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除你之外(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席慕蓉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席慕蓉的诗以浅显传达深挚。早期美丽哀婉的情诗传递给几代读者久久的缱绻与怀想,也表达着她的沉着与坚贞。经历漫漫岁月的雕琢与淬炼,其表面的温婉背后,多了一种来自塞上风烟的放达与雄健,祖先驰骋草原的血脉涌动,早已渗入她女性的诗心。走进她的诗歌世界,也便开始了一场温柔而又缓慢的蜕变。
二十多年的行踏与书写,笃定地勾勒与席慕蓉对照的穆伦·席连勃的清晰面容。本书为作家出版社出版席慕蓉诗集精装典藏版,全部诗作均为其亲自编选,是席慕蓉创作诗集的全记录。
作者简介
席慕蓉,祖籍蒙古,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成长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并为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南开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校的名誉教授,内蒙古博物院荣誉馆员,以及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诗作被译为多国文字。
目录
代序 我想叫她穆伦·席连勃 向阳
篇一 自叙
线条 陈育虹
自叙
偶得 之一
偶得 之二
五月的沼泽
我读诗
不灭
时光刺绣
山火
除你之外
篇二 初心
问答题
猿踊
湮开的诗
流动的月光
初心
发光的字
篇三 轨道上
致:席慕蓉 林文义
轨道上
动词的变化
名词的照面
人生转向
梦在窥视
篇四 余生
你的族人——写给席慕蓉 陈克华
现代画像石
请给我一首歌
弯曲的河岸
狂欢鹤
余生
篇五 英雄组曲
英雄博尔术
附录
代跋 痖弦
海马回——后记
谢启
席慕蓉书目
序言
我想叫她穆伦·席连勃
向阳
十一月三日下午,诗人
席慕蓉应我的邀请,到台北
教育大学来演讲。这场演讲
是在我开的课“文学大师讲
座”中进行,诗人演讲的题
目是“我的原乡书写”。早在
九月,我在脸书上发布消息
次日,脸友预约她的演讲就
已额满。演讲这一天,没有
预约而前来听讲的人更多,
国际会议厅瞬间爆满,走道
、角落都坐满了年轻的学生
。诗人的魅力,由此可见。
北教大曾是席慕蓉的母
校,她也曾获北教大颁赠杰
出校友,面对着满堂或坐或
立的听众,可以感觉她重返
母校、目睹昔年旧景与流光
的心情。她侃侃而谈当年在
学校大礼堂自我介绍时发生
的旧事,并由此开展她和内
蒙古原乡的追寻之旅。两个
小时下来,毫无冷场。内蒙
古的历史、草原的壮阔景观
、族人的记忆与认同,通过
一串串故事,娓娓道来,都
让听者心动。
当天的席慕蓉,既是诗
人,也是叩问乡关何处的旅
人。她从年轻时的身份困惑
谈到中年后的返乡寻根,从
异乡漂流谈到对家国与文化
的护持,逐一道来,都让在
场的听众深刻感应了她在动
乱流离年代中的困惑、追寻
和终于安静找到自我的笃定
。我既是主持人,也是她的
听众。这场演讲后,记得我
在总结时这样说:席慕蓉以
身体、行踏和书写,觅寻记
忆、建构认同,圆满了她与
内蒙古的重遇,无论心灵或
者信仰都找到了故乡。
是啊,故乡,对在台湾
出生的我来说,那是多么亲
切且容易拥抱的概念,生身
之地、生活之乡,两脚所踏
、双眼可视之处,就是故乡
。但是,对席慕蓉来说,故
乡两字,却是一生的寻觅。
年轻时,故乡的面貌于她,
是“一种模糊的惆怅”,她接
受的是汉文化的教育,“乡
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及至中年回到内蒙古草原,
她才看到“少年的父亲曾经
仰望过的同样的星空”,而
终于又在追寻希喇穆伦河源
头后“在母亲的土地上寻回
了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是
一九八九年的事,但即使如
此,故乡于她,仍然是必须
不断寻访、行踏的长路。故
乡于她,是个过程,不止于
土地,还及于历史,以及这
样不断反溯的时空移动之中
对内蒙古文化、生态的强烈
关注。席慕蓉的乡愁是动态
的乡愁,整个内蒙古的历史
和草原,是这个乡愁的动脉
与静脉,无论发而为诗,书
而为文,都和她的生命联结
于一,不离不弃。
当天的演讲,席慕蓉的
解释是,这乡愁来自“血缘”
,是血脉上的牵系,只有在
一个人远离族群,或整个族
群面临生存危机时才会出现
,只有在那个时候,血缘才
会从生命里走出来召唤你。
这在她写给我的一封信中也
曾提及:
我之所以想要为内蒙古
发言,只是我的私心,因为
草原是我族人的原乡。若是
没有血脉上的牵系,我会关
心吗?
我相信我恐怕不会像此
刻这样投入的。
我可以理解诗人的这种
乡愁可能真如她所说,
来自血脉,但是我认为
犹不止如此。席慕蓉从一九
八九年展开的草原之旅,一
如诗经《蒹葭》所说“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也如屈
原《离骚》所云“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样,无法仅仅依赖身上所
系的血源而不以为苦。从一
九八九年起,她每年回内蒙
古一或两次,足迹从父母之
乡到愈发辽敻的大兴安岭、
天山山麓、额济纳绿洲、鄂
尔多斯、贝加尔湖——这样
的旅途,开展了她的归乡之
路,已经不纯然只是出于寻
根、溯源的血脉或乡愁,而
是诗人对内蒙古文化的高度
凝注了。
这样的高度凝注,使得
席慕蓉的诗与散文有较此之
前更具突破性的发展。一九
八一年她推出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九八三年出版
第二本诗集《无怨的青春》
,都造成轰动,席卷出版市
场,形成“席慕蓉现象”,诗
坛对此有褒有贬。但是她从
一九八七年推出第三本诗集
《时光九篇》之际,她已经
开始探究时间与生命的课题
,拔高视野,进行生命的内
在思索。二○一一年她出版
的诗集《以诗之名》,则更
凝聚于蒙古高原的探索。她
为父祖、故乡内蒙古写诗,
也为内蒙古历史、文化写诗
。我读她以内蒙古为题材的
诗作,总感觉到诗中的苍茫
、冷凝与厚重,已非一般诗
人可以企及。我喜欢她在《
以诗之名》“英雄组曲”一辑
中写的诗,她的诗出入内蒙
古历史、文化与民族想象的
多重空间,表现出了一种流
离和定根、空间与时间、他
方与在地的多重视角,因而
成就了诗人穆伦·席连勃的
全新的文学生命。
她的散文力作《写给海
日汗的21封信》也是,或者
说更是,将内蒙古文化、土
地与价值观延而伸之、刻而
绘之,透过与蒙古族青少年
的诉说、叮咛,把她年轻时
的认同疑惑、苦闷的“背面”
和中年之后不断寻索、逐步
清朗的“正面”,叠合于一,
让逐渐消失的、颓萎的内蒙
古文化得以浮现。从这个角
度来看,她和书写《乡关何
处》的萨伊德
(EdwardWadieSaid)一样
,都表现了一个曾经陷入认
同困惑的知识分子的追寻之
旅。她对自我生命的追寻,
毋宁也可以说是对隐藏在“
席慕蓉”名下,或者换句话
说,是对被“席慕蓉”淹没的
另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