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儿童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 |
分类 | |
作者 | 牛翠平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专门针对幼儿园一线教师编写的名师实训课程,着眼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本科院校、幼儿园及各研学、游学、自然教育培训等机构。书中有大量作者团队的亲身实战经历和案例,对弥补曾经缺失的自然,让孩子们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牛翠平,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副教授,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儿童自然教育、儿童游戏等研究。主持“基于先秦道家思想的自然教育研究”“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编专著两本,参编各类教材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儿童自然教育概述 第一节 儿童自然教育的内涵诠释 一、自然的含义 二、儿童自然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 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教育意蕴 一、“以自然为旨”: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的目的 二、“以自然为师”: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的方法 三、“以自然为境”: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的场域 第三节 儿童自然教育的实践逻辑 一、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 二、不破坏儿童的“自然”状态 三、激发儿童的“自然”力量 第二章 儿童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儿童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道家自然哲学思想 二、卢梭自然哲学思想 三、席勒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四、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节 儿童自然教育的人类学基础 一、原始思维具有“具体性”“整体性”特点 二、原始思维表现出万物有灵的互渗规律 三、原始思维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四、早期人类对自然有独特的研究 五、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是互通的 第三节 儿童自然教育的生态学基础 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敬畏一切生命 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 四、认为人与自然生物处于共生共栖状态 第三章 中外儿童自然教育现状 第一节 中国儿童自然教育的现状 一、幼儿园的自然教育现状 二、其他机构的自然教育现状 三、中小学儿童自然教育的现状 四、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自然教育现状 五、中国的华德福教育现状 第二节 国外儿童自然教育的现状 一、丹麦的自然教育 二、德国的自然教育 三、英国的自然教育 四、荷兰的自然教育 五、美国的自然教育 六、日本的自然教育 七、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绿色学校 八、越南农场自然教育 第三节 中外儿童自然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大自然的儿童教育价值 第一节 大自然与儿童的“自然” 一、大自然的儿童属性 二、儿童的自然属性 三、大自然与儿童的关系 第二节 大自然的儿童教育价值 一、大自然与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大自然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大自然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大自然与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第五章 作为教育环境的大自然 第一节 “自然缺失症”的危害 一、亲近自然在童年期的消失 二、“自然缺失症”的危害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特征 一、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 二、自然环境具有丰富性和变化性特点 三、自然环境具有宽广性和自由性特点 四、自然环境具有神秘性和生命性特点 第三节 基于自然教育的环境选择和创设 一、宏自然环境的选择 二、微自然环境的创设 三、自然教育中几个常规体验区的创设 第六章 自然环境中的儿童游戏 第一节 游戏在儿童自然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一、游戏是儿童的“自然”状态 二、大自然是儿童最佳的游戏场 第二节游戏在自然环境中实施的先期准备 一、游戏时间的保证 二、游戏场地的预设 三、游戏材料的辅助 第三节 自然情境中儿童游戏的发生 一、自然探索先于自然游戏 二、由儿童自发产生的自然游戏 三、由教师引发产生的自然游戏 第四节 自然情境中儿童游戏的指导 一、自然游戏前的预设和计划 二、自然游戏中的观察与记录 三、自然游戏中的教师角色 四、自然游戏后的分享与延伸 第七章 自然环境中的感官教育 第一节 感官教育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节律 一、感官是儿童探究世界的秘密武器 二、锻炼感官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感官教育夯实儿童的直觉思维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官教具 一、大自然是感官生长的沃土 二、大自然中蕴藏的感官教具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全感官教育的实施 一、视觉自然游戏精选 二、触觉自然游戏精选 三、听觉自然游戏精选 四、嗅觉自然游戏精选 第八章 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教育 第一节 自然与生命教育 一、自然与生命相通 二、大自然是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三、生命是自然教育的原点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教育 一、自然环境中的安全防护与急救 二、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教育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教育 一、自然环境中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自然环境中生命教育的活动 第九章 自然环境中的审美教育 第一节 自然审美的发展与特点 一、自然美的学术之争 二、自然美的特点 三、自然审美的独特性 第二节儿童自然审美的特点 一、审美是儿童的自然本能 二、儿童自然审美的特点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儿童审美教育的方式 一、自然环境中儿童审美教育的困境 二、自然环境中儿童审美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 让我坚信大自然与儿童天 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只要 有合适的土壤,他们就能 茁壮成长。探寻儿童的精 神世界,找寻适合儿童身 上内蕴胚芽发展的土壤, 成了笔者从事儿童教育工 作的一种执念。《儿童自 然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 是笔者对儿童一颗饱满的 “种子”,寄托着笔者对儿 童自然教育的蓝图设想。 一、理解儿童教育的 自然内涵,需要回归到“ 自然”的原初含义 自然究竟是什么含义 ,如何理解儿童的自然, 如何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 是本书探讨的一个重要内 容。理解儿童教育的自然 内涵,需要回归到“自然” 的原初含义,如果遗失了 自然原初的生长意味,在 教育中人的本性与大自然 就会被割裂开来,自然界 也就成为与人对立的需要 认识、改造、统治的客观 对象。而忽略了人与自然 的本然一体性,漠视了自 然本体所具有的勃勃生机 可能给予我们的更为丰富 深刻的教育意义。中国道 家提出“道法自然”,不仅 言明得“道”的方法,而且 也暗含悟“道”的场域。人 需要回归自然寻求“永恒” ,教育作为人的“工程”当 然也要从自然中寻求本真 意义,而不是沦为功利主 义、片面知识论的工具。 “自然”是“自己如此”“ 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 样子,是万物存在的最佳 状态。儿童是充满生命活 力,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 “游戏者”,当儿童在大自 然情境中时,儿童是以“ 万物有灵”的方式与自然 万物互动,以游戏的方式 感悟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 。因此,审美的、游戏的 状态是儿童“本来如此”的 状态,是儿童的“自然”。 自然教育不破坏儿童的自 然状态,就要保护儿童审 美的、游戏的、感官探索 的自然本能。让儿童置身 于大自然情境中充分展示 自己的本然状态,舒张自 己的自然本性。 二、儿童需要自然, 儿童具有自然属性,大自 然具有儿童属性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儿童天生渴望接近大自然 。家长们扭曲了他们的心 灵,使他们成为精神囚徒 ,精神残废”。如果说大 自然是原始人的活动场所 ,那么这一活动场所相对 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而言 是属于童年场域,具有儿 童属性的。荒野神秘的大 自然之所以吸引着儿童。 是因为那里有儿童沉积在 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大 自然是鲜活、生动、流动 不居的,充满生命性的大 自然具有生长化育的功能 ,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是 让儿童回归其生命成长的 源头。但是,现代城市让 孩子远离了自然,现代教 育让孩子隔绝了自然。美 国生态诗人温德尔·贝里 说,“我们的孩子再不能 格物致知,了解自然这部 巨著,再不能从我们这个 四季流转的星球获得创造 力;他们不知道水来自何 方又流向何处。我们人类 不再以欢庆的形式礼拜自 然”。儿童与自然的隔绝 既是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弊 端,也是儿童教育中非自 然性的表现。蒙台梭利认 为“儿童不仅肉体生命需 要大自然的力量。而且精 神生命也需要使心灵与天 地万物接触”。让儿童走 进自然,让儿童教育回归 自然,在思维和美的源泉 ,体验、感悟、创造,这 是符合儿童自然性的教育 应有的状态。 三、儿童自然教育不 是科学教育,应该是审美 教育 自然教育是儿童享受 自然、感悟自然、师法自 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审 美的、游戏的,充满生命 意蕴的。儿童对自然的认 识不是简单的科学方式, 而是游戏的、美学的、诗 性的。优美的大自然是构 筑儿童真正生命力的场域 ,童年期自然的美景和难 忘的情绪情感记忆将成为 儿童未来创造力进发的“ 酵母”。儿童自然教育的 目的不是要让儿童去认识 自然、改造自然、掌握自 然知识,儿童置身于自然 情境中与具有生命气息的 自然万物游戏互动,这是 一个感觉锐化的过程,是 想象力、情感、诗性思维 得以自然张扬的过程。其 目的是让儿童内在的灵动 、蓬勃的生命得以不断丰 富、提升、趋于完善,这 也是最自然的一个审美过 程。 儿童对大自然的感受 是审美的直觉表现,儿童 审美是天性审美、本能审 美,不是成人的那种意识 审美。当儿童面对自然的 时候,他不像成人那样是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思 维模式。儿童看到河,想 到的不是从河里能捞到多 少鱼,可以卖多少钱,他 想着是光着脚下河去戏水 ,想着鱼儿的家在哪里? 鱼儿怎么会在水里游来游 去?水里会不会有美人鱼 ?儿童看到花,他首先会 被花的外形美吸引,想要 做的是摸一摸、闻一闻, 想知道的是花里面会不会 有花仙子?然后会进一步 想了解这是什么花?但是 他不会想花瓣、花蕊、花 茎是哪个部分?不会想是 名贵的牡丹还是有凌寒独 自开放的梅花?儿童更多 是以游戏的、审美的、诗 性的方式面对自然,儿童 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从一开 始就不是主客二元式的认 识、改造的方式,而是相 互交融、万物一体的共生 模式,这是符合生态审美 特点的。 儿童对自然的审美类 似于原始人的思维模式, 儿童不靠推理去亲近自然 ,他们凭借生而有之的强 烈感官系统和生动的想象 能力和自然对话交流。儿 童不用像成人那样刻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