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线。在这种弱者感受的氛围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丛林法则思想应运而生。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翻检我们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已经是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全球华人的共同使命。 中国人的近代从何时开始?戊戌变法因何失败?“华洋分居”格局如何被打破?上海是否真是个“殖民地”并失去主权?它又是怎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固然曲折,但我们的近代记忆中却也不乏来自民间的精彩、荣耀和辉煌。 本书以时间为线,选择重要年份入手,解析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此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作者试图打通清末民初,从“中国现代性”的全新视角讲述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从王朝统治史以及没落士大夫、“军绅”官员和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叙述视角中拯救出来,还原一部民众的历史。 作者简介 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利徐学社主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朱维铮教授,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获博士学位。著有专著:《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增订徐光启年谱》、《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文化上海》、《人文上海》、《大清帝国城市印象》等。 目录 1793: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1817:马礼逊“看中国” 1835:明清“西学”的延续性——以《几何原本》为例 1842:《南京条约》的祭奠 1853:从“种族隔离”到“华洋杂居” 1862:“京师同文馆”的困厄 1864:湘、淮的崛起与大清的板结 1867:王韬与“天下一道”论 1868:“启蒙”的发端——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1896:李鸿章的挫败 1897:经世学的近代转向 1898:“变法”何以夭折 1900:躁动的南方 1903:语言民族主义or文化世界主义 1905:科举制的幻灭 1912:函夏考文苑——民初的学术理想 1914:不作不死的孔教 1916:金融中心的故事 1927:上海市民自治运动的终结 附录一:关于中国的“早期近代性” 附录二:重新书写近代史——序李天纲《年代记忆》 后记一 后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