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精)/实践社会科学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黄宗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超级教授”黄宗智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集大成之作。从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相关的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实践法史研究、实践经济史研究的课题出发,进而倡导从实践出发的研究进路,并且反思中西方不同理论的价值与局限,指出西方中心论及其理论范式与中国历史研究的悖论差异。作者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尽量避免形式化理论的简单套用,强调历史感和真实感,以从实践?到理论再返回到实践检验的侧重实践的认识方法,重视本土经验和实践。
目录
导论
第一编 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1章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的悖论现象
第二编 表达/话语与实践:法律史研究
第2章 介于民间调解与官方审判之间:清代纠纷处理中的第三领域
第3章 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
第4章 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四个陷阱和一个问题
第5章 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第三编 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
专题一 实践社会科学建构
第6章 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第7章 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
专题二 实践法史研究
第8章 中国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第9章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10章 《历史社会法学:中国的实践法史与法理》
专题三 实践经济史研究
第11章 从实践出发的经济史和经济学
第12章 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
第13章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
专题四 非正规经济研究
第14章 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
第15章 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与实用含义:非正规经济实践
第16章 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
专题五 国家体制与经济体系的探讨
第17章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
第18章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
第19章 国有企业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20章 道德与法律: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后记一 法学和社会科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
后记二 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
序言
导论:从经验证据到理论再返回到经验的认知进路
理论是清晰的、抽象的和符合逻辑的,其目标是跨
时空和普适的,而实践则常是模糊的、具体的和不符合
逻辑的,是在某一特定时空中的特殊行为。两者之间可
能是相符的,但也可能是背离和互动的,或充满张力和矛
盾的。虽然如此,在人们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抽象概念或
理论和具体经验或实践明显都是不可或缺的方面。本文
强调,我们需要集中研究的不是两者之间的任何单一方
面,而是两者之间如何连接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社会科学学术界多倾向于一种二
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而且由于其所占据的霸
权地位,这种倾向今天已经渗透全世界的学术研究。普
适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甚至已经成为不
同学科的基本倾向。在社会科学领域,一般划分为要么
是普适理论建构,要么是特殊经验或应用研究,并明显偏
重理论,如经济学和社会学,也包括法学,而历史学和人
类学则比较偏重经验。在今天的中国,这一思维更造成
主流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全盘引进西方理论,而主流
历史学则几乎完全拒绝(西方)理论的分裂状态。在法学
领域,甚至普遍把“法理”和“法史”划分为两个不同
的“二级学科”,造成两者各行其是、互不过问的局面
。有的学术管理者甚至以“分工”来为这样的隔离辩护

在这样的学术倾向下,我们失去的是常识性的根本
认识,即认知不可能单凭抽象/理论或单凭经验/实践中
的任何一方面获得,而必须兼顾、连接两者,从经验中得
出概念和理论,在理论中看到经验和实践。本书强调,非
此即彼倾向其实偏离了学术应有的最终目的——怎样最
好地认识真实世界,其中的关键正在于对概括/理论和经
验/实践的适当的、不违背现实的连接。这需要的是超
越简单的特殊性而朝向较宽阔的概括,而后再返回到实
践检验,如此不断往返的认知过程。本书的目的即从连
接实践与理论的问题的角度,来回顾笔者自己从事学术
研究50年中所得出的一些关于方法和理论的体会,讨论
的既是阶段性的积累和演变,也是一幅图像从局部到较
全面逐步形成的过程。
一、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
(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笔者进入不惑之年后的第一本专著是1985年出版英
文原版、1986年出版中文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
变迁》(以下简称《华北》)。此书提出的学术理念和方
法是“试图从最基本的史实中去寻找最重要的概念,然
后再不断地到史料中去验证、提炼自己的假设”(1986
年中文版序,第2页);同时,以连接经验与理论为中心问
题,“有意识地循着从史实到概念再回到史实的程序进
行研究,避免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为模式而模式的作
风”(1986年中文版序,第2页),总体目的是创建符合经
验实际的概括。在理论上,则有意识地同时借鉴当时的
三大理论传统,即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
术理论,通过与之对话来形成自己的概念,凭经验证据来
决定其中的取舍。
根据以上的研究进路,笔者首先采用了关于革命前
中国农村最系统和细致的调查资料,尤其是“满铁”(日
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经济人类学调查,根据关
于一家一户的翔实的经济实践资料来认识农家经济,并
辅之以各种历史文献资料来掌握长时段的历史变迁,同
时与各大理论对照。拙作得出的结论首先是,三大理论
传统均有一定的洞见,共同组成了小农的“三种不同的
面貌”,伴随其阶级位置而异:雇佣劳动的“经营式地
主”和“富农”更适合从形式主义的营利单位来理解,
而受雇的雇农、打短工的贫农以及租地的贫农则比较符
合马克思主义中被剥削的劳动者的图像。但是,在系统
检视和比较两种农场的历史演变之后,出乎意料的发现
是,华北在近三个世纪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人口增长两
大趋势下,所展现的主要现象不是农村向此两端的分化,
而是小农家庭农场凭借“农业+手工业”和打短工“两
柄拐杖”的强韧持续,一直占据总耕地面积的绝大比例,
而“经营式农场”所占比例则一直没有能够超过10%。
两种农场在劳动组织上不同,但在亩产量上则基本一致,
其间主要的差别只是后者因为可以按需要调节其劳动力
而达到较高效率的劳动力使用,而前者的家庭劳动力则
是给定的,在农场面积不断缩减的压力下,只能凭借投入
越来越密集的劳动力来应对生存需要。相比之下,经营
式农场达到较适度的劳动力使用,而小家庭农场则明显
趋向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由此,我们可以很具体地理
解“人口压力”的含义。在三大理论中,最贴近这样的
经验证据的其实是“另类”的实体主义理论所突出的小
农家庭农场在组织和行为逻辑上与资本主义雇佣单位间
的不同。
读者明鉴,上述的基本学术研究进路是:第一,从经
验到概念/理论的方法;第二,凭借经验证据来综合多种
理论传统的使用,决定其不同部分的取舍。也可以说,是
一种有意识地超越任何意识形态化理论的研究进路。
(二)《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中
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在《华北》一书之后,笔者在1990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