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导向下,围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与规划受到广泛关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配置水平对提升人居空间品质、增强人民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本书系统梳理现代城市规划进程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及“城市人”的理论内涵,并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运用“城市人”理论指导规划实践的专著,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基本公共服务规划的全流程中,构建了一套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理论及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围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面向15分钟生活圈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评估与优化开展研究实践工作。 本书能够为城市规划、城市地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提供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借鉴与参考。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城市人”理论 第一节 人居环境科学的世界共识与中国探索 一、世界共识 二、中国探索 第二节 梁鹤年与“城市人”理论的提出 一、辨基础 二、论方法 三、重知行 四、建理论 第三节 “城市人”理论内涵解析 一、“人居环境科学”与“城市人”理论 二、理论概述 三、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范式 第四节 “城市人”理论价值观 一、基于文化基因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认识 二、西方现代文明形态下的城市规划师价值观特征 三、基于“城市人”理论的中西方规划师互视 第二章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及实践演进 第一节 中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政策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政策的演进 二、中国城市典型公共服务设施政策分析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三、“人居会议”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四、总结与思考 第三节 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二、国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研究进展 三、国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研究进展 第四节 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践进展 一、国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 二、国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践中的启发 第五节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方向的研判 一、社区教育设施 二、社区医疗卫生设施 三、社区文化设施 四、社区体育设施 五、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六、社区服务设施 七、社区商业设施 八、社区公共空间 九、公共交通设施 第三章 “城市人”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构建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内涵辨析 一、“城市人”理论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的耦合性 二、“以人为本”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目标 三、“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方法 第二节 “城市人”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模型验证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 二、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 三、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四、验证总结与讨论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法 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素辨析 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估与规划原则 三、基于合理共识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第四节 面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 一、以人为本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体系 二、“城市人”视角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方法 下篇实践篇 第四章 省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发展评价 第一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 三、省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维度及指标 第二节 省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方法 一、多维度评价模型 二、协调评价模型 三、评价权重及位序确定 四、协调评价计算结果 第三节 省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发展评价 一、多维度评价结果 二、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三、评价总结 第四节 省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导向 第五章 中国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水平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构建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构建 第二节 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评价 一、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评价 二、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需求评价 第三节 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水平分析 一、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水平对比 二、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四节 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水平聚类分析 一、设施维度供需匹配水平分析 二、城市维度供需匹配水平分析 三、区域维度供需匹配水平分析 第六章 面向15分钟生活圈的武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评估与优化 第一节 武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评估 一、评估体系构建 二、数据评估 三、空间分布格局评估 四、供需水平评估 五、小结 第二节 武汉15分钟生活圈的研究与划定 一、城市生活圈研究体系构建 二、武汉主城区典型“人居”空间辨析 三、武汉15分钟生活圈的空间划定 第三节 武汉典型生活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评估 一、武汉典型生活圈提取 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 三、设施可达性分析 四、设施承载力分析 五、设施满意度分析 第四节 武汉15分钟生活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 一、面向自存/共存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匹配路 序言 以人为本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尤其在20世 纪50年代后,人类社会空前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城镇 化以一种势不可当的趋势推动全球进入“城市时代”。 同时,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广泛共识, 由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联合国人居署” )主导的世界人居环境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拉开序幕。 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人居署”先后通过了多部具有 全球共识性的宣言、文件和标准。为了21世纪人类的繁 荣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城乡规划思想和技术成为 国际上解决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供给与公平、公正使用 ,在当下社会已形成广泛共识。联合国发布的《变革我 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确保人 人获得适当、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联 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发布的《新城市 议程》阐述了“为所有人提供平等使用物质和社会基础 设施及基本服务的机会”的原则及承诺。中国“2035年 远景目标”中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总 体目标,《“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提出了科学设 定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控制公共服务设施规模、 加强毗邻地区设施共建共享的统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 局要求。建设“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是中国城乡规划事业走上以人为本道路的关键环节 之一。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科学理论方法 支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是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更是规划师们肩负 的行业职责和社会使命。 在城乡规划理论中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由来已久, 尤其在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老 一辈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知行兼举,构建了自然、人类 、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人居要素,以及全球、区 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空间尺度,形成了 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学科 融合为核心,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历史、哲学 、艺术等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本书即在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下,在社区尺度下,关注基本公 共服务设施以人为本的规划理论、方法及实践,和致力 于人居环境发展的同人们一起,择善固执、学以致用。 本书的理论出发点源于梁鹤年先生提出的“城市人 ”理论。该理论是一套以“以人为本”为内核的城市分 析元理论,是基于东方传统哲学中的“秩序”“平衡” “仁义”“择善”“矛盾”等思想要义,并融入了亚里 士多德 (Aristotle)的古典理性思想与阿基那 (Aquinas)的自然之法,借鉴经济学的“经济人”假 设和佐克西亚季斯(Doxiadis)“人居科学”的理性构 架,提出“城市人”即“理性选择聚居,追求空间接触 机会的人”的规划元理论。该理论以“匹配典型城市人 与典型人居”作为规划工作的核心,聚焦符合中国国情 的“公共利益”,提供了基于归纳和演绎基本方法体系 的“回归分析”“最优化分析”“经济几何分析”“比 较分析”等逻辑方法,可为市场提供准确的空间供求信 息,为社会提供道德的引导方向,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 规划价值观。这与中国在新型城镇化中强调“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出发点 ,在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中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在 社区治理中贯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思路高度契 合。 本书也是在笔者多年参与武汉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 型城镇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武汉打造“国家 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重 要抓手。武汉大学与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于2016年成立了 “城市人联合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科研平台,致力于实 现高校服务于社会、理论结合实践,在应用与反馈中检 验理论方法的实操性,在民生服务中推动规划学科的发 展,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中践行规划人的知行合一。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论篇”梳理以人为 本思想在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及梁鹤年先生 的规划思想,对“城市人”理论进行系统的内涵解析与 价值分析,总结全球及中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 及实践的演进过程,尝试构建“城市人”视角下社区公 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理论及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理论; 下篇“实践篇”针对全国各省域、19个典型大城市、武 汉市三个尺度下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别开展省域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发展评价、中国大城市基本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水平及面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 武汉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评估与优化研究,重点对武汉 市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供需水平、匹配 关系开展基于“自存/共存”平衡方法的应用研究,并 有针对性地提出典型生活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 的规划策略。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以人为本的社 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项目编号:19FGLB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