文学 作品里写爱情,甚至反对文 学作品中一切不合教义的情 感;而另一方面却有许多作 家迎合当时的风尚,写了许 多绮丽风流的诗和小说,有 时迎合低级趣味,狠亵不堪 。这又是一套彼此相反的两 极。在语言方面,16世纪法 国各省的语言随着各作家大 量地应用到文学作品里,可 以说“国语”还没有完全形成 ,再加上随着文艺复兴而来 的希腊、拉丁词语经作家生 吞活剥地援用,更使法国文 字光怪陆离,这个风气直到 17世纪初期还在继续;而另 一方面,17世纪初期也就开 始了文字中的典雅派和雕琢 派。典雅派规律过严,使法 文的词汇日渐贫乏,日渐枯 槁;雕琢派则讲求纤巧镂刻 ,伤害文字的明白畅达性。 这又是一套更复杂的对立的 两极。古典主义文学就是在 这些重重矛盾中成长、壮大 起来的。它采取“中庸”之道 ,所谓“中道而行”。然而“ 中道”并不是折中,更不是 调和,相反地是斗争,是激 烈的、两面作战的斗争。在 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布瓦洛 在澄清文字,奠定古典主义 文学基础方面是起了巨大作 用的。他的《诗的艺术》可 以说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 最后应该声明,《诗的 艺术》的形式是与内容密切 配合的,作者以优美的诗句 表达着他那斩钉截铁的思想 。我打算迻译的时候,很踟 蹰了一下:如果译成散文, 则原文的精神要失去一半; 如果译成诗,则中国新诗还 没有定式,怎么能达到原文 诗句那样整齐、斩截与和谐 呢?最后只好利用中国传统 的七言诗句,双迭着,以十 四字译十二音,每句在当中 也布置一个停歇,韵脚努力 以罗马拼音为准,两句一换 。这样在表面上似乎也整齐 、斩截了,但因为中文都是 单音字,不免失之于呆板, 而且究竟是翻译,要以“信” 与“达”为主,因此节奏的雍 容、音律的和谐都谈不上了 。 《诗的艺术》的版本, 我手边有四种:其一是多努 (Daunou)编的《布瓦洛 全集》本,1825年巴黎杜 蓬书局出版,里面集名家评 注甚多,圣勃夫曾誉为善本 。其二是哲鲁采(Geruzez )评注的单行本,1858年 巴黎阿歇特出版社出版,注 释中多骂浪漫派的毛头小伙 子,因此这个版本还是文学 革命时代伪古典派的遗物, 颇有史乘意义。其三是法国 现在通行的教科书《布瓦洛 选集》本,文学史家代格兰 日(Desgranges)编注, 1918年巴黎阿提埃出版社 出版,注释虽详,不免学究 气。其四是现在通行的《大 众古典文学丛书》里的与《 经枱吟》合刊本,代尔密( D'Hermies)注,巴黎拉鲁 斯出版社出版,无出版年月 ;评注虽较肤浅,但甚详细 ,且无宗派成见。关于原文 的字句行款,我们以第一种 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