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闪速前进(后电影文论选)/新迷影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荷)帕特里夏·皮斯特斯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西方电影研究学者、媒介研究学者关于“后电影”的代表性论文,探讨了21世纪的后电影如何帮助塑造和反映新的情感形式,丰富了对于21世纪电影新形态和新问题的研究。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论述详实的汇编著作,编者从形式的转变、情感与感觉、技术对叙事的影响、批评与反思几个角度,展现了后电影理论研究的面貌,不仅有严谨深刻的理论阐释,还以数部电影、游戏为分析案例,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也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作者简介 帕特里夏·皮斯特斯(Patricia Pisters),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体文化和电影研究专业教授,媒体研究系系主任,荷兰导演协会顾问委员会成员。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电影哲学、影像本体论、银幕文化的政治性、关于“大脑即屏幕”这一主题的神经科学研究。 目录 总 序 编者导言1重建电影研究:从“后理论”到“后电影” 弗朗西斯科·卡塞蒂 后电影时代的电影存续 珍妮特·哈伯德 离心电影导论 史蒂文·沙维罗 后连续性 后电影情动 分裂原子:后电影声音和视觉的表达 肖恩·丹森 疯狂摄影机、不相关影像和后电影情动的后感知中介 帕特里夏·皮斯特斯 闪速前进:未来就是现在 安德烈亚斯·苏德曼 子弹时间与后电影时间性的中介 塞尔吉·桑切斯 走向非时间影像:数字时代的德勒兹笔记 戴维·兰博 错误影像:论记忆的技术 比利·史蒂文森 后电影的场所:趋向基础结构主义诗学 托马斯·埃尔塞瑟 媒介考古学:过时的诗学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艺术与媒介的无考古学与变体学是为何以及如何 丰富电影研究的 特蕾丝·格里沙姆等 《灵动:鬼影实录》与《灵动:鬼影实录2》中的 后电影性 肖恩·丹森等 后连续性、非理性摄影机、关于3D的思考 参考文献 大都会文献翻译小组 序言 丛书以“新迷影”为题, 缘于“电影之爱”,迎向“电 影之死”。 “迷影”(Cinephilie)即“ 电影之爱”。从电影诞生时 起,就有人对电影产生了 超乎寻常的狂热,他们迷 影成痴,从观众变成影评 人、电影保护者、电影策 展人、理论家,甚至成为 导演。他们积极的实践构 成了西方电影文化史的主 要内容:电影批评的诞生 、电影杂志的出现、电影 术语的厘清、电影资料馆 的创立、电影节的兴起与 电影学科的确立,都与“电 影之爱”密切相关。从某种 角度看,电影的历史就是 迷影的历史。“迷影”建立了 一系列发现、评价、言说 、保护和修复电影的机制 ,推动电影从市集杂耍变 成最具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 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的 死亡史。从电影诞生起, 就有人不断咒骂电影“败德” “渎神”,诅咒电影会夭折、 衰落,甚至死亡。安德烈· 戈德罗曾说电影经历过八 次“死亡”,而事实上要远超 过这个数字。1917年,法 国社会评论家爱德华·布兰 出版了图书《反对电影》 ,公开贬斥电影沦为“教唆 犯罪的学校”。1927年有声 电影出现后,卓别林在《 反对白片宣言》(1931) 中,宣称声音技术会埋葬 电影艺术。1933年,先锋 戏剧理论家安托南·阿尔托 在《电影83》杂志发表文 章,题目就叫《电影未老 先衰》,认为电影让“千万 双眼睛陷入影像的白痴世 界”。而德国包豪斯艺术家 拉斯洛·莫霍利-纳吉在1934 年的《视与听》杂志上也 发表文章,宣布电影工业 因为把艺术隔绝在外而必 定走向“崩溃”。到了1959年 ,居伊·德波在《情境主义 国际》的创刊号上公开发 表了《在电影中反对电影 》,认为电影沦为“反动景 观力量所使用的原始材料” 和艺术的消极替代品……到 了21世纪,“电影终结论”更 是在技术革新浪潮中不绝 于耳,英国导演彼得·格林 纳威和美国导演昆汀·塔伦 蒂诺分别在2007年和2014 年先后宣布“电影已死”。数 字电影的诞生杀死了胶片 ,而胶片——“迷影人”虔诚 膜拜的电影物质载体,则 正在消亡。 电影史上,两个相隔一 百年的事件在描绘“电影之 爱”与“电影之死”的关系上 最有代表性。1895年12月 28日,魔术师乔治·梅里爱 看完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电 影放映,决心买下这个专 利,但卢米埃尔兄弟的父 亲安托万·卢米埃尔却对梅 里爱说,电影的成本太高 、风险很大,是“一个没有 前途的技术”。这可看作“电 影终结论”在历史中的第一 次出场,而这一天却是电 影的生日,预言电影会消 亡的人恰恰是“电影之父”的 父亲。这个悖论在一百年 后重演,1995年,美国批 评家苏珊·桑塔格应《法兰 克福评论报》邀请撰写一 篇庆祝电影诞生百年的文 章,但在这篇庆祝文章中 ,桑塔格却认为电影正“不 可救药地衰退”,因为“迷影 精神”已经衰退,唯一能让 电影起死回生的就是“新迷 影”,“一种新型的对电影的 爱”。所以,电影的历史不 仅是民族国家电影工业的 竞争与兴衰史,也不仅是 导演、类型与风格的兴替 史,更是“迷影文化”与“电 影终结”互相映照的历史。“ 电影之爱”与“电影之死”构 成了电影史的两面,它们 看上去彼此分离、相互矛 盾,实则相反相成、相互 纠缠。 与亨利·朗格卢瓦、安德 烈·巴赞那个“迷影”运动风 起云涌的时代不同,今天 的电影生存境遇已发生翻 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不再 是大众艺术的“国王”,数字 技术、移动互联网和虚拟 现实等新技术缔造了多元 的视听景观,电影院被风 起云涌的新媒体卸载了神 圣的光环,人们可以在大 大小小各种屏幕上观看电 影,并根据意志而任意地 快进、倒退、中止或评论 。在视频节目的聚合中, 电影与非电影的边界日益 模糊,屏幕的裂变,观影 文化的变化,内容的混杂 与文体的解放,电影的定 义和地位,承受着前所未 有的挑战。因此,恪守特 吕弗与苏珊·桑塔格倡导的“ 迷影精神”,可能无法让电 影在下一次“死亡诅咒”中幸 存下来,相反,保守主义“ 迷影”或许还会催生加速电 影衰亡的文化基因。一方 面,“迷影”所倡导的“电影 中心主义”建构了对电影及 其至高无上的艺术身份近 乎专断的独裁式想象,这 种精英主义的“圈子文化”缔 造了“大电影意识”,或者“ 电影原教旨主义”,它推崇“ 电影院崇拜论”,强调清教 徒般的观影礼仪,传播对 胶片化学成像美感的迷恋 。另一方面,“迷影文化”在 公共场域提高电影评论的 专业门槛,在学术研究中 形成封闭的领地意识,让 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都拘 囿在密不透风的“历史-行话 ”的系统中。因此,捍卫电 影尊严及其神圣性的文化 ,开始阻碍电影通过主动 的进化去抵抗更大、更快 的衰退,“电影迷恋”与“电 影终结”在今天比在历史上 的任何时候都显现出强烈 的张力。 电影的本质正在发生变 化,“迷影”在流行娱乐中拯 救了电影的艺术身份与荣 耀,这条历史弧线已越过 了峰值而下坠,电影正面 临痛苦的重生,它不再是 彼岸的艺术,不再是一个 对象或者平行的现实,它 必须突破藩篱,成为包容 所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