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读马克思(工艺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精)/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丛书
分类
作者 张福公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MEGA2等一手文献,运用文本学解读和思想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次详细梳理了工艺学的思想史谱系,全面呈现了马克思工艺学笔记的文本原貌,系统剖析了马克思工艺学研究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诠释了工艺学语境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话语与科学内涵,有效回应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读,力图为进一步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张福公,男,1990年生,山东邹平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暨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2017年曾于约克大学访问学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持社会科学项目2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2部。
目录
导言
一、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工艺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殊与逻辑同构
三、工艺学的隐性哲学构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向度
第一章 马克思工艺学研究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资源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工艺学话语
一、亚当·斯密:交换关系中的分工与劳动生产力
二、大卫·李嘉图:分配关系中的机器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节 德国一般工艺学诞生的历史语境与理论意义
一、约翰·贝克曼:一般工艺学与振兴工业的方略
二、约·亨·摩·波佩:工艺学史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英国资产阶级工艺学的现代转向与理论意义
一、查理·拜比吉:大工业时代的分工、机器与阶级对抗
二、安德鲁·尤尔:基于机器体系的自动工厂与工厂制度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前夜的工艺学研究与理论逻辑演变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初遇生产力问题的重要理论参照
一、赫斯:人本学异化批判视域下的交往与生产力理论
二、舒尔茨:社会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物质生产理论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工艺学研究”及其人本学解读
一、人本学视域中的分工、机器和生产力
二、人本学视域中的工业生产与人化自然
第三节 《布鲁塞尔笔记》中马克思的第一次工艺学研究
一、青年马克思工艺学研究的灵感来源:恩格斯与阿道夫·布朗基
二、《布鲁塞尔笔记》笔记本5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三、《布鲁塞尔笔记》笔记本5的文本解读:马克思关注了什么?
第四节 《评李斯特》中的生产力批判与《提纲》中的新世界观萌芽
一、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及其理论意义
二、马克思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批判:尤尔的首次出场
三、作为人的能力发展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工业制度的矛盾初探
四、隐性工艺学语境中的新世界观萌芽
第三章 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确立的重要理论参照与隐性工艺学支撑
第一节 《曼彻斯特笔记》与生产力理论研究的重要推进
一、马克思对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的生产力理论的研究
二、马克思对欧文生产力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般建构与逻辑布展
一、人的历史性存在与科学生产力概念的初步建构
二、分工、生产力与所有制形式的历史性建构
三、重新理解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内在矛盾:基于隐性的工艺学视角
四、唯物史观视域下阶级斗争理论的初步建构
第四章 工艺学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深化与工艺学研究的继续推进
第一节 《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对生产力形式的历史性勘定
一、一定历史情境下的生产力
二、一定历史情境中的分工
三、一定社会条件中的机器发明
第二节 《哲学的贫困》中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初识
一、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分工和机器理论
二、两种分工的初步区分与工场手工业的历史性探究
三、机器的定义、演化与社会效应:拜比吉、尤尔对马克思的影响
四、自动工厂对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扬弃:尤尔对马克思的影响
五、一个简短的评论
第三节 1850年代马克思的第二次工艺学研究笔记
一、文献学语境中的《伦敦笔记》笔记本XV
二、对《伦敦笔记》笔记本XV的文本解读
三、1856年的工艺学摘录片段
第四节 马克思第二次工艺学研究的重要参照
一、1851年伦敦世界工业博览会与《各国的工业》
二、《伦敦笔记》中关于机器和工业革命的其他摘录
第五节 深入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的历史性探索与初步质性批判
一、工艺学的独特地位:“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
二、经济学和工艺学语境中的抽象劳动
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生成的初步分析
四、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体系:一般智力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
第五章 马克思的第三次工艺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深化
第一节 马克思的第三次工艺学研究概览(1860—1863)
一、《引文笔记》与对拜比吉著作的重新阅读
二、罗伯特·韦利斯的技术课与机构理论
三、《补充笔记本C》中马克思对贝克曼的重新摘录
第二节 马克思第三次工艺学研究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理论效应
一、关于资本主义协作与分工的初步科学认识
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前提与后果
三、工艺学史视域下机器大工业的历史起源
四、对自动工厂和工厂制度的深入剖析与批判
五、资本、科学和劳动的历史辩证关系
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初步表述
第三节 《资本论》与工艺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一、工艺学与劳动过程: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
二、工艺学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三、工艺学与机器大生产的社会效应:资本逻辑的全面布展
四、工艺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工厂制度与纪律观念的权力建构
五、工
序言
从文本解释学的角度来
看,任何文本都不具有直接
可读性,必须通过充分追溯
作者的思想史背景和深层理
论构架才有可能建构起合理
的解读语境。在解读马克思
的文本时同样如此。然而,
面对马克思渊博的思想支援
背景,我们不能囿于传统的
解读视域,而必须在马克思
的思想场域中不断开辟新的
思想史解读视域。这一理论
拓荒之旅并非盲目求新,而
是为了在既已耕犁的理论地
平上建构新的思想关联,从
而在更广阔的思想坐标中勘
定马克思哲学的真知灼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发
掘马克思的工艺学支援背景
及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
的理论效应就成为一项至关
重要的理论课题。
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发展史的研究历程,从德
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
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视角来
探索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
研究已经得到深入讨论。特
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基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
想史语境,沿着生产关系的
线索来深入剖析马克思思想
发展过程、深刻发掘历史唯
物主义主体向度的研究范式
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文献
资料的制约,马克思的工艺
学研究及其对马克思思想发
展的重要影响却被严重忽视
了,这也导致马克思历史唯
物主义的客体向度成为马克
思思想发展史研究中的重要
缺环。
按照德国工艺学家贝克
曼和波佩的定义,工艺学(
Technologie)既是关于手
工业、工场手工业和工厂的
知识,又是系统论述人类加
工天然原料和已加工原料的
操作方式与内在依据的科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
卷中精辟地指出,工艺学展
示了“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
形成史”,因而,工艺学揭
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
以及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
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
产过程。由此可见,工艺学
从独特的理论视域出发,展
现了基于客观生产力发展的
人类历史性生存境况,其中
蕴含的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及其内
在关联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构架,而
人的解放与发展问题更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和根
本旨归。因此,工艺学在某
种程度上折射出历史唯物主
义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在
人类社会历史之最基础层面
的辩证统一,即基于客观的
物质生产运动对主体价值与
人类解放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当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
哲学发展史上,围绕生产力
与人的发展问题而引发的关
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与争
论已经不胜枚举。然而,无
论是苏联教科书体系对历史
唯物主义客体向度的教条主
义解读,还是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人本主义逻辑在拒斥历
史唯物主义客体向度的同时
对历史唯物主义主体向度的
张扬,都没有认真发掘马克
思的工艺学研究对于历史唯
物主义建构和政治经济学批
判的重要影响。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全面剖析马克思工
艺学研究的思想史背景和理
论建构历程,深刻发掘工艺
学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与深
化的独特价值,便成为一个
重要的理论问题。
在我看来,重新发掘马
克思的工艺学研究的独特价
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新发掘马克思
的“工艺学笔记”,有助于我
们全面梳理马克思“工艺学
笔记”的文本内容和思想渊
源,有效填补国内学界对于
这一重要理论资源的认知空
白,为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研究的解读视域提供新的
理论地平。
第二,深入探究马克思
哲学的工艺学来源,有助于
我们突破传统的“一分为三”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
社会主义)的解读模式,特
别是突破在政治经济学语境
中剖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
关系线索与主体向度的解读
路径,开辟一条在工艺学语
境中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
产力线索与客体向度的全新
阐释路径。
第三,基于工艺学语境
来重新发掘马克思哲学的原
创价值和内在精髓,有助于
我们重新反思20世纪西方马
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
种种曲解与误读(如技术决
定论、经济决定论、生产力
一元论等),同时,有力回
应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
和理论前沿问题,深入剖析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潮(如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知
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等
)的理论特质和内在局限,
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理论魅力与当代意义。
……
受自身思想逻辑发展的
推动和外部现实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在《伦敦笔记》时
期开展了第二次工艺学研究
。马克思的第二次工艺学研
究是对第一次工艺学研究的
全面深化。具体来说,马克
思在1851年的第十五笔记
本中集中摘录了约·亨·摩·
波佩的《从科学复兴到十八
世纪末的工艺学历史》等五
部著作、安德鲁·尤尔的《
技术辞典》(德文版)和贝
克曼的《发明史论文集》,
这些工艺学著作向马克思全
面展现了从人类社会早期到
19世纪30年代的物质生产
方式发展史。更重要的是,
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工艺学的
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
现出重复性和多元性。就前
者而言,马克思在1856年
再次对波佩和尤尔的工艺学
著作做了补充性摘录,这表
明,马克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