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稳健改革派(张卓元评传第2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房汉廷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由经济学家房汉廷著述,是广东省科技计划课题“科技金融创新的理论深化及广东实践的若干问题研究”的课题成果之一。该书紧紧围绕“息壤资本”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七章,即资本效能、息壤资本质性、息壤资本体系、息壤资本分布、息壤资本创造、息壤资本化测度和息壤资本监管。本书是《稳健改革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评传》的再版,新增了“第六篇老骥伏枥(2012-2022)”。本篇是对2013年版《稳健改革派》的补充,重点选取卓元先生在2013-2022年十年期间的主要著作的代表性学术观点及学术活动进行评介。这篇补充内容,没有沿用纪传体书写模式,而是尝试采用叙事编年体书写模式展现卓元先生的“老骥伏枥”十年的重点成就。
作者简介
房汉廷,196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市人,经济学博士,科技部二级研究员,现为浙江大学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智库领军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中组部优秀课程入选者,国家新闻领军人才。
1989~1993年师从张卓元先生攻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卓元先生悉心指导下,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现代资本市场研究的博士论文和专著。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海外集团(香港)、国家科学技术部、浙江大学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曾任《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1994~1997年),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副主任(2008~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2014~2015年),科技日报社副社长(2015~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三级职员、二级研究员(2021~2022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经济学及科技金融,是国内科技金融理论主要拓荒者之一,STFE创新驱动发展模型、息壤资本论理论首创者。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多项,《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战略研究、纲要编制、配套政策主要执笔人之一,出版专著2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策论、智库报告等400余篇。先后获得各类学术奖项10余项,包括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目录
第一篇 出道历程
第一章 梅县萌娃
第二章 性格养成
第三章 初人道场
第四章 在大师身边
第二篇 叩问价值
第五章 一叩价值:破解“恩格斯猜想”
第六章 二叩价值:巧解“价值规律”谜题
第七章 三叩价值:冲破“马克思生产价格谜局”
第八章 四叩价值:发掘冶方思想遗产
第三篇 直击改革
第九章 价格改革是关键
第十章 “稳中求进”成大道
第十一章 市场经济论乃国之根本
第十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是场攻坚战
第十三章 转方式必须先转政府职能
第四篇 玉泉山人
第十四章 亲历“破茧化蝶”
第十五章 走出“国有企业改革泥沼”
第十六章 圆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十七章 大美“科学发展观”
第五篇 家国一体
第十八章 政协委员
第十九章 “四家”归一
第二十章 未完待续
第六篇 老骥伏枥(2013~2022)
第二十一章 2013年:获大奖与再出山
第二十二章 2014年:急改革与稳转型
第二十三章 2015年:混合改与深化改
第二十四章 2016年:新境界与中国化
第二十五章 2017年:着力点与攻坚点
第二十六章 2018年:两主线与同重要
第二十七章 2019年:勤反思与中特论
第二十八章 2020年:解码器与高水平
第二十九章 2021年:新稳健与新求进
第三十章 2022年:守初心与集大成
附录 张卓元主要著作索引
后记
序言
与其说这是一部学术传
记,不如说是一部新中国的
经济思想史。因此,我不得
不提前声明:这部传记,其
实是有两个主角的,一位是
张卓元先生,另一位则是萌
动于20世纪50年代初、启
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
型于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如果让我列举20世纪影
响世界最重大的两件大事,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
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和平
崛起”。前一件基本不会有
争议,它将亿万人纳入战争
罗盘,并将数千万人送进了
地狱,也彻底改变了原有的
世界格局。后一件正在取得
更多的共识,一个积贫积弱
的落后大国,竟然用短短的
30多年时间,以和平的方式
取得了目前位居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的最快、最持久的增
长和发展。
是什么让“中国龙”获得
如此影响深远、广泛的持久
经济发展呢?答案可能有千
百个,但最具有共识的答案
只有一个——是“改革”为中
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是稳健“改革”创造出了巨大
的中国“红利”。
谁发现了“改革红利”?
谁把“改革红利”开采出来的
?当然,发现“改革红利”的
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开
采“改革红利”的是几代人,
不是一代人,更不是一个人
。不过,不论是发现“改革
红利”,还是开采“改革红利
”,有一群经济学家是最不
应该被忘记或忽视的,其中
就包括颇有中国经济学界“
长青树”之誉的张卓元先生

20世纪50~80年代,卓
元先生是“改革红利”的重要
发现者。打开1950年代中
期至1980年代前期的中国
经济学图谱,我们会清晰地
看到,卓元先生不仅是“恩
格斯猜想”的破解者,是“价
值规律”的巧解者,是“马克
思生产价格谜局”的破译者
,还是孙冶方经济理论遗产
的集成者和发掘者。正是这
些最初的研究,使我们得以
窥见了“改革红利”这一巨大
宝藏,也为中国后来的繁荣
富强找到了强大的动力。
20世纪80~90年代。卓
元先生是改革开放大政方针
的积极响应者和鼓吹者。
1984年他提出价格改革是
关键,1987年他提出“稳中
求进”的改革大思路,1992
年他参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论,1993年他参与勾
画出“国有企业”改革新方向
,2000年后他又提出了转
方式的新路径。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
初,卓元先生参与了中国改
革开放总体方案的设计工作
。从1993年一上“玉泉山”到
2008年十一上“玉泉山”,卓
元先生先后十一次参与中央
重要历史文件起草工作,前
后16年的改革路线上都有其
直接耕耘的汗水和心智。
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卓
元先生仍然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仍然高擎“牢牢把握
加快改革这一强大动力”的
大纛,为中国谋求更大、更
持久的“改革红利”!
导语
本书对2013年版《稳健改革派》结构不做调整,只对史实、资料等文字进行核实、校对以及一些与时俱进的更新处理。
2013~2022年十年新论单独成篇,以补篇(老骥伏枥)十章的形式呈现,在写作手法上由2013年的纯粹纪传体转为叙事编年体。
为便于读者阅读,对2013年的三个附录进行了大幅度压缩和删减,删除了附录2(新中国经济学大事记)与附录3(新中国60年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仅保留张卓元主要著作索引,且对1985~2023年的文章只作中国知网链接。
后记
以卓元先生为传主,写
一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凤凰涅槃”的故事,一
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因
为卓元先生是探索中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持久、
最具力量的经济学家之一,
有中国经济学界“常青树”之
誉;卓元先生是直接参加中
央政策文件起草次数最多、
贡献最持续的中国经济学家
,有“政府经济学家”之称。
因此,顺着卓元先生的学术
路径和工作实践,我们很容
易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萌芽、挫折、成长的
点点滴滴。
写卓元先生的学术传记
,于我有两点便利条件。一
是作为入室弟子已经24年,
对卓元先生整个学术思想的
形成、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
解和掌握。从1981年第一
次阅读卓元先生的《对“价
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的初步探讨》,到最近阅
读的《牢牢把握加快改革这
一强大动力》,我可能是最
全面阅读过卓元先生作品的
读者之一。二是作为其部下
,曾经在其麾下工作多年,
对卓元先生的工作情况和部
分生活动态也较为了解。
1985~1993年,我与卓元
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
经济研究所的学习、工作经
历是重合的,那是一段先学
生后部下的经历。写卓元先
生的学术传记,于我也有两
点不便条件。一是卓元先生
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历史
跨度大,涉及领域多,不才
实在难以驾驭。二是我文笔
拙钝,要么对卓元先生思想
高深之处领悟不到或不深,
要么显得枯燥难读。
这是一部北人写南人的
故事。卓元先生生在南岭之
南的梅州。那里人杰地灵,
英才辈出;我则出生在北京
之北的赤峰,那里历史悠久
,豪杰迭现。卓元先生是我
的授业恩师,我本来想以一
个弟子的视角来写恩师。但
是,真的准备动笔之后,才
真切地体会到先生一个甲子
的学术历程,实在是丰富至
极,每个片段都足以成为华
采的亮极。卓元先生已经不
再仅仅属于家人,也不仅仅
属于我们这些弟子,他更多
的属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大事
业。
这是一部还需要不断完
善的作品。年届耄耋的卓元
先生,大有姜尚之雄风,其
思想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其
贡献还在不断增加之中,其
思维之敏捷让我等自愧弗如
。卓元先生21岁开始发表经
济学论文,80岁依然笔耕不
辍,想想我等年轻力健者又
有几人能为尔。因之,我计
划这部作品,今后每五年修
订一次,每修订一次,让读
者更加满意一次。
这是一部多人合力完成
的作品。卓元先生有时低调
得过分,从来不允许我们这
些弟子撰写带有任何溢美之
词的评论文章,更不让搞稍
显破费的庆祝活动。这次我
要写他的学术思想传记,开
始也是一如既往地不同意,
及至我讲清楚我的客观立场
,他才算点了头。尽管对卓
元先生有着诸多了解,但真
正动起笔来还是有着很多不
了解。为此,我不断地找卓
元先生释疑解惑,有时甚至
到了“扰乱”的程度。同时,
师母李秀珍先生也给我讲了
很多有趣的故事,提供了很
多素材,为这部作品增色很
多。卓元先生的二公子张平
先生,由于是我的同学,自
然不可避免地被我屡屡“骚
扰”,他的帮助和对一些事
情的首肯,大大增加了我写
作的信心。诸多师兄、师弟
、师妹是给予我帮助的最大
群体,他们从各自角度为我
提供资料、信息,也包括某
些思路甚至对某些观点的评
价。在诸多师弟中,最需要
感谢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
济研究所的张磊副研究员。
他不仅参与了本部作品前期
提纲的讨论,而且多次参与
了我对卓元先生的访谈会和
座谈会。就职于经济研究所
的程锦锥小师弟,也是积极
参与者之一,卓元先生的诸
多资料,都是经由他的整理
转发给我的。如果没有他的
帮助,我的写作不会进展得
如此顺利。在准备本部作品
写作素材中,我就职的国家
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
心的张缨、国丽娜、宝连、
何磊也都给予了许多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
人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
持、鼓励和帮助,他们是这
部作品最早的阅读者和评价
者。他们的意见促成了我对
原框架的诸多修改。还要感
谢经济管理出版社的沈志渔
先生、张艳女士,在听完我
的概要讲述后,毫不犹豫地
接下了这部作品的出版事项
,非常令人感动。同时,本
书责任编辑丁慧敏,对书稿
做仔细打磨,使其增色很多
。此外,本书在撰写过程中
,也参考了一些有关卓元先
生的采访报道和实录,如吴
志菲等的作品,在此一并感
谢。当然,书中涉及的很多
经济学家也是重要的帮助者
,是他们与卓元先生共同创
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这个天才的妙法,
才使我有机会写出这样一部
好的作品。
这是一部弟子评价师尊
的作品。自古都是先生评价
学生,而这部作品多多少少
有些“忤逆”的成份。学生评
价先生,有两点最难把握:
一是为尊者讳,优点容易过
多过高,缺点容易过少过粗
;二是为读者虑,主题容易
过简过浅,花边容易过多过
泛。我并没有超凡脱俗,其
中的缺点自然有之,但已经
尽量避免了。还有,这部作
品涉及很多经济学界的人和
事,有些评价也都是我一己
之见,褒奖未必到位,贬者
未必切中
精彩页
第一章 梅县萌娃
历史不能假设,也不容假设,但历史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一个特别的事件,一个特别的人,或者一个特别的地方,都可能引起历史路径的变迁甚至反转。
1933年7月16日,岭南灼热的太阳炙烤着梅县大地。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连鸟儿也没了踪影。梅县梅城镇年轻的金银工匠张灼粼,心情却格外高兴,妻子钟影华不负家族期望,又给张家生下一个麟儿。
这个麟儿就是后来蜚声中国经济学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先生。但这些都是后话,当时谁也没有把这个孩子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发迹或成名之后,总会自己或别人帮着找到一些证明自己特殊的东西,或祥瑞,或灵怪,甚至有些人说自己不是父亲所生,而是赤龙所生(如刘邦),或者上帝所生(如洪秀全)。关于出生是否有过异象,我当面请教过卓元先生,他一笑而过:“科学昌明到如此地步,世上还有愚说吗?”
刚出生的卓元,自然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只要饿了就要吃的,渴了就要喝的。再次得子的喜悦短暂即逝,生活的压力逐日增大。张灼粼小小的金银铺更加忙活了。
梅县张家是客家,由于历次战乱,族谱散佚,如今已经无从考证南迁年代和世族。我详查了中国客家人的形成历史,或许是一个佐证。客家人本来是古居中原的汉人,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以及中原战乱,迫使一些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
历史上,规模比较大的南迁,发生过三次。最早的一次是晋朝末年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牧场,长江以南残存的汉人政权也是走马灯一样轮转不停。由于战祸频仍,民不聊生,许多南迁之民,即使到了江南或岭南,仍然无法驻足,许多原住民并不接纳这些失去家国的流民,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只好人深山僻壤,修建围楼以保全家室。以此类推,梅县这支张家很可能就是这次大逃亡中的一份子。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北宋被金国消灭后,中原汉人随着南宋建立而南渡。尽管北宋被灭亡了,但由于宋朝依旧存在,且又执掌江南以及岭南以及川蜀诸地一百多年,所以南迁的汉人,并没有太多的人人深山大泽以避祸,今天富庶的江苏、浙江以及两湖地区的汉人先族,很多都是这个时期迁过去的。按此推测,梅县张家当不属于这次南渡之民。第三次汉人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蒙元时期。当时蒙古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是一等人,色目人是二等人,江北汉族是三等人,而江南汉族则是最低的四等人。一些江南汉人不甘屈辱,又无力抗争,只好重新走上南迁之路,部分人渐渐深人岭南、闽西,客家人又添新成员。按此推断,梅县张家也有可能是再次南迁的汉人。
中国的客家人,有点像犹太人。家国虽失,家书犹存;金银虽丢,精神犹在。犹太人有个传说:当家里的钱只够给生病的父亲请医生,或给孩子请教师时,犹太人会毫不犹豫地把钱用于请教师。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文化有了传承,个体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续。其实,中国的客家人所秉承的信念和所坚持的行为也大抵如此。再穷的客家人家,也都会把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送到学堂学习,无论是启蒙教育还是技术教育,都是客家人的必修课。客家人认为,人不学习中国文化,犹如浮萍不能生根;人不学习技能,犹如盲人不能惠己及人。
年轻的张灼粼,是极为典型的客家传人。“忠厚传家宝,读书继世长”的观念早已渗人客家人的血液,也深入到了客家人的行动和行为中。张灼粼刚把长子卓谱送进学堂,就把眼睛盯上了小小的卓元,心下盘算着一起送到学校,早些开蒙更好。
从咿呀学语,到少不更事,总是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光。因为这个时期一没有任何压力,二可以屡犯错误,反正还没有承担错误的能力嘛。卓元先生回忆起这段时光时,也颇为幸福。因为只有这段时光,是他与父亲相处最久、最近也最温馨的时光。尽管父亲每天忙忙碌碌,但忙碌后一家人还是可以摆摆“龙门阵”的。梅县虽然地处岭南山区,但偏僻而不闭塞,梅县地少人多,一直有很多人在外经商、打工,甚至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到英伦三岛,到欧洲大陆,到北美,到南洋,老年人回来了,年轻人出去了,来来往往,世界各地的消息时不时会刮进张灼粼的金银铺。
小卓元喜欢晚上一家人聚拢的时光,细心地听着父亲趸回来的故事和消息,心下也悄悄地向往起外部的世界。所以,当父亲提出让他也上学时,他一点也没有其他孩子那般抗拒。别看现在的卓元先生高大伟岸,五岁时可真是个小不点。母亲亲手为小卓元缝制了新书包,虽然小了点,倒也与他的个头相称;父亲把卓谱叫过来叮嘱他带好弟弟,好好读书,不要淘气。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4: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