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篆里的中国(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韩天衡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怎样欣赏篆刻艺术?它是如何从实用走向艺术的?明代以前的篆刻,为何绝少有文人操刀参与?治印从艺的道路上,如何修身?鉴藏印石与古印有哪些诀窍?著名书画、篆刻、书画印鉴赏专家韩天衡先生新作《印篆之美》将给你答案。
全书分为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汇集韩天衡先生关于篆刻研究、印篆品赏所写的经典名篇;随文配有450余方珍贵古代印人印作、豆庐藏印、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书后附录更有历代印章实物、豆庐印选等集中呈现,全面展示了中国篆刻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作品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2014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出版有《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韩天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等专著逾一百三十种。
现任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等。
目录
序 印篆里的中国
上篇 印篆源流
流派印章,何以是明代
明代五大印章流派
文化印江南
二十印人五百年①:“出新”史
二十印人五百年②:用刀说
边款的艺术大世界
秦汉鸟虫篆
中篇 行知合一
习篆二十心法
豆庐八说
豆庐刀法
豆庐治印
豆庐说石
鉴印散记
下篇 印人印事
邓石如
吴熙载
吴昌硕
钱瘦铁
方介堪
来楚生
豆庐印章故事
附录
历代印选
豆庐印选
历代印章实物选
序言
印篆里的中国
任何一门艺术,其初都
始于实用。印章之所以能够
在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
《后汉书·祭祀志》称:“自
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
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
印玺,以检奸萌。”当人类
社会发展到有了政务、军事
、商贸等事务的频繁往来,
就必须有个足以建立互相之
间信任的物件。那时,最简
捷、最可靠的证件就是先民
以过人的智慧发明的印章。
印章从商周到现在,三
千年绵延不断地在使用,至
今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普
遍通用的证鉴。这样一个重
要的凭信载体,因其使用既
广且久,在长时段的发展中
,人们逐渐对之加以艺术性
的表现。而篆刻作为一门工
艺,始终在民间蓬勃发生、
发展着,因此可以说,篆刻
是一门生根、发芽、结硕果
于世俗社会、文人书斋和人
民大众的艺术。也正因为它
植根大众,因此自有博大持
久的发展空间。
印章在今天,已经从实
用接近于走向纯艺术。我对
这门古老而有内涵的艺术,
是情有独钟的。
古来诗称盛唐,词称雅
宋,书法称魏晋,而印章艺
术成熟的战国时期,包括诗
词、书法在内的很多艺术尚
在萌芽期。所以说,篆刻是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成熟得
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篆刻
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高
峰:一是周秦两汉古玺印,
二是明清以来以文人为主体
的篆刻流派。篆刻艺术能在
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是其
他传统艺术门类里未曾有过
的,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艺
术门类所不具有的发生近乎
革命性变革的因素。我认为
有如下三点:
一是材质上的革命。古
玺印的材质是青铜,偶尔有
象牙、木、竹、玉。到魏晋
以后,篆刻艺术渐渐低落下
来。但宋时,文人开始爱好
追逐金石,他们喜欢印章,
也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可是
,文人尽管熟识、书写古代
文字,会构思印章,却没有
镌刻铜印和牙印的腕力,所
以在漫长的宋元时期,包括
米芾、赵孟烦,他们的有些
用印都是写好印稿以后找工
匠镌刻,实为文人与工匠合
作的产物。明代后期,新的
石材如青田石、寿山石被广
泛引进到篆刻领域来,文人
这才找到了理想的镌刻印材
,再无须假手于人,自己篆
自己刻,自娱自乐,上瘾成
癖,其趣无穷。
二是原钤印谱的出现。
明中叶前的印谱都是给工匠
随性地刻板墨印,结果是“
画虎不成反类犬”,完全不
能显示出原有的艺术风貌。
明代隆庆年间,上海的顾从
德第一个想到以他收藏的周
秦两汉之印直接原印钤盖而
成《顾氏集古印谱》。这部
《顾氏集古印谱》里有
1700多方印蜕,稍后的《
范氏集古印谱》有3000多
方,《松谈阁印史》也有
1000多方,这些印谱里留
存的6000多方古代经典玺
印的原貌,给文人的篆刻创
作提供了最好的、最直观的
经典范本,让时人有优秀传
统可以摹仿、借鉴和观赏。
三是创作主体队伍由原
先的工匠变为文人群体。文
人通古文字、有学问、多艺
心、善思量,有活色生香的
变通能力。至少这三大要素
,促使明清文人流派印成为
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不过,从三千年的历史来
看,周秦汉魏之外,明代后
期到现在也只有五百年,而
且还在蓬勃向上,所以我认
为第二个高峰还没有抵达顶
峰。
明清以来的篆刻家大多
是文之馀、诗之馀、画之馀
,是业余的。明代后期,按
苏宣的说法是“家家仓、籀
,人人斯、邕”,文人们对
篆刻嗜好的激情和实践也如
火山般喷涌而出。然而时人
毕竟觉得这是“雕虫小技”,
不值得也不适宜炫耀,大有
民国时“票友不下海”的况味

明末文人好印成风,但
初生期对资料汇集有所疏忽
,以我的推断,如今我们所
熟知的印人大抵不到其时的
百分之一。这些对于晚明印
学史研究是一个难以填补的
损失。然而明代后期也开始
出现第一批有文化的挟“三
寸铁”而游走天下的职业篆
刻家,知名者不下百数,而
何雪渔、苏宣、汪关、朱简
即是个中的代表人物。
我们过去笼统地将篆刻
也归纳为金石学,这是大而
化之的。印学是金石学的一
个分支,但自有精深广博之
处。此外,印章与印谱的史
料价值殊为可观。我们从印
章、封泥、印章边款以及印
谱序跋的文字里所涉及的文
史哲等的新鲜史料,可以了
解到印人的学识、际遇、性
情与交游。这些正史不载的
丰富实录,足以拾遗补缺,
充实考订,意义匪浅。
丁敬是清代浙派的鼻祖
,他是乾隆时的人,很睿智
,弱冠时就写过一首诗:“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
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
何曾墨守汉家文。”他认为
汉印是好的,但也不要单一
地只吸收汉印的营养,实际
上六朝、唐宋的印章里也有
好养料可以借鉴。这就是一
个区别于明末的新理念,正
因为他有这样一个新的理念
,他自己的实践就突破了周
秦两汉,开创了声势浩大的
浙派印风。
丁敬之后,邓石如另辟
蹊径,他视野开阔,富变通
才能。他不单是在之前的二
千多年的玺印里讨好处,而
且从玺印里跳出来,将古篆
隶书法的妙处引入印章,糅
入印艺,强调和体现了书情
墨趣的书写性。“书从印入
,印从书出”,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