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语词汇通史(西汉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丁雪妮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汉语词汇通史·西汉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目录 凡例 绪论 第一章 承古词、承古义 第一节 承古词、承古义的历史层次 第二节 承古词的类型(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第二章 西汉标志性新词语场 第一节 反映西汉政治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第二节 反映西汉经济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第三节 反映西汉社会生活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第四节 反映西汉文化思想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第五节 西汉标志性新词语场的特点 第三章 西汉单音节新词 第一节 反映西汉新生事物与概念的新词 第二节 反映西汉以前旧有事物与概念的新词 第三节 西汉单音节新词的特点 第四章 西汉双音节新词 第一节 联合式双音词 第二节 偏正式双音词 第三节 支配式双音词 第四节 主谓式双音词 第五节 补充式双音词 第六节 附加式双音词 第七节 重叠式双音词 第八节 双音节单纯词 第九节 其他类型的双音词 第五章 西汉多音节新词 第一节 三音节新词 第二节 四音节新词 第六章 西汉简帛新词、新义 第一节 西汉单音节词简帛新义 第二节 西汉多音节简帛新词 第七章 西汉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 第一节 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研究现状 第二节 以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语义隐含成分 第三节 以名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语义隐含成分 第八章 西汉新词构词语素语法性质的变异 第一节 构词语素语法性质变异类型 第二节 西汉新词构词语素语法性质变异原因 第九章 消亡词、消亡义 第一节 消亡词 第二节 消亡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在汉语研究的几个主要部门——语音、词汇、语法 中,词汇研究的困难最多;在汉语的主要研究方法—— 共时研究、历时研究中,历时研究的困难最多。我们在 汉语词汇史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就很多很多,而且,有些 困难远非我们一时能够克服的。我们的《汉语词汇通史 》只是一种尝试,先后有三十几位硕士、博士、博士后 参加,历时二十五年。如今,我们的《汉语词汇通史》 终于要陆续出版了,有很多问题需要向大家交代。我们 想要说明的有:我们对“汉语词汇通史”的思考,汉语 词汇通史的语料,关于已有汉语史的分期,我们对汉语 词汇史的分期,汉语词汇史的根基——汉语口语和书面 语——发展概览,汉语“词”“词汇”“词汇史”研究 中的难题,汉语词汇史研究必须接受“小学”研究的成 果,汉语词汇的共时研究与共时研究方法,汉语词汇历 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方法,关于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 合,等等。可惜,时不我与,这里只能谈谈最必要的几 个要点了。 一、《汉语词汇通史》是我长期思考、研究的一个 课题 随着学习、工作的变迁,我先是把学习、研究的重 点放在语法、词汇上,后来又放在训诂学(更确切地说 应当是“小学”)上。因此,我的教学,研究,指导硕 士、博士、博士后,内容便或者是词汇学、词汇史,或 者是训诂、文字、音韵之学,切换来切换去,或者是几 者融合。《汉语词汇通史》便是我和我的同道走融合研 究道路的初步结果。 长期以来,词汇史研究的许多疑难问题一直在我们 头脑中萦绕着。例如,汉语通史研究中,语音史、语法 史、词汇史研究所需要的语料是不同的,词汇通史研究 需要的语料最多最复杂,几乎是全部文献。流行的研究 路径是自专书词汇始,由上古一部一部的专书词汇研究 下来,词汇通史就出现了。这样的研究路径符合汉语词 汇发展的规律吗?是历史词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吗?有 可操作性吗?又例如,汉语史里的语音史,可以由声母 、韵母、声调构成共时系统,从上古一直推到当代,或 者从当代一直推到上古,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严密规律的 历时语音系统。语法史可以由若干词类、若干句式、若 干虚词构成共时系统,从上古一直推到当代,或从当代 一直推到上古,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严密规律的历时语 法系统。语音史、语法史都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性。 那么,汉语词汇史有没有像语音史、语法史那样的规律 性、系统性?能不能像语音史、语法史那样,首先研究 出一个由若干成分构成的共时系统,再由这个若干成分 构成的共时系统串联成一个具有严密规律性的历时系统 ?再例如,在汉语发展史上,语音最稳定,语法次之, 词汇则是处于每时每刻的变化中。那么,语音通史、语 法通史、词汇通史的分期一定是不同的。词汇通史的时 段,比语音通史、语法通史要短得多。那么,词汇通史 的分期标准是什么?要分多少个时期?另外,在汉语词 汇通史中,各时期的格局怎样?重点在哪里?各时期之 间如何贯通?各时期怎样描写?怎样解释?…… 带着问题意识,我们开始探索,花了很多年的时间 ,我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先后做了断代的商代甲骨文词 汇词义、西周金文词汇词义研究等,做了断代专题的中 古名词、中古动词、中古形容词研究等,做了专书《周 易》经传词汇词义研究、《尚书》词汇词义研究、《国 语》词汇词义研究、《晏子春秋》词汇词义研究、《礼 记》词汇词义研究、中古小说词汇词义研究,以及《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明清小说 词汇词义研究,还做了部分佛典专书词汇词义研究。 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对于研究本体都有一定的价值 ,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对我们想要寻找像语音史 、语法史那样的规律性、系统性有所启发,但仍然有很 大的距离,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相距很远。更重要的是 ,这些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零散的、离散的,只是分散于 专书、专题、专类中的少部分词汇,无法窥见汉语词汇 的全貌。尤其是,想通过这样的途径来研究汉语词汇通 史,希望是渺茫的。 本着总结的目的,我们也环顾了当时语言学界的专 书词汇研究,认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三个层次:第一 个层次是对有典型意义的专书进行研究,以总结一部专 书词汇的基本面貌;第二个层次是对某一时段的若干部 有典型意义的专书进行研究,以总结某一时段词汇的基 本面貌;第三个层次是把各个时段联系起来,形成汉语 词汇发展演变史。周祖谟先生曾经具体描绘过这个研究 步骤:“要研究词汇的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开始 ,而又要以研究专书做为出发点。犹如清人研究古韵那 样,先以《诗经》一书为起点,得其部类,然后旁及《 楚辞》以相佐证,以确定韵部的分合,而后之人又从而 逐渐加详加密,以瑧完善。” 周先生的描绘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诗经》 韵部的研究谈何容易,从南宋吴棫到清人段玉裁几乎用 了七百年!再说,词汇与韵部不同,词汇要比韵部复杂 得多,词汇研究要比韵部研究困难得多。《诗经》的韵 部,可以 导语 《汉语词汇通史》首次利用《汉语大词典》并纠正补充其不足,对汉语史全部 37 万多个词进行研究,研究到的词汇量之多、之全,前所未有,使《汉语词汇通史》提前出现数十年,同时抓住词汇随社会而变的社会性本质和朝代因社会巨变而更替的特点,把词汇史大致按时代分为 15 个时期,突破了四分法时代过长的局限,更符合词汇发展实际情况。该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一部词汇通史,同时也是我国词汇史研究的第一部,历史阶段划分方法和各卷的内容、框架是更是全国首创。 精彩页 “在三千多年的汉语发展过程中,到底逐渐积累了的是一些什么新质要素,逐渐衰亡了的是一些什么旧质要素?能答复这个问题,就是研究了汉语的历史。”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发展变化的速度是不一致的,在这三者当中,语音和语法变化较慢,词汇变化最快。词汇是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旧词不断消亡,同时新词也不断产生,旧义不断消亡,新义又不断产生。研究汉语词汇史就是要探索汉语词汇变化发展的规律。“我国现有文献中,就研究汉语词汇史来说,《汉语大词典》是最方便最有效的一部书。”利用《汉语大词典》,“进行专书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新词新义和旧词旧义消亡的研究,进行断代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新词新义和旧词旧义消亡的研究,就一定能获得全面的新的汉语词汇史的面貌”。 秦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带来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然而秦朝前后仅十五年,在历史上还没来得及充分发挥作用就被西汉取代。西汉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了秦制,积极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文化学术活跃,对外交往扩大,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统治。 西汉自建立至灭亡,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两百多年间,西汉继承了前代旧词,产生了大量的新质要素,同时也衰亡了一些旧质要素。因此本书研究产生于西汉之前,消亡于西汉之后的西汉承古词、承古义;在“西汉新词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西汉新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共时描写,并通过与先秦时期、西汉之后汉语词汇的对比,从历时发展的角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进而探索西汉词汇面貌的成因;同时本书在“西汉消亡词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西汉消亡词、消亡义进行描写与探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在目前,我们对汉语发展历史的了解是不清晰、不全面的。不清晰,指的是在不少问题上,只了解一个模糊的轮廓,而缺乏建立在对大量语言材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确切结论。不全面,指的是在汉语史研究领域里还有许多空白。”“对汉语史的研究应脚踏实地从根本做起……将这些专书的语言现象弄清楚了,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面貌就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再把各个历史时期联系起来,就能比较全面的(而不是片断的)、比较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勾画出汉语历史发展的轮廓。”研究汉语词汇史就要把自殷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等一直到现代每个历史时期的词汇面貌清楚地描绘出来,做好断代词汇史研究。“静态的研究对汉语史来说是必经的阶段,但是单靠静态的研究并不能达到建立汉语史的目的。”因此,除了进行静态描写,还要将静态描写的语言现象向上探源,向下溯流,进行历时比较,揭示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规律。断代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研究意义重大。 西汉上承先秦,下启中古,是汉语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时期。西汉词汇是整个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词汇既能反映出整个词汇史的特点,又能 反映出西汉那个历史阶段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特点。 刘邦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6年为汉王,直到公元前202年称皇帝,西汉政权正式诞生。后经历吕太后执政,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执政期间,西汉领土在东西南北全面扩张。武帝之后,又先后经历了七位皇帝,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政权结束。公元25年,东汉政权建立。 本书研究对象为“西汉词汇史”,虽然历史学上西汉的起点定为公元前202年,终点定为公元8年,但从词汇史角度出发,王莽新政,即公元8年到公元23年这个时间段的词汇也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中,即本书研究的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3年共计226年间的汉语词汇。研究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这一历史时期之前产生、这一历史时期之后还在使用的词汇的研究,对产生于这一历史时期新词的研究,对消亡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旧词的研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