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是一部篇幅宏大、内容艰深的著作。受现象学、形式社会学的影响,戈夫曼在本书中引入了初级框架、片段、基调、调音、捏造、层级等概念,搭建了系统的框架理论体系,进而详尽描述了框架的变动与其影响的经验的组织。 戈夫曼将“框架”视为一种“解释基模”。他指出,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辨识和标识社会事件与信息。在实际运用中,“框架”既是一种建构现实的过程,又是该过程遵循的原则。 本书对新闻传播学影响深远,是戈夫曼送给这一学科的“意外的礼物”。 作者简介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拟剧论倡导者、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81-1982年),著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避难所》《邂逅》《污名》《公共场所的行为》和《交谈方式》等。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初级框架 第三章 基调与调音 第四章 设计与捏造 第五章 戏剧框架 第六章 捏造的结构问题 第七章 框架外的活动 第八章 活动的锚定 第九章 常见问题 第十章 打破框架 第十一章 消极经验的制造 第十二章 经验的脆弱性 第十三章 关于交谈的框架分析 第十四章 结语 关键词英汉对照表 序言 框架之外,别无他物 我们既可以说,“框架之 外,别无他物”;也可以说 ,“框架不存在”。原因在于 :一方面,一切行为皆因框 架的生成而生成,即使是精 神病患者的反常行为,也与 无法判断框架有关;另一方 面,框架通常是在社会行动 中生成的,而不是天然存在 的。然而,不管以上两种观 点有多么大的分歧,它们在 现象学语境中都是辩证统一 的。因为,这两种观点都认 为框架并非客观的存在物, 而是一种需要被显现的存在 ,它的首要特征便是生成性 。框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 它并不是思维定式、图式、 基模这一类主观心理学的概 念,而是处于人与社会结构 的中间。而率先引导我们以 这种方式来理解“框架”的学 者,便是20世纪最具理论想 象力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 曼。 一 1974年,《框架分析: 经验组织论》(下文简称《 框架分析》)一书问世。这 时距离戈夫曼的博士论文和 成名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 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1959)的出版已经整整15 年。此时的戈夫曼已经52岁 ,他对自身社会学理论体系 的建设也日臻完善,在学术 界,“拟剧论”已经成为他标 志性的理论名片。他不仅能 够熟练地征用攻读博士学位 时便已经熟悉的社会学芝加 哥学派的角色理论和当时美 国社会学的主流——结构功 能主义以及后功能主义,而 且开始接触到现象学社会学 ,尤其是阿尔弗雷德·舒茨 (Alfred Schutz)和哈罗德 ·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的理论以及实用 主义哲学中现象学的维度。 除此以外,戈夫曼还从英国 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 (Gregory Bateson)、经 济学家托马斯·谢林 (Thomas Schelling)等学 者那里获得了许多灵感。在 充分吸收这些理论资源之后 ,戈夫曼不再满足于从社会 结构与社会组织等传统社会 学的核心概念出发去理解社 会,也不再满足于“拟剧理 论”的前台/后台二元结构, 而设法通过克服“社会结构” 与“个体行动”的二元对立去 建立一种更具整体性的社会 学理论。而贝特森提出的“ 框架”概念,使戈夫曼突然 找到了理论整合的突破口。 贝特森虽然主要是人类 学家,但他在人类学领域的 研究并不主流,倒是他从控 制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 人类认知和传播活动的研究 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启 发,贝特森于1955年在《 游戏与幻想的理论》(“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一文中提出了“心理框架 ”(psychological frame) 的概念,指出“框架”是一种 真实的“存在”,它能够帮助 个体把某事物放在关系中去 理解其意义。在这篇文章中 ,贝特森对游戏和真实事件 进行了区分,提出了严肃和 非严肃的框架。贝特森通过 观察猴子的嬉戏行为发现, 猴子看似在撕咬和打斗,实 际上是在游戏,它们似乎能 够清晰地分辨这两种行为的 不同意义,即它们知道“撕 咬”何时意味着游戏,何时 是真正的打斗;而从这一现 象可推演出一个有趣的悖论 ——“个体所从事的行为并 不意指这些行为所意指的内 容”。在文章中,贝特森还 由动物推论到人,认为人们 可能故意在交往中给他人制 造框架混乱。 贝特森关于“框架”的这 些讨论深得戈夫曼的赞许。 他表示:“贝特森论文中提 出的‘框架’概念与我想使用 的它的含义大致相同。”( 第6页,引文页码为本书页 码,下同)应当说,贝特森 的文章已经赋予“框架”一词 较为丰富的内涵,但从酝酿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时就开始思考不同情境中个 体行动的戈夫曼,显然对“ 框架”有着更为整体性的思 考。相较于贝特森运用格式 塔心理学的原理对人们的认 知行动进行解释的努力,戈 夫曼显然更具有理论野心。 尽管戈夫曼表达了他对 贝特森框架定义的认可,但 他从一开始便坚持了自己社 会学而非心理学的立场。戈 夫曼师从赫伯特·布鲁默 (Herbert Blumer)攻读博 士学位,自然受到以乔治· 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威廉·伊 萨克·托马斯(William Isaac Thomas)和布鲁默 为代表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符号互动论思想的影响,也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类似于“ 情境定义”(托马斯的成名 理论)这样具有心理学色彩 的概念的影响。然而,他在 《框架分析》一书的开篇就 指出,“尽管‘情境定 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几乎随处可见, 但通常而言,做出定义的并 非置身情境中的人,而是社 会”(第1页)。所以,戈夫 曼没有像贝特森那样将“框 架”仅仅看作人的心灵和认 知的问题,而是将“框架”看 作另一种与社会结构和社会 组织相对应的社会现实。戈 夫曼的立场是一贯的,他从 没有想要抛弃社会结构,这 一点使他与绝大多数第一代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成员都 不一样。其实,当戈夫曼在 15年前使用前台/后台、剧 班/观众这些概念时,这种 倾向就很明显。这些结构性 的拟剧论概念体现了“第二 个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符 号互动论的改造,目的是使 之更偏向社会学的主流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