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国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张黎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围绕德国文学思潮中的相关主题展开的系列论述,具体论题主要包括:“接受美学”的创立与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美学解放”与现实主义定义的更新;古典文学理论的坚守与新型审美意识的觉醒;艺术思维的革故与文学实践的创新;德国文学研究与翻译问题等。作者回到德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语境中,通过对相关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深化对相关文学思潮、艺术潮流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对相关文学和艺术思潮发展脉络及其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表现的把握。 作者简介 张黎,男,1933年生,1954年赴德国莱比锡赫尔德学院学习德语,1955年升入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获该校日耳曼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现已退休。曾担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 目录 第一部分 “接受美学”的创立与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 一 关于“接受美学”的研究笔记 二 文学的接受研究——关于“接受美学”的研究笔记之二 三 文学的“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关于“接受美学”的研究笔记之三 四 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关于“接受美学”的研究笔记之四 第二部分 “美学解放”与现实主义定义的更新 一 美学规范的嬗变——读特雷格尔主编《文学学辞典》随笔 二 文艺学概念的历史性——兼及西方现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三 现实主义理论的“哥白尼式转折”——瑙乌曼教授在京学术报告侧记 四 波澜起伏的“美学解放”思潮 五 美学思维走向的嬗变——民主德国文学思潮漫谈 六 多姿多彩的文学审美追求 第三部分 古典文学理论的坚守与新型审美意识的觉醒 一 不同的艺术个性,共同的理想追求——论席勒与歌德的友谊与合作 二 缔造诚与爱结盟的和谐世界——1999年昆明国际歌德学术讨论会开幕辞 三 海涅《新诗》集披阅札记——周依萍译海涅《新诗》集前言 四 瓦格纳,不只是音乐家 五 歌剧艺术中的“瓦格纳难题” 六 瓦格纳的“苏黎世艺术论” 七 论里尔克的诗歌与散文——《艺术家画像》前言 八 里尔克在沃尔普斯维德 第四部分 艺术思维的革故与文学实践的创新 一 布莱希特“史诗剧”——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 二 洋溢着中国式辩证法智慧的德国散文——关于布莱希特的《易经》 三 安娜·西格斯的风采——纪念安娜·西格斯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发言 四 西格斯与卢卡契 五 论施泰凡·赫尔姆林的散文创作——《暮色集》译者前言 六 霍尔瓦特及其“大众戏剧” 七 论霍尔瓦特的“大众戏剧”——1990年奥地利文学讨论会上的发言 八 “新古典主义戏剧”述评九论德国反法西斯戏剧 第五部分 一段尘封历史的钩沉 一 鲁特·维尔纳——《谍海忆旧》译者前言 二 共产国际功勋女谍——鲁特·维尔纳 三 关于“汉堡嘉夫人”——对鲁迅日记中一条注释的补正 四 不能忘记董秋斯老人 五 “众里寻他千百度”——作家舒群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六 抢救这段尘封的历史吧! 第六部分 德国文学研究与翻译问题举隅 一 就《汉堡剧评》的翻译答任昕同志 二 查词典不如读原著——“史诗剧”术语的翻译问题 三 翻译与读书 四 何谓“波希米亚人”? 五 欲速则不达——《布莱希特与方法》译文质疑 六 翻译工作中的价值观与自信 七 《歌剧之王瓦格纳》后记 八 梅花与“波希米亚人” 九 读安书祉译《尼伯龙人之歌》 附录 一 从歌德与艾克曼的一次谈话说起——漫谈文学中的性描写之一 二 《布利丹的驴子》——漫谈文学中的性描写之二 三 北欧文学漫笔 序言 关于“文学科学”的纠结 我在整理近年研究德国 文学的文字时,发现我在20 世纪80年代,写过一篇关于 “文学科学词典”的评论。这 使我想起开始做研究工作时 ,对这个问题常常纠结不清 :文学怎么是科学呢?研究 文学跟科学有什么关系?我 在德国念书时,接触过“文 学科学”这个词汇,德文称 Literaturwissenschaft,它 是由“文学”和“科学”组成的 合成词,把“文学”与“科学” 搭配在一起,这个词令人难 以理解。那时,我理解的“ 科学”就是数学、天文、物 理这类学科,我还不知道有 社会科学,更不懂什么叫文 学科学。18世纪,一位叫苏 尔策(J.G.Sulzer,1729- 1799)的德国作家,出版 过一部词条式的“文学科学” 著作,现在人们称这类书为 “文学科学词典”,那时这部 词典命名为《美艺术通论》 (Allgemeine Theorie der schoenen Kuenste)。18 世纪的德国通常称文学 (die Literatur )为“美艺术 ”(die schoene Kunst)。 这部词典在当时受到赫尔德 高度评价,称它从历史发生 学角度解释文学的概念、术 语,为这类辞书的撰写树立 了一个样板。当时我作为学 生,只是囫囵吞枣接受了“ 文学科学”这个概念,并未 弄明白它的真实含义。 20世纪60年代初,大概 是1961年夏天,那时我进 文学研究所不到两年,曾经 约吴元迈、冯植生等去东四 头条,拜访住在那里的同事 。我记得从曾威夷家出来, 已是下午四点钟左右,天气 炎热,恰逢井岩盾同志在院 子里摇着蒲扇纳凉。他见我 们走出曾家,热情地与我们 打招呼。我们在他家门前攀 谈起来。井岩盾是从延安来 的老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在沈阳主编过文学杂 志《处女地》,他当时已经 是著名诗人,出版过《摘星 集》。那时他刚刚四十出头 ,比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 大学生成熟多了,到底是经 过战争年代洗礼的革命家。 他当时对我们说的一席话,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记 得他那一口山东话,跟我们 老家河北沧州的口音十分相 近,与他攀谈给我一种近乎 “老乡”的亲切感。他说:你 们都是科班出身,来文学所 工作,是“门当户对”,跟咱 不一样,哈哈哈,咱是写诗 ,写小说的,哪会写论文呀 ,写点评论还凑合,如今进 了文学所做研究工作,哈哈 哈,真真是走错门了。他一 边说,一边哈哈大笑,凸显 出他性格的爽朗、豪迈,为 人率直、真诚。 我还记得,刚进文学所 我就发现,那些从延安或者 从部队来的老同志,大都是 很有成就的作家,如何其芳 、力扬、井岩盾是著名诗人 ,路坎是著名剧作家,毛星 、朱寨、王燎荧都是很有造 诣的文学评论家。我没想到 这些革命作家,居然像井岩 盾一样,认为自己来文学所 工作是“走错门了”。那时我 就听说,何其芳不想当文学 所所长,愿意去搞创作,国 庆节之前,他还请了创作假 ,专门去写纪念国庆十周年 的诗歌。井岩盾的话表达了 这些革命作家的真实愿望, 他们都想搞创作,不习惯“ 钻故纸堆儿”,做研究工作 。我跟他们不一样,如井岩 盾同志所说,我是“科班出 身”,尽管那时还不懂得如 何做研究工作,但知道自己 命中注定要“钻故纸堆儿”。 井岩盾当着我们说的那一席 话,让我思考了好久;怎样 做研究工作?怎样区分“论 文”和“评论”?我忽然想起 ,毕业论文答辩时,老师说 我的论文写得有点 Journalisisch,意思是语言 表达有点像“新闻报道”。我 当时并未理解老师对我毕业 论文的评价,现在井岩盾同 志提出的“论文”不同于“评 论”这个问题又引起我的思 考:说“论文”不能像“新闻 报道”,我似乎能理解,说 它不同于“文学评论”,我就 想不清楚了。不过,我记得 德文资料说,“文学评论”属 于艺术范围,像小说、诗歌 、剧本、散文一样,在德国 ,戏剧评论家、文学评论家 凯尔(Alfred Kerr)、耶灵 (Herbert Jhering)都属于 作家(Schriftschteller)范 围,我们学校的老师科尔夫 (Hermann August Korff) 、马耶尔(HansMayer)则 被称为文学科学家 (Literturwissenschaftler) 。人们称我们学校的语言学 老师傅灵思(Theodor Frings)为“语言科学家”( Sprachwissenschaftler), 我还能够理解,语言学毕竟 是硬碰硬的科学,不像文学 有那么多“见仁见智”的成分 。我还记得,德文 Abhandlung和Arbeit是有区 别的,前者指的是“学术论 文”,它是研究工作的结果 ,应该与“科学”二字有关系 ,后者指的是“文章”,包括 学术性文章,但不同于“论 文”。我当时作为学生,同 样也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了这 些概念。我来文学所不到两 年的经历(尤其是井岩盾这 番话)启发我不断琢磨,文 学与科学到底是什么关系。 …… 干了半辈子研究工作, 到了50岁才弄明白这个问题 。不算晚,我毕竟还有半辈 子时间。其实,前半辈子并 未干多少业务,多数时间用 来下乡“滚泥巴”、劳动改造 、空喊“革命”了。从20世纪 80代开始,才有机会搞业务 ,给多年纠结不清的问题也 弄明白了。于是,我在布莱 希特研究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