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一带一路”、陆海统筹、区域协调、乡村振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国家发展战略为“顶层”设计依据,围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总体要求和“南水北调—中华水网—河湖战略”的总体布局,谋划西北水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略、构建西北生态经济枢纽区可行性方案、探索西北生态经济发展途径和调控模式。 全书共分5篇19章,站在国际政治地理和国家空间地理的广域视角,跳出水利看水利,跳出西北看西北,赋予“水三线”特殊的空间定位,提出水利经济+现代经济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开放型经济的西北大开发发展模式、国家战略布局+区域协调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生态经济枢纽区+新欧亚大陆桥的“深陆”通道建设模式等许多创新思想。 作者简介 邓铭江(1960—),湖南省耒阳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旱区生态水利研究院院长。新疆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终身教授。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干旱区水资源研究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建立了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解决了沙漠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创建了横坎儿井地下水库新技术,开展了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创新实践,长期致力于西北跨界河流研究与开发建设,是干旱区水利与水资源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6项主要奖励成果,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30余篇。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国家发展与水利经济(自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西部历史沿革与战略认知 1.1.1 相关名词解释 1.1.2 西部的综合概念 1.1.3 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知 1.2 研究的背景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重大需求 1.2.3 研究目的 1.2.4 研究意义 1.3 框架体系及主要成果 1.3.1 框架体系 1.3.2 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第1篇 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及地理要素分异特征 第2章 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及水资源利用评价 2.1 西北“水三线”划分与分区特征 2.1.1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格局 2.1.2 西北“水三线”空间地理划分 2.1.3 西北“水三线”单元分区特征 2.2 水资源评价 2.2.1 水资源分区 2.2.2 降水 2.2.3 地表水资源量 2.2.4 地下水资源量 2.2.5 水资源总量 2.2.6 水资源可利用量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西北地区水资源基本特征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特点 2.3.3 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突出问题 2.3.4 水资源对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影响 2.4 内陆干旱区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2.4.1 节水灌溉与排水控盐技术科学认知 2.4.2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2.4.3 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西北“水三线”地理学透视 3.1 西北“水三线”人地环境特征 3.1.1 自然生态空间特征 3.1.2 社会经济空间特征 3.1.3 文化地理空间特征 3.2 西北“水三线”地理学透视 3.2.1 西北稳定发展的地理与历史之忧 3.2.2 国土空间区域特性及地理分界特征 3.2.3 基于全球视野的地理学透视 3.3 西北“水三线”内涵解读 3.3.1 政治地理学意义 3.3.2 生态经济学意义 3.3.3 国土空间均衡发展 3.3.4 西北“水三线”内涵与定位 参考文献 第4章 西北“水三线”人口—经济分异特征 4.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4.1.1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4.1.2 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4.1.3 “四大板块”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4.1.4 西南、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分异特征 4.2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经济分异特征 4.2.1 人口分布及分异特征 4.2.2 经济发展及分异特征 4.2.3 胡焕庸线怎么破——中国世纪之问 4.3 阳关线两侧人口—经济分异特征 4.3.1 人口分布及分异特征 4.3.2 经济发展格局分布特征 …… 第2篇 西北地区协调发展的地理—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3篇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水循环调控 第4篇 西北“水三线”水资源梯度配置与西北水网构建 第5篇 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架构与生态经济枢纽区建设 附录 西北“水三线”考察日志 边疆空间格局之水利塑造(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