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拉尔夫·爱默生传(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詹姆斯·埃利奥特·科伯特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爱默生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以爱默生思想为代表的超验主义运动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运动”。这部传记是爱默生生前授权传记作家詹姆斯·埃利奥特·科伯特撰写。本书通过书信、日记的形式描写了爱默生的一生,详尽叙述了爱默生的生活背景,大学生涯,怎样成为作家、哲学家和牧师,婚姻状况,他在欧洲旅行的见闻以及晚年光景等,书写了个不为人知的爱默生。科伯特是爱默生的报道记者,也是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而且他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跟老师同住一处,他在整理爱默生晚年及去世后的信件和作品全集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与老师的长期相处和共事,科伯特的这本传记成为其代表作及后世了解爱默生先生的生无法绕开的一部经典。
作者简介
詹姆斯·埃利奥特·科伯特(James Eliot Cabot)
(1821年6月18日-1903年1月16日)
美国作家、哲学家,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市,1845年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学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教授哲学,是“美国文艺复兴运动”(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核心成员。1848年起担任《马萨诸寒州季刊评论》主编。他是爱默生及作家亨利·梭罗的报道记者,也是爱默生的学生及一生的朋友。
目录
第一章 童年时期
第二章 大学生涯
第三章 前往南方的旅行
第四章 婚姻
第五章 欧洲见闻
第六章 定居康科德
第七章 超验主义
第八章 康科德的生活
第九章 宗教
第十章 朋友
第十一章 《日晷》杂志
第十二章 改革
第十三章 演说
第十四章 再赴英法
第十五章 前往西部
第十六章 哈佛大学
第十七章 三赴欧洲
附录
附录A 爱默生在波士顿第二教堂写给教众们的一封信
附录B 爱默生与亨利·韦尔牧师就爱默生在神学院演说的信件往来
附录C 韦尔与爱默生的一封信
附录D 爱默生给美国总统马丁·范布伦的一封信
附录E 爱默生与1872年7月大火之后给他捐款重建房子的朋友的信件往来
附录F 爱默生公开演说目录
序言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
为了让读者与朋友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爱默生的外在与内
在形象,在他们原有印象的
基础之上加深对爱默生的了
解,而不是为了强行添加一
些让大家感到陌生的爱默生
形象,也是为了从更广阔的
范畴去阐述爱默生及其所处
的环境以及世界的关系。爱
默生生前曾委托我这样做,
他的家人也希望我能写一本
有关爱默生的传记,他们为
我提供了许多爱默生生前尚
未出版的文稿(其中包括爱
默生与很多名人之间的通信
,这些信件内容都是首次对
外人公开的。对此,我要表
示衷心的感谢),还有很多
早年认识爱默生与了解他家
庭生活的人提供的各种信息
。我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
利用这些机会,用更为翔实
的资料对爱默生的人生进行
评估,同时不插入任何超乎
事实理解范畴之外的评论。
我所阐述的内容,其实绝大
部分都来自爱默生的日记、
通信内容,或是从与他同时
代的其他人的回忆录中收集
过来的。但是有些内容可能
会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
在本书的某些地方,我僭越
了这条规则。
我发现这些信件的价值
远远低于我的预期。爱默生
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这样说
:“自己从来都不是撰写书
信类的高手。”他很难通过
书信将自己某个时期或是某
种状态下的情感直接表达出
来,他总是要对这些情感进
行筛选或是试验之后,才会
将这些情感的状态写下来。
对爱默生而言,写信始终是
一件苦差事,而这个过程中
所感受到的苦累,让他在所
写的信件里无法直接将自己
的个性展现出来——当然,
我这里所说的个性,完全是
指爱默生的个性,而绝非笔
者的个性。同样的情况甚至
也出现在爱默生的日记里。
其日记记录的内容包括从他
的大学时光一直延续到他人
生最后的尽头:相对于爱默
生公开发表的文章而言,阅
读这些日记也无法将我们与
他的关系拉近一些。因此,
我不得不对这些日记的内容
进行分割或是重新安排——
当然,我情非所愿——我通
常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爱默生的观点,而不是简单
地让爱默生通过他的日记来
讲述他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无法获得
这些内部信息,无法对爱默
生的人生进行细致人微的观
察,或是无法在我们已知的
爱默生原有形象的基础上获
得更重要的了解,那么我在
创作本书时将无法自由发挥
,也无法避免那些想要成为
公众老师的自传作家所感受
到的最大尴尬——我的意思
是,我们应该明白教导与品
格之间的差异性。当爱默生
在日记里对一位朋友进行评
价的时候,表示任何人都不
敢将自己在任何一个小时的
想法全部写下来。他写道:
“难道这很糟糕吗?我认为
,对于一位比我更差或是更
缺乏智慧的人来说,我不应
该掩盖自己的心思。但是,
对于那些比我更有智慧或是
更有美德的人来说,或是那
些比我更有智慧与更有善心
的人来说,我也找不到任何
紧闭心扉的理由。”爱默生
说得没错,当他这样做的时
候,他受益匪浅。
爱默生很多耗费了他许
多心血与时间的演说,到现
在尚未出版的,我根据我所
了解的目录将其列举在本书
最后的附录中,并对绝大多
数的演说稿内容进行了简短
概括。就目前来说,是否要
出版这些演说稿依然没有一
个定论。我个人的看法是,
爱默生的演说中有许多具有
极高价值的论述,所以应该
出版。
本书开篇那幅爱默生的
雕版肖像的作者是威廉·赫
伯特·罗林斯博士,是其根
据著名摄影师霍斯1856年
为爱默生拍的肖像照片所制
。霍斯看到这幅雕版作品时
不无感慨地说:“这是最能
生动再现爱默生形象的雕版
作品了。”
导语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本书可以让读者与朋友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爱默生的外在与内在形象,书中对爱默生的生活背景,大学生涯,怎样成为作家、哲学家和牧师,婚姻状况,他在欧洲旅行的见闻以及晚年光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加深读者对爱默生及其作品的了解。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未在读某个人的书
时觉得如此熟悉,好似回到
了家中。
——尼采
《拉尔夫·爱默生传》让
我更加确定:爱默生不仅在
伟大诗人和作家行列里占有
一席之地,而且在伟大哲学
家的行列里也赫赫有名,在
这个行列中还有西塞罗、柏
拉图、培根、帕斯卡、斯威
夫特和伏尔泰等。
——马修·阿诺 英国诗人
、文学评论家
《拉尔夫·爱默生传》知
识丰富、思想深刻且意义深
远,有助于了解爱默生的生
及其时代。该书不只是科伯
特的成果,它已上升到了哲
学探究的高度。
——《印第安纳波利斯》
爱默生不是专属美国的
伟人,他是全世界的伟人。
《拉尔夫·爱默生传》不仅
展示了爱默生的信件、日记
,更传递出这位伟人的思想
之博大和人文精神之深厚。
——《滑铁卢日报》
爱默生的作品即使在今
日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
效。他的作品不但是美国自
由传统的一部分,而且已经
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融
入我们不自觉的思想背景中

——张爱玲
精彩页
1808年7月17日,星期天,波士顿第一教堂的威廉·爱默生二世牧师就关于放弃之前在城镇中心的教堂,而选择在郊区那个“更为宽敞与方便”的教堂一事,对教众发表演说。他表示,他们这样做,绝对没有违背耶稣基督的戒律,因为“将原先那座位于喧器城镇中心与集市大街的教堂,迁移到远离城镇商业与娱乐中心的地方是正确的”。在接下来的星期四,当宗教仪式第一次在全新的教堂里举行的时候,他提醒教众,要感谢“在之前那座古老且衰败的教堂里礼拜”,也要为拥有这座宽敞、充满美感的全新教堂而心存感激。他说:“在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来礼拜我们的上帝,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第一教堂不仅是波士顿地区历史最古老的教堂,甚至要比这座城镇本身还要古老。因为这座教堂是在之前的查尔斯镇上建立起来的,当时这里还覆盖在一片树丛的阴影下,这是发生在温斯罗普与他的同伴穿越河流之前的事情了。他们在来到这座建筑的第三天就离开了。1713年,当这座教堂建立起来的时候,波尔特会长「就表示,这是新英格兰地区造价成本最高且最为精美的教堂。当时这座教堂坐落在玉米山(也就是现在的华盛顿大街),现在这里耸立着罗杰斯大楼,在距离州立大街不远的街角处。但是,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玉米山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喧闹。到了1808年,这座老砖建筑的所有者(当时人们就是这样称呼这座教堂的)接受本杰明·乔伊先生的提议,准备建造一座全新的教堂与牧师住所,并且还要在夏天大街的教区土地上建造三座砖制的住所。作为回报,他得到玉米山地区原先教堂的所有权以及13500美元的现金。
古老的教区房子是复折屋顶的木制建筑,耸立在这片土地的中央(其覆盖范围一英亩左右),其所有权属于教堂,但“坐落(按照1680年理查德·霍林斯黑德与他的妻子安的话来说)在波士顿镇的南端”,也就是在夏日大街上。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昌西大街的一个街角,距离教堂半英里路左右。
这座充满乡村气息的房子就坐落在大街的后面,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埃文大街,附近有一座果园与花园。在昔日大街的两旁种植着一排排的榆树与伦巴第白杨树。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威廉·爱默生二世与鲁斯(哈斯金斯)·爱默生的第四个孩子,他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子,出生时间是1803年5月25日。
时至今日,那些想在同一个地方找寻“隐居的安静感觉”的人会发现,这里与华盛顿大街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有多年前对这里的记忆,人们很难单靠印象便想象出当时这里已经有了一排排遮蔽着天空的仓库建筑,交通繁忙,川流不息。在这片繁忙喧器当中,是一大片开阔的花园与牧场。这里夏天阴凉,冬天则阳光明媚。爱默生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在1815年前(德雷克说),夏日大街有一个面积为两英亩的牧场,经常可以听到牛铃发出来的叮当响声。在这一带附近,盖尔、柯芬思、罗素、巴雷尔、莱德斯、普雷勒斯等人的房子,就隐藏在果园与花园当中。这些热情好客的人家会用自制的苹果酒或是自制的奶油招待来客。”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