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尚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行程九百余里。两人未带一文钱,或拜访当地的同学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 他们如何与名流、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地方官吏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了解社会现状的?真实的中国现状对他们有何触动?他们如何赓续文化和精神血脉,进而注入中华民族这一精神共同体并绵延至今?调查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这次游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背后必然是一条璀璨的历史洪流。 2023年,作家纪红建走进历史现场,与百余年前青年学子的步行漫游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将相距百余年、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构建起某种内在联系,更深入他们的心灵,探寻他们游学对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启示意义。 导语 本书以“小”见“大”,以1917年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为切口,循着这条线索,探寻他们如何与名流、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地方官吏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了解社会现状的?真实的中国现状对他们有何触动?他们如何赓续文化和精神血脉,进而注入中华民族这一精神共同体并绵延至今?调查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这次游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背后,必然是一条璀璨的历史洪流。 《游学·1917》不只是走进历史现场,更指明了历史对当代人,特别是中国青年的启示意义。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调查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这些宝贵的精神传承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本书写法独特,颇具可读性。作家纪红建以自己的行走和采访、大量文献为依据,以受访者的见解、“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文献史料等三条线索交织,既在行走中寻得历史丰富的踪迹,又使自己通过在地即景的联想走进历史,感知书写对象曾经的历史气场,使作品的寻访叙事显得迷人而饱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