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作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论文中精选13篇。内容涉及学科研究多个领域,诸如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学科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语言要素教学以及区域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各个分支。全书共十三讲,由对汉语作为第二语教学的历史回顾开篇,到对学科本旨的阐述;从宏观角度探讨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到阐明学科的科学体系与学科的根本宗旨。在教学与研究方面,从“语文分开”教学模式的论证,到汉语教学“本位”问题的阐释,再到对汉语本体音节、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研究,以及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从微观层面论述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诸多核心问题。书中还从更加广阔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教学的国际化、本土化,并从语言类型的视角探讨了区域汉语教学。最后,以阐释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的特色与构建作结,具有指引性、前瞻性。全书关注纵横70年的学科发展历程,注重阐释学科的内涵发展,关注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思路,史论结合,体现了作者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思考。 本书既是一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著作,也是一部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生教材,可供本专业硕、博研究生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选用。 作者简介 赵金铭,男,1940年生,天津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中文教育专家。主要从事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首位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主编等职。 出版《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论文集》等专著,在《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为国内外许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重要参考书。与齐沪扬等共同担任总主编的“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50多年来第一套系统的本科教育系列教材,奠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基础。担任总主编的“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第一辑22本、第二辑24本)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推动了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汉语国际传播。2021年获教育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励。 目录 序 第一讲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 关于学科研究领域 三 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 四 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五 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 六 回首·检视·瞻念 第二讲 国际汉语教育的本旨是汉语教学 一 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沿革与发展 二 国际汉语教育的学术定位与学科属性 三 国际汉语教育各分支应整合而不是分立 四 国际汉语教育研究应一般规律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五 国际汉语教育的深刻内涵,在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 第三讲 初级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先语后文”辩证 一 现状与呼声 二 最早的“先语后文”教学实验 三 国内外“先语后文”教学模式的设想与实验 四 基于汉语和汉字特点的“先语后文” 五 依据心理学原理的“先语后文” 六 符合教学规律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先语后文” 第四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基本单位 一 汉语研究的基本单位与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 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基本教学单位确立之依据 三 “字本位”汉语教学法解读及教学应用 第五讲 音节与汉字、词汇的配置和选择及对教学之启示 一 从语言学的角度观察音节与汉字、词汇的关系 二 音节内部与汉字、词汇的配置不均衡 三 音节与汉字、词汇的配置展示 四 基本音节与音节组合 五 关于音节与汉字、词汇配置的若干结论 第六讲 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 一 汉语词汇习得偏误 二 词汇教学假设 三 实验旁证 四 理论支撑 五 结论与实施 六 换一个角度看汉字的作用 七 待解决的问题 第七讲 汉语动结式二字词组及其教学处理 一 动结式是汉语具有特点的句法结构 二 动结式的词和词组不易区分 三 动结式词组是怎么来的? 四 外国学习者动结式词组使用偏误 五 动结式词组的特点更像是复合词 六 历史沿革:动结式词组还是动结式复合动词? 七 国外汉语教师对动结式词组的教学建言 八 国内学界所编学习动结式词组的补充材料 九 结论与动结式词组教学建言 第八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格局+碎片化 一 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之必需 二 汉语第二语言教材中的教学语法呈现 三 “汉语格局+碎片化语法”教学思路萌动 四 “格局+碎片化语法”教学学理依据 五 格局+碎片化教学语法的建立 六 基本结论 第九讲 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 一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一种文化 二 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之认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三 相宜的话语体系是跨文化交际的保障 四 领悟和体味中国文化有一个过程 五 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交际的动力 第十讲 附丽于特定语言的语言教学法 一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后方法”是怎么回事? 二 什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 语言教学法的创建依托语言的特定性 四 语言教学法基本格局 五 附丽于汉语的语言教学法 第十一讲 何为国际汉语教育“国际化”“本土化” 一 汉语教师国际化 二 汉语课程设置与汉语教学法国际化 三 汉语作为外语教材的语言内容,不能国际化,也不应本土化 第十二讲 语言类型视角的区域汉语教学 一 语言类型与区域语言教学 二 语言类型与语言共性 三 汉语特点与世界语言 四 区域语言类型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五 余论 第十三讲 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的特点与构建 一 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中文特点 二 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 三 国际中文教育赋能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