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瞿秋白(江南第一燕)/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姚杜纯子//陶纯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作品重返历史现场,以纪念设施、革命文物为实体线索,从他的成长、学习,与朋友的交往,与爱人、女儿的相处,他的革命之路,以及瞿秋白精神的传承入手,用文学的笔法,讲述了瞿秋白短暂而非凡的一生。作品脉络清晰,文字顺畅,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书写了瞿秋白一生中最精彩、最闪光的往事,还原了一个年轻革命家的风采华章。
作者简介
陶纯,男,1964年生,本名姚泽春,山东聊城人。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出版长篇小说《一座营盘》《雄关漫道》等5部。
文学作品两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获“中国图书奖”、两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三获“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影视作品五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座营盘》入选2015年度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现为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专业作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时代决定命运
第二章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第三章 爱与痛
第四章 生命的伴侣
第五章 书生领袖
第六章 深陷逆境
第七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八章 英雄绝唱
第九章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
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
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无论当
时还是后来,很少有人知道
,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通
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俄语
向世界播送毛泽东讲话的新
华社女播音员名叫瞿独伊叫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
瞿秋白的女儿,那一年,她
28岁。而她成为毛泽东在天
安门城楼上讲话的俄语播音
员,则是由周恩来点名安排
的。
虽然瞿独伊仅仅是瞿秋
白的养女,但她与父亲瞿秋
白的感情深厚,她一直称之
为“好爸爸”。那一天,她心
潮澎湃,脑海里数次出现好
爸爸的身影——她最亲爱的
爸爸瞿秋白已经于14年前永
远离开了这个他终生为之奋
斗的世界,他没能看到中华
大地阳光普照的这一天……
此刻,在离天安门广场
一箭之地的南长街8号,一
幢两层小楼二层东北角的房
间里,杨之华正通过收音机
收听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
实况。此时,她更是心潮起
伏,热泪盈眶,眼前不断闪
现着亲爱的丈夫瞿秋白清癯
而坚毅的面容……
瞿秋白最后一次从杨之
华眼前“消失”,已经是接近
16年前的往事——那是在黑
云压城的旧上海,他接到临
时中央的来电,要他去中央
苏区首府瑞金。临走的前一
夜,在他们的秘密住所,他
的心境被离愁别绪笼罩,夜
不能寐。杨之华后来回忆道
——
……当我醒来的时候,总
看见他还在整理着什么,或
者轻轻地踱着步,或者坐着
抽烟沉思。快要天亮的时候
,他看见我醒了,就悄悄地
走过来,拿着我给他买的十
本黑漆布面的本子(这是他
最爱用的),把它们分成两
半,对我说:“这五本是你
的,这五本是我的。我们离
开以后不能通信,就把要说
的话写在上面,重见时交换
着看。”他又指着桌上的一
叠书说:“这是你要读的书
,我给你整理好了。我还给
你定了个半年的读书计划。

他很有些伤感,又道:“
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相见
呀……”
我连忙安慰道:“不要紧
的,过去我们离开过六次,
不是都重见了吗?这次当然
也会一样的!”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1934年1月11日夜里11点
钟,瞿秋白穿上单薄的寒衣
,提上简单的行李,杨之华
突然想起什么,从桌上拿起
一只小酒杯,塞到他的行李
内,深情地说:“你平时身
体不好,酒也喝少了。这只
酒杯带上,到了苏区,工作
劳累了,少喝点酒,解解乏
。我不能陪你去,看到这只
酒杯,就像看到了我吧。”
之后,她恋恋不舍送他
到弄堂口,他停下脚步,站
在昏黄的路灯影里,凝视着
她,讷讷道:“之华,我走
了……”没容她说出什么,
他赢弱的背影就消失在黑暗
处。她的热泪禁不住夺眶而
出……
而在当时,她无论如何
都不会想到,那是他们最后
的诀别!她心爱的丈夫再也
回不来了!分别大约一年半
之后,他在福建长汀城外的
罗汉岭下被敌人枪杀,至今
仍埋尸荒野。他走后的这十
几年,他的战友们从失败的
泥淖血污中一次次爬出来,
不断地壮大成长,最终一路
高歌猛进,打破一个旧世界
,建立起一个新国家,实现
了他的夙愿。
此刻,瞿秋白可以含笑
九泉了……
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
,瞿秋白烈士遗骨从福建长
汀迁到北京。中央决定迁葬
瞿秋白同志,这是神圣的荣
誉,可以视作瞿秋白是无数
烈士中的一个光辉代表。
1955年6月18日,瞿秋白
就义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隆重举行遗骨安葬仪式,周
恩来亲笔题写了“瞿秋白同
志之墓”碑铭,并亲自主持
仪式,扶棺下葬,董必武、
彭真、周建人、叶圣陶、许
广平、杨之华等人出席,中
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作了《
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
报告称:“瞿秋白同志是中
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
和宣传家。”
然而对瞿秋白而言,盖
棺并未定论。此后若干年,
他和他的《多余的话》长期
招致非议,在历史与政治的
漩涡里沉浮,他本人也因此
成为党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好在历史是公平的,终究
给了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他
的魅力,虽然一时蒙尘,其
璀璨光华直到今天仍然闪耀
着动人的光彩……
如果不是因为参与“人民
英雄——国家记忆文库”的
写作,笔者父女二人很难结
伴到江苏常州一游。当年,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常州涌
现出三个杰出的人物——瞿
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人
称“常州三杰”,这其中,瞿
秋白最为著名。2020年9月
9日那天上午,我们乘高铁
从北京赶赴常州,由于疫情
原因,火车上人并不多,我
们抓紧时间翻阅有关瞿秋白
的相关材料,中午到达常州
,胡乱吃了点东西,就有点
迫不及待地一头钻进城中心
的瞿秋白纪念馆。纪念馆由
瞿氏宗祠演变而来,和瞿秋
白故居连为一体,规模并不
大,“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八
个大字,为邓小平亲笔题写
,可见他对瞿秋白的重视。
当年瞿秋白主持召开我党历
史上十分重要的八七会议,
邓小平就是参加这次会议的
成员之一。
一连两天,我们在纪念
馆徘徊、徜徉,可能是因为
疫情,来参观的人很少,这
导语
讲好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重点在“讲”,难点在“讲好”,关键是“弘扬”。大规模组织作家书写英雄、讴歌英雄,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优良传统。
好在历史是公平的,终究给了瞿秋白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他的魅力,虽然一时蒙尘,其璀璨光华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精彩页
第一章 时代决定命运
寻常人家,有谁会阖家搬进祖宗祠堂呢?里面不仅有祖先的牌位,甚至还停放着几具借厝于此、未及埋葬的族人灵柩,终日阴森可怕,其状不难想象。
显然,只有最穷困潦倒、彻底走投无路的人家才会这么做。
瞿秋白出生于1899年1月29日。他在常州生活了18年,其中全家就有5年多的时间住在这座阴森恐怖的瞿氏宗祠里。
他是家中长子,出生时父母亲发现他头顶上有两个旋儿,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阿双”,上小学时学名便叫“瞿双”,到了后来又先后改叫“瞿爽”“瞿霜”,自己还另取了个号——秋白。瞿秋白的名字就是这么演变而来。
瞿家原本是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在当地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祖上风光了上百年。瞿秋白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瞿秋白一家也日渐没落下来,家中的田地、房屋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完全卖尽,此时维系瞿家封建大家族地位的并不是瞿秋白的亲祖父瞿廷仪,更不是他的父亲瞿世玮。祖父在官场上一直郁郁不得志而且早逝,父亲则一事无成。瞿家依靠的是祖父的弟弟、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廷韶。叔祖父瞿廷韶长期在湖北为官,与张之洞关系非同一般,官至湖北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瞿秋白的出生地青果巷八桂堂便是叔祖父名下的一栋豪华住宅,因其全家在武汉而把大房子让给瞿秋白家居住,并且还不断在经济上资助瞿秋白一家。就是傍着叔祖父这棵大树,瞿秋白父亲瞿世玮虽然是个破落户子弟,也能勉强过着“士的阶层”的生活,乐得安逸,淡于进取;瞿秋白因之也“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
这种经济上完全依赖别人的好日子是不会长久的。果然,1903年,瞿秋白4岁那年,叔祖父瞿廷韶在任上突然病故。族中这棵大树的倒下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直接影响到瞿秋白一家的生活。叔祖父家人扶灵柩回常州安葬,并且回来定居,于是,瞿秋白一家被“劝”出八桂堂。当然,经济上的资助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搬离八桂堂是瞿秋白一家坠入深渊的第一步。全家搬到西门附近、父亲的外祖母家,一栋名为“星聚堂”的老房子,但是要交租金,每月7块大洋。由于瞿秋白的祖母跟着他们一块生活,他的大伯父——在江浙一带历任知县、知事的大伯父瞿世琥以赡养母亲的名义,按月寄来50块大洋。家在江阴贤庄的大姑妈家有田产,生活比较殷实,也不时地接济他们。这两项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瞿秋白全家的主要生活来源。
1904年,瞿秋白5岁,入私塾发蒙,正式开始读书生涯。开馆第一天,先生给他写了八个字的评语:聪明伶俐,青云直上。而在此之前,他的母亲已经教他识了不少字,还教他背诵古典诗词,给他讲勾践卧薪尝胆、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等历史典故。他是个早慧的孩子。
1905年,瞿秋白6岁,入冠英小学堂读书(后改为觅渡桥小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他读书用功,成绩优秀,乐于助人,是个优秀的孩子,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1909年,瞿秋白10岁,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后改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这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学府。此时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学校教员中有不少思想活跃、倾向进步的革命人士。瞿秋自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他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而且也接受了新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革命等教育。当时学校弥漫着革命的情绪,剪辫子、反抗学校顽固分子的事时有发生,瞿秋白还因为积极参加这类活动被校方记过处分。这说明他早就有了革命反抗意识。他在中学堂受到的熏陶对于他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对于他未来的人生道路,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911年,江阴贤庄的大姑妈病故,对瞿秋白一家的接济就此中断。仅仅依靠大伯父的50块钱已经不能满足家用,这些年,家里不断添丁进口,在瞿秋白之后,父母一连生下七个孩子(有一男一女早逝),加之,祖母已经偏瘫十多年,仅靠母亲照顾一家老小实在忙不过来,还要花钱请保姆。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家里早就入不敷出。值钱的东西已经典当了不少,眼下竟然连7元的房租都交不起,且已拖欠了好几个月,他们家频频遭到亲戚族人白眼。
这样下去不行!
若说起来,瞿秋白一家越来越悲惨的境遇,时代的风雨侵袭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其父瞿世玮的责任不容回避。俗话说,男人无能家要败。而瞿世玮就是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男人:他是个典型的落魄子弟,早年丧父,孤儿寡母依靠叔父生活,性格极为内向,沉默寡言,阴郁无聊,而且还养成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毛病。他一年到头很少迈出家门,就喜欢宅在家里吟诗作画,或者埋头研习老庄、医药、篆刻等;他还动不动就要盘腿打坐,参禅悟道,总之,就是不外出做事,不问家事。随着家里孩子越来越多,家中开销日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他硬是“痴心不改”,既没本事出去做官,又不想找份差事挣点钱养家糊口,实在是“百无一用”,误了全家。对于这一点,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就义前接受一位名叫李克长的记者采访时,曾亲口说:“父亲则近于纨绔,吸鸦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