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分类
作者 解玺璋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历史文化随笔形式,为目前所知北京历史上的书院勾勒出形象生动的画卷,包含太极书院、首善书院、通惠书院、燕平书院、金台书院等十多个篇章,从校舍、田产等“硬件”方面,从山长和讲师等“软件”方面,又从朝廷政策、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还有办事人的学养等内部因素多个方面,展示了书院的兴衰优劣,同时深入挖掘与营造和振兴书院相关的人和事,为曾经对北京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代代文人士大夫立传,丰富了北京文化中,士大夫文化这一脉的历史叙述,也是一部传统文化角度的北京故事。
作者简介
解玺璋,1953年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山东省肥城市。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副刊、专刊编辑、主编,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职称。北京作协第三、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理论和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业余从事文艺批评,涉猎电影、电视剧、戏剧、文学、图书多个领域,著有《喧嚣与寂寞》《说影》《五味书》《一个人的阅读史》等。近年热衷于人物传记写作,尤于近现代人物多有心得,已出《梁启超传》《君主立宪之殇》《张恨水传》《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等。
目录
绪论
黑暗乱世中的潜德幽光——窦禹钧和窦氏书院
理学北上燕都记——太极书院探秘
欲一乡兴起为善之心焉——刘因与文靖书院
成于党争,毁于党争——首善书院与东林党
濡染首善,邻德近光——李三才与双鹤书院
容纳异端的胆识和度量——马经纶与闻道书院
抗倭名将的书院情结——记阮鹗与通惠书院
州县官吏的文化情怀——白檀书院纪事
兴贤育才铸金台——记金台书院
士夫官绅续书香——记潞河书院
山邑深秀,振作人文——记云峰书院
欲萃其英而迪之——记冠山书院(附缙山书院)
景仰前规,争自琢磨——记燕平书院(原谏议书院)
水汇文澜,盘峰环讲席——记近光书院(又名渔阳书院)
序言

有人问我,怎么突然想
起要搞北京书院?说起来也
不突然。很多年来,我们谈
到北京文化,说得最多的,
无非故宫、天桥、胡同、会
馆之类。不是说这些不该说
,而是觉得其中缺了点儿什
么。细想起来,有一个群体
,人们似乎很少提到,即生
活于北京地区的士子和士大
夫。究其原因,我以为,是
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言说这个
群体存在价值的社会载体。
就像人们说皇家文化有故宫
,说市民文化有天桥,说京
味文化有胡同,说名家文化
有会馆,说士子和士大夫文
化,也需有个依托和承载物
。于是,我就想到了书院。
士子和士大夫与书院有
一种天然的联系。书院是士
子读书的地方,功能中固有
应试举业的内容,但亦不尽
然,并不全是应试教育,更
重要的还是传道,延续道统
,如韩愈所言,吾师道也。
这个“道”,既源于周公、孔
孟、韩愈、朱熹的所谓道统
,也关系到儒家两千多年的
思想、学术传统。因而,在
书院里,士子既要完成一般
的课业,也要研读经传典籍
,与老师一起探讨经传的学
理和传承。而士大夫不仅以
山长、讲师的身份承担着教
学的使命,他们往往还是书
院的创办者和管理者。这种
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教
学活动,背后隐含着一个深
远的意义,也即教育、读书
的终极目的,即对人格、人
性与文化的塑造,由此对社
会人心产生积极的影响,达
到社会进步、移风易俗的效
果。这自然也是儒家历来对
理想教育和教育理想的想象
和追求,即如孟子所言:“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
,养也;校者,教也;序者
,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
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
,小民亲于下。”孟子形象
地比喻为“君子之德,风也
;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
风,必偃”。
由此可见,由士子和士
大夫所体现的书院文化,不
同于故宫、天桥、胡同和会
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但又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至少书院的创办者希望通过
对士子人格的培养,影响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
是说,士人文化事实上构成
了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股潜
流,浸润、滋养着这个社会
,使其不至于荒芜和破碎。
然而,我们对于士人群体的
思想观念、精神信仰、社会
关系、生活方式、习俗礼俗
诸多方面似乎都缺少必要的
了解,所知也很有限,甚至
还有许多误解,以及对他们
的污名化。这大约就是在当
今的传统文化热中这个群体
的文化价值很少得到彰显和
认同的原因之一。因而我想
,对书院的书写,或许可以
成为我们窥视这个群体私密
生活的一种方式,从而揭示
其文化价值的深刻意义和源
远流长的内在原因。

书院最早现身于唐代。
人们引证最多的材料,即清
代才子袁枚在《随园随笔》
中的一段记述:“书院之名
,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
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
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
也。”但是,据邓洪波先生
《中国书院史》考证,在丽
正、集贤书院之前,民间已
有书院存在。而且,如果承
认书院不仅仅是“修书”,而
是集藏书、校书、修书、著
书、刻书、读书、教书等功
能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那么,就会得出丽正、集贤
只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
实的结论。至于最初由民间
创办的书院,邓先生提到,
至少有四座,在唐玄宗以前
就已见诸各种文献,它们是
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陕
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
朐的李公书院与河北满城的
张说书院。他说,这几所书
院都“是士人读书治学之所”
,“要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书院了”。
……
在历史大潮的裹挟下,
稳健、保守的声音有时就显
得很微弱。常常被湮没在激
进的、理想主义的喧嚣中。
而靠行政命令,整齐划一,
一刀切完成的改革,虽然看
上去很美,却很容易留下后
遗症。多年后,胡适在《书
院制史略》中就谈道:“古
时的书院与现今教育界所倡
的‘道尔顿制’精神大概相同
。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
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
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唯
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
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
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
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
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
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
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
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
籍,等于外国博士所作的论
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
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
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
现于今日了。”
虽然如此,书院精神幸
未绝迹。谢国桢作《近代书
院学校制度变迁考》就曾提
到:“自光绪之季,放(仿
)效欧西,创立学校,垂三
四十年,其间学制,迭有变
更,卓识之士,渐知学校功
课庞杂,且过于机械,一人
之智力有限,难以精工,是
以学鲜专门,士乏良识,是
吾国学界之一大缺点也。乃
仿英国大学之制,及昔日书
院之设,五四运动以后,北
京大学爱有研究所国学门,
清华学校有研究院之设。使
学子得有专门之研究,思想
有自由之发展,晚近吾国虽
忧患频仍,学术则不无进步
,是均梁任公、蔡孑民诸先
生提倡之
导语
首善之善,读书第一。
千年书香,如丝如缕。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作的论文。
对书院的书写,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窥视这个群体私密生活的一种方式,从而揭示其文化价值的深刻意义和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
精彩页
黑暗乱世中的潜德幽光——窦禹钧和窦氏书院
北京书院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后周有个谏议大夫叫窦禹钧,曾在北京的昌平境内创办了一家书院,后人称作“窦氏书院”,这便是北京书院之滥觞。
窦禹钧何许人也?这个名字听着觉得很陌生,不知为何方神圣。但他另有一个名字,听起来那是如雷贯耳。《三字经》有言:“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里的“窦燕山”,便是窦禹钧的别称。科举时代的土子文人,哪个没读过《三字经》?哪个不羡慕窦氏一家的“五子登科”?窦燕山的鼎鼎大名,自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第一个称窦禹钧为“窦燕山”的,也是一位历史上名声、地位都十分显赫的人物。此人即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的名臣,死后追封瀛王,曾因“事四朝,相六帝”而被史臣批评为大节有亏,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便称其“无廉耻者”。他与窦禹钧是唐末天祜年间的老同事,同在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衙门中做过“掾吏”。他曾作诗称道窦氏一门的优秀:“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这首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缙绅多讽诵之,当时号为‘窦氏五龙’”。名人效应,古今皆然。窦燕山被尊为与孟母齐名的育儿模范,不能不说与冯道的这首诗大有关联。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著《三字经》,采用窦燕山的事迹,就是从冯道诗中获得的灵感。
窦燕山既已如此名声显赫,那么,我们总该对他的身世有所了解;他的五个儿子都曾登科入仕,“笑傲”官场,其中有些什么奥妙,也是我们很好奇的;五代时的燕赵,战乱频发,很少有平静的时候,以他命名的这所书院,又是如何得以生存的,书院宗旨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所关心的。今天的人们很喜欢扒名人的底,那是因为有互联网提供便利。我也想扒一扒窦燕山的底,结果发现,这个人好像从历史中蒸发了,居然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
起初我想,此人官虽不大,至少也是个谏议大夫,官居正四品,五个儿子又很争气,还有办书院的善举,史书就算不曾大书特书,记下一笔也是应该的。然而,我错了!我曾试着把《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列传中的窦姓人物都挑出来,列成表,逐个排查,就像侦探办案子一样,其结果却很令人失望,在这两部官方史籍中,居然没发现窦禹钧的身影。我又用同样的办法将《新唐书》与《旧唐书》翻了一遍,亦毫无所获。其实,我应该想到,一个唐朝末年北方边塞节度使府中的小吏,新旧五代史都不收的人,怎么可能入唐史呢!
但我不肯相信这样一个人物真能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我甚至想,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找出来。有一天,我抱着侥幸心理翻阅《宋史》,在列传目录中查找窦姓人物。我不负天,天亦不负我,在这里,窦禹钧的踪迹终于被我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中,有一篇《窦仪传》,开篇是这样介绍传主家世的:“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逊,玉田令。祖恩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
收获《窦仪传》,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门,隐约可以窥见窦禹钧斑驳的身影。据传文所言,他是蓟州渔阳人。蓟州古称“渔阳”,唐朝设蓟州,便以渔阳为州的治所,所辖包括今天的北京东北、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唐山、承德一部,恰在燕山一脉,冯道称他“燕山窦十郎”,一点没错。他的祖父做过玉田(今属唐山市)县县令,父亲做过妫州(今河北怀来)司马,都是职位不很高的官吏。有人称他“官二代”,其实很勉强。他还有个哥哥,叫窦禹锡,据说,兄弟二人都在词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今天我们已经欣赏不到他们的词作了。而唐朝天祜末年,他曾出任“幽州掾”,这是幽州节度使衙门中负责文书的一个小吏。唐朝末年,有两个天祜年号。先是唐昭宗李晔在公元904年改年号为“天祜”,尚不及一年,昭宗被权臣朱温所弑,其第九子辉王李祚(后改名祝)被立为昭宣帝。这位唐朝末代皇帝连年号都不敢更张,只能继续沿用前朝年号。三年后,即天祜四年(907),朱温篡唐,废了昭宣帝,建国称帝,史称“后梁”。这样看来,窦禹钧出任“幽州掾”的“唐天祜末年”,或即公元907年。而这一年,恰好是五代的初始之年。
P35-3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9: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