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解放事业的当代阐释)(精)/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刘同舫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马克思一生奉献于人类解放事业,其思想和理论的核心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基于前人精神智慧的思想驱动与理论营养,科学论证了人类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构筑人类解放理论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发展进程,贯穿于人之生存哲学的反思、人类历史理论的阐明,并落实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解决不同时代的现实问题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追随马克思足迹的研究者从多维角度发掘和阐释人类解放理论,并为之注入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从实践上“续写”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蕴含的思想境界和独特智慧,成为我们思索人类前途命运和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理论指引。 作者简介 刘同舫,1966年生,湖北天门市人,法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51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1部、主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4项,省部级项目10项,优秀等级结题6项,免于鉴定2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人选广东省委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和“十百千丁程”优秀人才。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湖北大学讲座教授等社会职务。 目录 导言 上编 解放理论的文本阐释——走进马克思的思想深处 第一章 马克思解放理论的激情萌发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熏陶 一、从唯心主义到浪漫主义 二、在浪漫主义熏陶下成长 三、思想进程中浪漫主义遗存 第二节 自我意识哲学的激荡 一、自我意识哲学的形成 二、自我意识哲学的展开 三、自我意识哲学的救赎功能 第三节 人道主义力量的释放 一、人道主义思想史的跨越 二、人道主义实现路径的升华 三、人道主义归属之境的追求 第二章 马克思解放理论的具体构筑 第一节 人类解放的类型划分 一、作为基本前提的政治解放 二、提供物质基础的经济解放 三、展现智识策略的文化解放 第二节 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 一、从虚假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 二、发展生产力与批判利已主义 三、引导文化方向性的价值立场 第三节 人类解放的依靠力量 一、解放的头脑:哲学 二、解放的心脏:无产阶级 三、解放的运动:历史活动 第四节 人类解放的发展历程 一、宗教与政治合谋的基督教国家 二、作为中介身份存在的政治国家 三、民主自由共同体的后政治国家 第三章 马克思解放理论的根本转变 第一节 从理论继承到革命建构 一、理论继承的多元性及本质性扬弃 二、马克思与康德和黑格尔的“相遇 三、以“解放”为轴心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社会批判的价值取向 一、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批判 二、“应然”预设转向“实然”价值追求 三、问题挖掘到前提批判的解放 第三节 从欧洲到全球的解放视域 一、解放理论的欧洲关注 二、解放理论的全球拓展 三、理论中断还是理论延续 四、何种意义的拓展及其变化根源 …… 下编 解放理论的时代变奏——探寻马克思思想的历史谱系 附录一 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 附录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 附录三 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劳动正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 现象,即一个伟大哲学家的 某个理论以至整个学说往往 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 期的历史运动之后,才充分 显示出它的本真精神和内在 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促使人们“重读”。可以说 ,“重读”是哲学史乃至整个 思想史上的常见的现象,黑 格尔重读柏拉图、皮尔士( 又译皮尔斯)重读康德、歌 德重读拉菲尔……在一定意 义上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后 人不断“重读”前人的历史。 所以,哲学史被不断地“重 写”。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命运 也是如此。20世纪的历史运 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 ,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内在价值和当代意义凸显 出来了,当代哲学家不由自 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 ,重读马克思。历史和现实 都告诉我们,每当世界发生 重大历史事件、产生重大社 会问题时,人们都不由自主 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重读 马克思。在一定意义上说,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马 克思,比在伦敦大英博物馆 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 引世界的目光。当代著名哲 学家德里达甚至发出这样的 感叹:“不去阅读且反复阅 读和讨论马克思。。。而且 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 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 ,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 ,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 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当 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就是当代中国学者重读 马克思的理论成果。正是以 当代实践、科学以及哲学本 身的发展为基础重读马克思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确是我们这个 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在当 代,无论是用实证主义哲学 、结构主义哲学、新托马斯 主义哲学,还是用存在主义 哲学、解构主义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哲学乃至现代新儒 学,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 ,都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在 我看来,这种对抗犹如当年 的庞贝城与维苏威火山岩浆 的对抗。 我断然拒绝这样一种观 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于“维多利亚时代”,距今 170多年,因而已经过时。 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我 们不能依据某种学说创立的 时间来判断它是不是过时, 是不是真理。实际上,“新” 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 必就是假的;既有最新的、 时髦的谬论,也有古老的、 千年的真理。阿基米德定理 创立的时间尽管很久远了, 但今天的造船业无论多么发 达,也不能违背这一定理。 如违背这一定理,那么,造 出的船无论多么“现代”化, 多么“人性”化,也无法航行 ;如航行,也必沉无疑。真 理只能发展,不可能被推翻 ;而科学之所以是真理,就 是因为它发现和把握了某种 规律。正是由于发现并深刻 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 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发现 并深刻地把握了人与世界的 总体关系,正是由于所关注 并力图解答的问题深度契合 着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所 以,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又超越了19世 纪这个特定的时代,依然是 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 制高点。正如美国著名思想 家海尔布隆纳所说,“我们 求助于马克思,不是因为他 毫无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 们无法回避他。每个想从事 马克思所开创的研究的人都 会发现,马克思永远在他前 面”。 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观 点,即在当代中国,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越来越趋于“ 冷寂”以至衰落。这种观点 看到了某种合理的事实,但 又把这种合理的事实融于不 合理的理解之中。我不否认 哲学研究目前在社会生活中 较为冷清,一些人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持一种冷漠、疏远 的态度。但是,我又不能不 指出,这种所谓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的“冷寂”,实际 上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身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一 种回归。具体地说,国内哲 学界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 批判反思,通过对中国传统 哲学的批判反思,通过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批判反思 ,以及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定 位,完成了这种回归。在我 看来,正是这三个“批判反 思”以及“重新定位”,促使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走向成熟。换言之,目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冷 寂”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在中国的衰落,相 反,它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的成熟。 实际上,市场经济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并非如 同冰炭,不能相溶。没有市 场经济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 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产 生的。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历史性的肯定,还是 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局限性 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都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深 化和拓展,我们真正理解了 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的 现代形式而且是人的生存的 现代方式;真正理解了市场 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 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 从而深刻地理解了在市场经 济中人与人的关系何以转化 为物与物的关系;真正理解 了市场经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