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理论英才如何炼成--学生著作序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学明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理论英才如何炼成--学生著作序集》中的这些文章由陈老师饱含深情所作,含有两部分内容:首先介绍学生的情况,包括家庭和学业等方面;其次介绍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包含了陈老师的学术观点。这些序言不仅能够展现他对学生的关怀,还能够体现他对哲思的深情和甘愿为学术后辈作学术指引的奉献精神,对青年学生、对学生导师,都有很好的教益和启发。
作者简介
陈学明,1947年3月生,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创新基地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等,2012年被评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数10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有两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译著30多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20余次,其中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5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次;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次,第六届中华优秀图书奖1次。
目录
学生著作序
高徒出名师
——为张双利《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一书写的序
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为王凤才《如何阅读(为承认而斗争)》一书写的序
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英才
——为罗骞《现代性的存在论批判——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一书写的序
由理想信念支撑着就能无往而不胜
——为马拥军《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新文明》一书写的序
六年时间完成了从幼儿园老师到大学老师的转换
——为金瑶梅《阿尔都塞及其学派研究》一书写的序
主动去井冈山大学发展
——为仰和芝《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评估与防范研究》一书写的序
连续三年春节不回家关在宿舍里苦读康德
——为王平《目的论视域下的康德历史哲学》一书写的序
就是做苦力养活自己也不会放弃攻读博士
——为胡绪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一书写的序
最被寄予希望,同时受到批评也最多
——为陈祥勤《马克思与普遍历史问题》一书写的序
三拒到复旦大学来当教授
——为车玉玲《空间与存在》一书写的序
甘愿放弃高薪的会计职业而当贫穷的哲学博士
——为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一书写的序
从中国哲学的博士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转身”
——为韩建夫《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理论研究》一书写的序
痴迷于康德的“戏剧理论家”
——为倪胜《《判断力批判〉体系探微》一书写的序
辞去在美国高校的高薪教职到国内来当思政课教师
——为彭召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写的序
坚持“双肩挑”而且努力“挑”好
——为山小琪《20世纪中国哲学编年(1900—2000)》一书写的序
“官人”“文人”“艺人”“学人”四位一体的哲学博士
——为赵青云《卡尔·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一书写的序
从孤身闯荡上海滩的“小女人”到誉满沪上的女学者
——为赵司空译作《个性伦理学》写的序
在“小地方”默默耕耘成就了“大学问”
——为单传友《经典诠释视域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写的序
和自己的儿子同时报考复旦大学
——为陆玉胜《商谈、法律和社会公正——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一书写的序
当好有家庭、有孩子的“少妇高校教师”
——为胡莹《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观》一书写的序
和小宝宝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博士后出站报告
——为温晓春《安德烈·高兹中晚期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一书写的序
瘦小的身躯里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为陈瑞丰《对分课堂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书写的序
只要选对方向并坚持不懈总有收获
——为程恩慧《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巴里巴尔思想研究》一书写的序
对为什么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誓要彻底弄明白的女博士
——为李健《21世纪以来西方左翼学者对共产主义发展态势的理论研究》一书写的序
成功地从学生专职辅导员转岗为大学思政课教师
——为赵文东《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转型问题研究》一书写的序
忘记自己的“当官”身份潜心在复旦大学学习
——为武汉进修班学员《在复旦大学学习心得集》一书写的序
附录
超越了《21世纪的资本论》
——为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一书写的序
非专业的哲学工作者的“纯粹”的哲学著作
——为郝晓光《〈资本论〉(哲学卷)手稿——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提纲》一书写的序
研究人的生活方式的“知音”
——为李霞《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与文化选择研究》一书写的序
对当代中西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为杨礼银《中西马克思主义若干专题的比较研究》一书写的序
展现了被毛泽东赞誉过的崇明农民运动
——为秦志超等《瀛洲风暴——崇明田革命纪实》一书写的序
序言
我曾经这样询问我的同
事吴晓明教授:当领导有劲
还是当教师有劲?他回答说
:当教师有劲!我又问他:
为什么?他则这样回答我:
因为我们有学生!
因为我们有学生,所以
当一个教师很有劲,觉得活
着十分有意义,这不仅是吴
晓明教授的感受,也是我本
人的感受。我相信,也是我
们所有教师的共同感受!
我有两个儿子,还有许
多学生。说实话,两者比较
起来,我觉得学生离我更近
些。儿子虽然与我有血缘关
系,但他们走不到我的心坎
里;学生虽然与我没有身体
上的血缘关系,但与我在心
灵上密切相连。他们能走进
我的内心世界,知道我为什
么喜为什么悲,知道我到底
在追求什么。我与儿子交流
思想花不了一个小时,明天
他要出国了,今天父子谈心
也就不到一个小时。可我与
学生有着谈不完的话。到北
京等外地出差,一见到自己
的学生,则通宵达旦地交谈
,总感到言犹未尽。
确实,作为一个教师,
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的学生
。我们的喜怒哀乐往往是与
自己的学生联系在一起,自
己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所取
得的每一个进步,哪怕就那
么一点点,也能使我们春风
得意、心花怒放。
我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
岗位以后,过不了多久,就
会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他
们往往把他们撰写的著作首
先发给我,并邀请我为他们
的著作写一个序。每当这个
时候,我会放下手中的一切
,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地捧
着他们的著作读个不停。阅
读来自学生的著作,不管是
他们的处女作,还是比较成
熟的代表作,都是一种享受
。追溯他们的成长历程,回
忆与他们相处的一幕幕,真
的使我不亦乐乎!
为这些著作写序,原先
我当然是想围绕着这些著作
本身展开,即对这些著作本
身的优劣作些评论,但一动
笔,我便发觉自己根本无法
仅仅停留在此。
当我为某一个学生构思
写序时,在我面前呈现的是
这个学生鲜活的经历,一个
个与这个学生相关的有趣的
故事,以及我与他(她)刻
骨铭心的交往。于是我落笔
时,竟然首先写的是这个人
,而不是这部著作。这样,
不仅是他(她)的这部著作
,还有这个人,都跃然纸上
。这样,就形成了我为学生
的著作所写的序的一个独特
的风格——从写人到写著作
,把回忆我与其的交往与对
其著作的评论交融在一起。
而当我把所写的序发给学生
看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
出望外,他们用最恳切的语
言向我表示谢意。他们中有
的甚至当即给家人传阅,当
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的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都
行进在奋发向上的大道上。
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所有学
生没有一个被时代所淘汰。
尽管他们有的成长得快些、
有的成长得慢些,有的取得
的成就大些、有的取得的成
就小些,但他们都在努力之
中。
我的这些学生成长的经
历各异,当下的处境也各不
相同。我在为他们的著作写
序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虽然
他们的经历与处境有差异,
但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正是这些共同点支撑着他们
不断前进。他们中多数是从
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
究和教学。他们所具有的那
些共同的精神素质和底气,
在我面前清晰地呈现了一条
理论英才的成长之路。如果
说我的这些学生已经是或者
有望成为理论英才的话,那
么他们的成长之路则昭示着
理论英才究竟如何才能炼成

无论是他们在校时与他
们的交谈,还是他们毕业后
与他们的交流,我向他们灌
输最多的可能是以下四点:
其一,一定要胸怀大志,人
活在世界上必须有崇高的理
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其二
,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相信
马克思主义,不能把研究马
克思主义视为一个普通的职
业,而是必须有强烈的使命
感;其三,必须勤奋,甘坐
“冷板凳”,勤于读书,勤于
思索;其四,建立健康的生
活方式,特别是处理好婚姻
关系和家庭关系,为自己搞
好学问建立一个稳定的“后
方基地”。我发现,我所灌
输的这些,他们基本上都听
进去了,而且身体力行。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有远
大的志向,既有长远目标又
有短期计划,并且咬定目标
和计划决不放松。更可贵的
是,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奋斗
目标后,能够不受任何诱惑
干扰。我的有些学生,在他
们面前“当官”和“发财”的机
会实在太多了,但由于他们
已把“搞学问”作为自己的终
生目标,他们放弃了这些机
会。读者可以在本书中看到
,有一位学生屡屡拒绝学校
领导要她“出山”当行政领导
的邀请,哪怕“得罪”领导也
在所不惜。还有一位学生原
先读的是热门的会计专业,
从本科一直读到硕士,完全
可以如其他同学一样在金融
行业找到一个高薪的职业,
但他为了实现自己进行理论
研究的抱负,宁愿到哲学系
来当一个“贫苦”的哲学博士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坚信
马克思主义,非常热爱自己
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职业”
。即使一些人不理解他们对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执着与追
求,但他们确信自己是站在
“真理和道义”的至高点上。
正因为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他
导语
本书是陈学明老师为自己的学生所作的序言汇编。陈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有较大的建树,是该领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学生也大都从事哲学研究工作,并成为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本序言集的特点在于,陈老师是以学生导师的身份作的序,序所依托的书都是他的学生写的。
精彩页
高徒出名师
——为张双利①《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一书写的序
有一谚语云:“名师出高徒”,但现在常有人倒过来说:“高徒出名师”。对此,本人则深有感触。每当我遇见学界同行,总有人与我说,“听说张双利是您的学生,真不简单!”我知道他们所说的“不简单”,一语双关:既在称赞双利“不简单”,又在羡慕我有双利这样的学生的“不简单”。此时,我总会产生一种愉悦感,真正享受到了“高徒出名师”。
欲知当今双利的影响有多大,我仅举两例:其一,我的同事吴晓明教授与我说,因为我们复旦哲学有张双利,从而可以确保二十年不衰;其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才俊颜岩教授与我说,听了双利老师的演讲后,我知道自己这辈子是永远赶不上她的。
双利是于1994年从安徽大学考入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那时她才刚20岁出头。近二十年来,我看着她从一个羞涩、文静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国内声名显赫,在国外也颇有影响的中年女学者。
我清楚地记得,她刚进复旦大学,我作为她的导师与她第一次谈话,我要她在第一年花50%的精力用于外语学习,并且必须到外语系去听外籍教师的课,争取一年内把英文“攻下来”。她一听到把50%的时间花在外语学习上,开始时似乎不太理解,但马上又点点头。
我当然也不会忘记,她硕士阶段的学习快结束时,我要关心一下她的“个人问题”,我问她有对象了吗?她说有了。我又问她对象在哪里工作?她回答说在安徽省的一个单位。我竟然不假思索地要她把这对象“断了”,她马上反问我为什么?我说,一是外地调入上海工作很难,二是你今后要出国,爱人在这样的单位会有麻烦的。她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狠狠地”对我说你怎么与我父母一个样。
她硕士论文答辩时的情景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她硕士论文研究的是青年卢卡奇哲学的实践性思想,我知道她自己对这篇论文是相当满意的,哪知道那天张汝伦、吴晓明等几位大教授一等她发言完,就“轮番轰炸”,她竟然当场哭了起来。当天我就约她谈,告诉她事实证明,你的论文还很“嫩”,而你这个人也还“嫩着”呢!我要她永远记住这一天。
就是这么一个小姑娘,经过近二十年的磨炼,已家成业就,超群出众。平心而论,这并不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实际上,从她进入复旦大学那时起,我和我的同事,就觉得这是一棵好苗,尽管还稚嫩,但能长成参天大树,都十分看好她。
我与她相处已有近二十年了,对她真的是十分了解,我觉得她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起码她在下述七个方面的“素质”与“底气”决定了她必然日益走向成功:
其一,她实在太聪明了。搞学问,与从事其他事业一样,确实需要有“天资”的。双利的反应敏锐,博闻强识,出口成章是大家公认的。我让她去外语系听一年课,一年后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不但能熟练地读和写,而且能流利地讲的“英语通”,这一般的学生能做到吗?
其二,她做学问十分专注。正因为双利聪明,办事又干练,所以实际上在她面前有许多路可走。据我所知,学校领导数次要她“出山”去“当官”,甚至校长出面找她谈,让她担任学校的行政职务。上面领导看中她的也不少。但是她一概谢绝,她抱定宗旨这辈子就搞学问。可以说,她做学问已经做到了“目不斜视”。
其三,她善于吸收他人长处。她这个人看上去十分“强势”,但实际上为人非常宽容。她总能看到他人的长处,并且把这种长处转变为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单位里年长的“大咖”一大批,她能如数家珍地讲出每位的特长,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她搞学问的“门户”总是“开放的”,永远让自己处于一种“企求”的状态。
其四,她的视野非常开阔。她充分利用自己外语好的优势,积极地与国外学界进行联系和交流。她几乎每天都要在网上花一些时间用以对外联系,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样,她国外学界的朋友特别多。我们平时偶然与国外某些学者进行交流,这些学者总会提及双利。这样,她对国外学界的动态的把握既及时又广泛,她平时从口中讲出来的东西总给人一种新鲜感。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5: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