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者马克思(精)/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
分类
作者 黄斐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记者是马克思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为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
本书主要创新之一是将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新闻工作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马克思理论研究和新闻书写的重点结合起来,以“关键词”的方式对之展开归纳和辨析,由此有助于读者思考和理解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与所处语境的复杂联动。
本书可供人文社科领域专业人士及所有对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19世纪全球史和欧洲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记者马克思小传
1.2 为何研究:马克思在中国
1.3 研究什么:有关“记者马克思”的文献回顾
1.3.1 历史:马克思的新闻生涯
1.3.2 文本:马克思的新闻作品
1.3.3 理论: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及其他
1.3.4 理论框架
1.4 如何研究:记者马克思的角色、文本和思想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创新
第2章 记者马克思与19世纪
2.1 革命、资本、帝国:19世纪的关键词
2.2 报纸、记者、政论:19世纪的新闻传播
2.3 记者马克思及其新闻书写的时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进主义撰稿人:《莱茵报》时期
3.1 历史语境:青年黑格尔派与《莱茵报》
3.1.1 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朋友圈”
3.1.2 德国菜茵地区与记者作为“普遍”职业
3.1.3 《莱茵报》的创立与发行
3.2 关键框架:国家与市民社会
3.2.1 核心关切:贫困问题——黑格尔的“苦恼”与马克思的“难事”
3.2.2 文本分析:《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3.3 哲学转向:为《莱茵报》工作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历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主义舆论家:《新莱茵报》时期
4.1 历史语境:欧洲的1848时刻
4.1.1 政治经济:等级社会到阶级社会
4.1.2 思想潮流: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
4.1.3 新闻传播:德国的政治新闻元年
4.2 横向比较:工人运动与报刊活动
4.3 新闻实践:《新莱茵报》与主编马克思
4.3.1 《新莱茵报》的编辑与发行
4.3.2 作为报刊主编和革命者的马克思
4.4 关键框架:劳动与资本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际主义观察家:《纽约论坛报》时期
5.1 历史语境:美国的激进文化与《纽约论坛报》
5.1.1 思想潮流:空想社会主义与“1848年人”在美国
5.1.2 《纽约论坛报》与《新美国百科全书》
5.2 新闻实践:新闻书写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
5.2.1 与美国中心主义辩论:批判凯里政治经济学
5.2.2 新闻工作为研究提供事实细节
5.3 关键框架:帝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熔岩从东方流向西方”:马克思有关中国的新闻作品分析
6.1 引论:马克思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吗?
6.2 马克思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新闻作品
6.3 马克思书写中国的舆论和理论背景
6.3.1 19世纪的“媒介化中国”
6.3.2 马克思书写中国的思想背景
6.3.3 马克思在理论文章、书信中有关亚洲的论述
6.4 话语系统:马克思如何报道中国
6.4.1 置换的“文明”与“野蛮”:中英两国形象
6.4.2 自东向西的革命辩证法
6.4.3 中国作为一种另类模式
6.5 媒介批评:马克思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角色:作为记者的马克思
7.1.1 超越专业主义
7.1.2 马克思的形象
7.2 文本:马克思新闻作品的四重价值
7.2.1 历史价值——思辨性
7.2.2 研究价值——理论性
7.2.3 美学价值——文学性
7.2.4 公共价值——批判性
7.3 思想:解释与改变世界
7.3.1 历史语境与关键框架
7.3.2 马克思论新闻媒介
7.3.3 国际主义时刻:马克思与林肯的通信
7.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