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讨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重点在近代以来欧洲的经济社会史,以及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汇集了作者治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见微知著,涉及广泛。
“五个世纪的维度”既反映了作者对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兴趣,也说明了历史的用处在于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时间维度。诸如本书所探讨的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化和全球时间的标准化、全球生态环境的变迁、世界格局的变化,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问题,纵深的历史思维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其更为深刻的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个世纪的维度(精)/光启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俞金尧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讨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重点在近代以来欧洲的经济社会史,以及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汇集了作者治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见微知著,涉及广泛。 “五个世纪的维度”既反映了作者对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兴趣,也说明了历史的用处在于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时间维度。诸如本书所探讨的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化和全球时间的标准化、全球生态环境的变迁、世界格局的变化,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问题,纵深的历史思维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其更为深刻的理解。 作者简介 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专业方向为外国历史和外国史学理论,在世界近代史和欧洲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经济社会史方面研究颇有建树。曾在杭州大学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维也纳大学、德国马普历史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的大学或学术机构访问、学习。1989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为该所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部分 过去与现在 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全球时间标准化进程 周和周日的历史演进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之变迁 西欧历史上的城市钟声 文化构建的欧洲 近代早期欧洲经济增长与能源 资本主义与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 当代全球问题的资本主义根源 反全球化运动的要害 英、美霸权转移的经济基础 从世界体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体系中“边缘”的相对性 “普世价值”的现实困境 历史遗留问题:直布罗陀之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果子 最低工资至少应足以养家糊口 第二部分 历史学评论 “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 大变局时代的世界史研究 历史学有责任重建宏大叙事 微观史研究以小见大 微观史研究与史学的碎片化 寸有所长而尺有所短:评新文化史 令人困惑的后现代 社会史的定义与开放性 儿童的历史并非一部进步史 妇女史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富矿 制度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全球史观下的文明传统与交往 全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析 关于全球史上的跨文化交流 评现代世界起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 历史研究中的时间尺度 中国抗日与“二战”的开始 地方文史资料保存的民族记忆 时势与英雄 第三部分 学术访谈 做学问是值得追求的事业 用唯物史观构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体系 欧美史学新动向:实践史学 序言 历史有什么用? 如果这是一个高考试题 ,肯定不算偏题、怪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读史使人明智”,这些格 言在中国的语境下基本上算 是常识了,写在试卷上,它 们几乎就是标准答案。 但是,如果换一个语境 ,放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要 答好这个问题,就不见得那 么容易。事实上,这个问题 被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提 出来时,就难住了这位著名 的法国历史学家。他当然想 不到用中国式的格言就可以 轻松回答他儿子提出的问题 ,他承认,他未能给那个求 知欲极强的孩子以圆满的回 答。 不过,就算他借用中国 的格言来解答,一般人能明 白其中的道理吗?我看也难 。且不管文化上的差异和隔 阂,只有在认识上达到了唐 太宗那样的境界的人,才有 可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意义。 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居唐太 宗之位的人,也未必能够做 到以史为鉴。而不在唐太宗 之位的人,就算答出了“以 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样 的标准答案,那种“有用”对 他来说也未必真的有用。除 非他能够直接为唐太宗提供 历史的借鉴,否则,他所获 得的历史知识只能用来自娱 自乐。可见,如何回答“历 史有什么用”的问题,因人 而异,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 案。 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 回答取决于对谁有用和对“ 用”字的理解。对绝大多数 人来说,通常情况下,有用 就是指实用,比如能挣钱或 获利。以这样一种功利性的 标准来说,历史对于绝大多 数人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 ,基本没什么用。不过,人 的需求不限于物质方面,还 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学习历 史能长知识,也能使人明智 ,还能自娱自乐,那也非常 有用,我们可以把这种有用 性理解为无用之用。可见, 如果不纠缠于实用,历史的 用处还是比较广泛的,有用 的地方还真不少。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 集子,是作者在学习历史过 程中留下的点滴思考,属于 “准学术、轻学术”的范畴。 取名“五个世纪的维度”,既 表示了本人对16世纪以来的 世界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说 明了学习历史的一种用处, 那就是历史可以给人们提供 一个认识世界的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指人们在理 解事物发展、变化时所拥有 的时间深度。现实世界从漫 长的历史中演变而来,是时 间连续的最新表现形式。要 想认识现实世界,就得有足 够的时间维度。例如,要想 深刻认识当代工业化、城市 化,我们的眼光需要回看到 18世纪;全球化起源于地理 大发现时代,那就需要把全 球化放在五个世纪的时间维 度里,才能认识它的长期趋 势;观察全球生态环境的变 化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尺度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这个判断一下 子把理解大变局的时间尺度 确定在“世纪”上。现实世界 各个方面都是历史造成的, 要理解它,无论是它的部分 ,还是整体,都离不开历史 。就此而言,历史的用处是 无处不在的。希望本书的出 版也能够为历史的有用性提 供一个旁证。 本书收录的文章大多已 发表,为方便阅读,原文的 注释均已省略,有的文章有 少部分内容重复,也做了删 节,这次重新编辑出版,得 到了陈恒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中心和 商务印书馆的周小薇女士为 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 深表感谢。 俞金尧 2022年8月8日 导语 本书列入光启文库系列丛书,为“光启随笔”中的一本。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金尧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过去与现在”“历史学评论”“学术访谈”,共计三十余篇文章。 本书汇集了作者治学中的点滴感受,对世界史的研究方法、一些广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都做出了讨论与回应,语言随性有趣,探讨的问题虽然宏观却不失细节,给了普通读者铺设了一条了解全球化问题及大变局时代的羊肠小道。语言平易,关注的问题具体而微,有震荡国际的大事件,也有时刻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小概念,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其“准学术、轻学术”的风格也使全书集史笔、趣味于一体。 精彩页 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史学是时间的科学”,这句话出自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 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比较注意时间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做过一些阐述。马克·布洛赫说,历史学是“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因为“人的思想所赖以存在的环境自然是个有时间范围的范畴”。布罗代尔认为,时间与历史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历史是人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和时间的体现,它不仅是过去的实在,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时间紧贴在历史学家的思想上。他还发现,历史时间是具有不同运动节奏的各种历史过程,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周期。他的著名的时段划分理论,尤其是“长时段”概念,是历史研究者在分析历史过程时可以凭借的一个重要工具。到勒高夫那里,史学就成了时间的科学,因为“它与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各种时间概念密切相关,并且它也是该社会的历史学家们进行思维的一个基本元素”。就这样,在年鉴学派史学家眼里,时间从人们从事历史研究活动的一个条件,转变为历史学本身。 把史学看成是时间的科学,我以为是极为精辟地表达了史学与时间的关系。然而,关于“时间的科学”的内涵,勒高夫没有做充分的阐发。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经充分渗透,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也不管历史研究者是否意识到,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为“时间的科学”的历史学。 一 一方面,即从大的方面讲,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我们讲“起源”,自然包含了时间上的开端那样一个意思。另一方面,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曾经有过如此数量的文明或社会,至今还剩几个呢?大多数文明或社会都已消失,成为历史。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 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马克·布洛赫说历史学是“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也应该是这个意思。编年史可以看成是这个意思的典型体现。编年史是历史编纂的基本体例之一,这种历史体例的著作在理论上没有太复杂的要求,主要是要求编纂者把所选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时序中的准确位置就可以了。当然,把哪些事情选到时序中去是有讲究的,但那是另一个问题。 可见,历史学者从一开始就必须与时间打交道,确切地说,是时间把历史学家框住。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与社会学家古尔维奇曾经辩论过历史学家的时间与社会学家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在辩论中,双方都使用了比较刻薄的言辞,但他们都承认,历史学家的时间与社会学家的时间是不同的。社会学的方法是类型学的方法,它可以不顾虑时间顺序谈论社会及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学中的时间是“重构”出来的;而历史学家则不可以抗拒时间,一切以时间为开始,一切以时间为结束,永远都摆脱不了历史时间的束缚。 因此之故,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即以耶稣诞生为基准计算此前和此后年代的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得到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折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去。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 二 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可能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是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的年代。在以往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1917年因为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而被定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如此等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