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从整体高度分析一百多年来美国在不同国际条件、不同实力对比背景、不同国内政治氛围、不同决策机制下的军事战略演变。作者力求把握国际关系、战争战略、军事变革三大领域的内在联系,探索美国外交国际危机应对、对外战争行为的规律。本书指出,美国在危机、战争时期的决策,有时表现得理性、坚定,有时却相当轻率、鲁莽;美国历届领导人高谈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却又热衷于军事变革,甚至主动挑起军备竞赛;美国各届政府的安全战略强调其特殊性和创新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历史连贯性;美国国防领域的精英人物极富个性,但仍能在制度框架中发挥作用;美国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涉及复杂的决策因素,却能够迅速转化为各类法规与政策。上述这些矛盾现象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却是探讨美国军事霸权能够长久维持的原因所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本书独树一帜,有许多新鲜思想和独特见解。 作者简介 窦国庆,江西南昌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联合作战指挥学硕士、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先后在《军事学术》《国防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我军指挥思维特色及其启示》《近代西方霸权战略思维比较》《我国主要战略方向选择的战略思维及其启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本质与影响》《西方地缘政治实践的历史与现实》等论文12篇;参与撰写专著3部;个人专著1部:《大国突围:历史上大国突破困境的战略及其现实借鉴》。现就职于某部,主要从事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并参与决策咨询。 目录 第一章 走向世界与霸权奠基(1914~1945年) 第一节 初登世界舞台(1914~1920年) 一 加入协约国 二 夺取全球海权的准备 三 在远东谋求影响力 四 威尔逊主义的成与败 第二节 影响世界(1921~1941年) 一 发起世界裁军 二 制订对日作战计划 三 对德国由有限支持到绥靖再到敌对 四 与英国在曲折中走向同盟 第三节 重塑全球格局(1942~1945年) 一 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 二 称霸太平洋:打败日本 三 构建雅尔塔体系与推动建立联合国 四 杜鲁门的个人作用 第二章 冲突、进取与陷入被动(1946~1968年) 第一节 应对危机(1946~1953年) 一 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 二 第一次柏林危机 三 建立北约 四 遏制战略 五 重塑军事体制 六 改造日本 七 在亚洲遭遇麻烦 第二节 进取与隐患(1953~1961年) 一 曲折不断的缓和 二 大规模报复战略 三 改组国防部 四 苏伊士运河危机 五 开启竞逐太空的军事化步伐 六 陷入越南的前兆 第三节 走向被动(1961~1968年) 一 来不及成功的灵活反应战略 二 古巴导弹危机 三 进入印度洋 四 应对法国退出北约 五 在越南走向失败 第三章 自我纠错与全面变革(1969~1988年) 第一节 国势低谷(1969~1981年) 一 改良遏制战略 二 走出越南战争的“泥沼” 三 全球新的不平衡均势 四 第二次抵消战略 第二节 活力重燃(1981~1988年) 一 里根对苏联的强硬政策 二 《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从体制变革到文化变革 三 “星球大战”计划 四 马岛战争 五 务实灵活地调整美日同盟 六 新的海权战略 第四章 依靠变革打造新的实力优势(1989~2000年) 第一节 海湾战争的胜利 第二节 全面变革(1993~2001年) 一 参与和扩展战略 二 改造北约 三 构建开放与联合的军事力量体系 第五章 时代转折中的探索与调整(2001年至今) 第一节 反恐与军队转型(2001~2008年) 一 先发制人战略 二 进入欧亚大陆腹地的两场战争 三 拉姆斯菲尔德主导的美军转型 第二节 全球战略重心调整(2009~2016年) 一 全球战略重心转移 二 新的太空战略 三 第三次抵消战略 四 谋求网络空间霸权 第三节 重启大国竞争(2017年至今) 一 重启大国竞争 二 印太战略 三 单极化太空战略 四 战略力量竞赛 五 争夺北极 第六章 美国全球战略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全球战略的内外环境 一 多元化的国内环境要求美国在价值观与现实利益之间追求平衡 二 国际体系日益开放对美国产生复杂的多重挑战 第二节 地缘政治的机遇与挑战 一 在竞争与合作中巩固全球海权 二 为维护在欧亚大陆主导地位需要合作性制衡 第三节 军事优势的动机与原理 一 维持军事优势是美国维护全球霸权的最廉价方式 二 美军主动变革源自国家创新能力 第四节 美军未来能力的优势与劣势 一 强大却制造安全困境的战略威慑能力 二 高度依赖情报与远程精确打击的联合作战能力 三 以人为核心的智能化作战能力 第五节 战争策略的利与弊 一 战争需要兼顾国家威望、经济成本、社会情绪 二 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是以全球军力体系压制地区性军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