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藏族与周边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因历史上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互动往来、互嵌共生,早已结成了兄弟般的情谊,他们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更彰显了一种高原兄弟民族的和合之美。本书在对这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中,揭示他们因互动往来而滋生的兄弟般的情感,研究他们在居住、生计、生活、社会及婚姻等方面的互动、交往及相融的历史事实,以微观视角展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观。 作者简介 李静,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历史文学学院教授,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三亚学院特聘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民族心理、社会心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民族研究》《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民族心理学》《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十余部著作。研究内容涉及民族心理的诸要素及其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的建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心理、社会心态调查及监测等方面。 目录 导论 一、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主题的选择 二、他者的研究:几种理论的视角 三、甘南与天祝:作为研究的田野点 第一章 步步深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一、民族走廊早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明朝治边策略下的民族交融互嵌 三、明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四、近代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章 共生互通: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空间交错:居住格局 二、集体协作:生产活动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共同娱乐:闲暇生活中的族际互动与交融 第三章 多维互嵌:民俗共享与血缘交融 一、族际互动中民俗文化交融的符号表达 二、建筑文化的交融 三、族际婚姻中血缘交融的地方实践 第四章 语言交融:从语言互借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一、多民族语言格局 二、族际互动中的语言文化交融 三、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民族文化交融 第五章 经济联动:互利互惠的民族经济交往 一、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与传统生计中的互动 二、经济变迁与族际经济互动 三、经济交往推动下的族际关系 第六章 信仰共享:宗教和谐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宗教信仰的多元共生格局 二、宗教生活中的跨族群交往 三、民间仪式活动中的民族互动 第七章 民心相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发展的内在路径 一、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族群边界的模糊化 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路径 结语 一、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机制 二、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机制 三、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