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阐述了交通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理论基础与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全书包括:绪论、交通设计理论基础、交通设计依据与流程、交通设计调查与问题分析、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等。本次修订主要对枢纽交通设计、交通语言系统设计、交通设计评估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等做了更新和完善。 本书是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作为城市规划、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并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市政设计、道路规划与设计、公共交通、交通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白玉教授,女,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77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市;1995年9月考人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1999年7月本科毕业并免试攻读同济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硕士学位,2001年3月硕博连读攻读同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任教。现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机械领域交通运输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交通工程学部交通系统设计学科道路交通设计技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系统设计理论。在交通设计和交通控制领域承担及参与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负责逾100项咨询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建立了中国交通设计领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2003年参编国内第一部交通设计领域专著《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畅通工程”系列丛书)。负责北京、上海等30余个城市的道路交通设计和控制项目。参与编写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及上海市、浙江省等多本交通领域标准规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提出背景 第三节 交通设计基本概念与定义 第四节 交通设计基本内容与作用 第五节 交通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 交通设计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理论基础体系与作用 第三节 系统工程学原理 第四节 工业设计原理 第五节 城市设计原理 第六节 交通工程学原理 第七节 交通土木工程学 第八节 资源与环境学 第三章 交通设计依据与流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基础条件与流程 第三节 交通设计依据 第四节 交通设计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交通设计调查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运输系统基本特征 第三节 交通设计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 第四节 城市建设与发展及其交通问题特征 第五节 交通阻塞问题与特征 第六节 交通安全问题与特征 第七节 交通环境问题与特征 第八节 交通问题成因剖析 第五章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道路功能定位与网络衔接设计 第三节 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 第四节 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 第五节 步行交通优化设计 第六节 立体交叉交通设计 第七节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衔接设计 第八节 交叉口群交通协调设计 第九节 城市道路沿线交通一体化设计 第十节 交通稳静化设计 第十一节 人文景观设计 第六章 公共汽(电)车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共汽(电)车交通优先设计体系 第三节 基础资料调查及收集 第四节 公共汽(电)车交通优先设计 第五节 公交停靠站交通设计 第六节 快速公交系统交通设计 第七节 有轨电车系统交通设计 第八节 公交信号优先控制 第九节 新型公交系统 第七章 枢纽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枢纽交通设计基本概念 第三节 枢纽交通设计体系 第四节 枢纽交通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第五节 枢纽交通设计的发展 第八章 停车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停车交通设计基础和原则 第三节 路外机动车停车场交通设计 第四节 配建机动车停车场交通设计 第五节 机械式停车库交通设计 第六节 自行车停车场交通设计 第七节 停车管理系统 第九章 交通安全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安全设计体系 第三节 交通空间安全设计 第四节 交通控制安全设计 第五节 交通安全设施布局设计 第十章 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语言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交通语言系统结构和基本元素 第四节 交通语言分类及设计原则 第五节 机动车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六节 慢行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七节 公共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八节 面向自动驾驶的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十一章 交通设计评价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评价基本思想 第三节 交通效率评价 第四节 交通安全性评价 第五节 交通平顺性评价 第六节 环境污染改善效益评价 第七节 综合效益评价 第八节 评价指标获取手段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