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周氏三兄弟作为浙籍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近代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过重要影响。学界对大哥鲁迅、二哥周作人有充分研究,对三弟周建人却知之甚少,甚至有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之处。 本书借助日记、书信、回忆录、报刊、档案等资料,挖掘和整理了周建人的生平与志业。梳理他在绍兴三十年的台门生活,聚焦其1921—1944年商务印书馆的编辑生涯,如担任《妇女杂志》帮同编辑、《自然界》主编期间,与北大教授陈百年、张竞生打过激烈笔战,大哥二哥下场助战;携手邹韬奋在《生活》摆下“爱情与贞操”擂台;跟随杜亚泉呼吁“科学中国化”,撰写大量“科学小品文”,编辑出版一系列不同学段的自然课教材;这些历练,让仅有小学堂学历的绍兴乔峰迅速成长为上海名噪一时的“妇女问题专家”“植物学家”和“科普作家”。书中还探讨了周建人“书生从政”的荣耀与无奈。 周建人在妇女解放、科学中国化、新式教科书编辑等方面作了著有成效的探索,成为不同于两位兄长的历史存在。 作者简介 周慧梅(1974-),河南延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已出版《近代民众教育馆研究》、《新国民的想象: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研究》、《民国社会教育研究》、《中国社会教育社研究》等专著,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社会教育 目录 第一章 汝南周家:绍兴新台门兴房的“三阿官” 一、台门内外的童年岁月 二、翰林祖父介孚公的影响 三、求学搁浅后的家乡谋职与自修 四、两位兄长归国带来的改变 第二章 北上南下:《妇女杂志》的“帮同编辑” 一、初到北京的乔风 二、入职商务印书馆/05l 三、用“新知”建构中国女性话语 四、“新性道德号”闯了大祸 第三章 因祸得福:出任《自然界》主编及编教科书 一、杜亚泉“中西文化调和论”与《自然界》创刊 二、《自然界》主编与科学中国化运动 三、复职“周折”及自然博物教科书“大编辑” 第四章 伯埙仲篪:卷入“妇女问题”的笔战 一、与北大教授陈百年:三兄弟齐上阵 二、与张竞生:《性史》书评与二哥助战 三、读者擂台赛: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 第五章 另辟蹊径:科学小品及“克士”的科学世界 一、《太白》创刊与科学小品 二、克士与“浙东帮”科普作家群 三、花鸟虫鱼及其他 第六章 书生从政:三弟的荣耀与无奈 一、花甲之年受重用 二、身不由己的言说 三、三弟坚守的缄默 结语 拂去尘埃:寻找周建人 一、众里寻他:层出不穷的笔名及巨量的著译作品 二、灯火阑珊处:甄选辨认中的重重迷雾 三、社会文化史意义上的周建人 附录 周建人著述年谱 后记 导语 本书植根于近代中国不同政府主体政治文化历史语境和近代社会变化脉络,从社会文化史研究视角切入,借助各类历史资料,集中梳理学界关注较少的周氏三兄弟中三弟周建人的生平和志业。 本书还探讨作为鲁迅三弟的周建人对周氏家族的独特观察视角和亲身见闻,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后记 这本书的念起,颇有 几分故事色彩。数年赴绍 兴鲁迅纪念馆收集资料时 ,接待我们的馆员老师再 三热切询问:“做完文集 后是否会写周建人传记? ”我很肯定给出否定回答 。原因很简单,周氏三兄 弟名气太大,向有好多人 言说,我不喜欢凑热闹, 再者写传记不可避免地要 评骘人物,对于不熟悉的 研究领域,我亦没有这个 胆量。彼时,尽快整理好 文集出版是全部意义,我 从未想过要走进周建人的 其人其事。 2018年初步整理出来 数百万字的初稿后,顾明 远先生问我是否能就这些 资料做一点学术探索,一 向不善于说“不”的我答应 试试,挑选印象最为深刻 的周建人“帮同编辑”《妇 女杂志》、主编《自然界 》、参与陈望道主编的《 太白》“科学小品文”以及 联袂邹韬奋在《生活》上 开设“读者擂台赛”引发笔 战等史料,连缀成文,先 后发表,除去责编“之前 未听说过,还挺有意思” 的积极反馈外,似乎没有 人说好,也没有人说不好 ,无边寂寞中,起了几分 用文字言说的兴致。 2022年3月花了数星期 为《周建人文存》写了两 万多字“编后语”,第一时 间分享给浙江大学田正平 老师审读,田老师对周建 人评价视角的选择和整个 论证的展开给予肯定,认 为“老先生终于在中国现 代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和 一个正式的头衔”。田老 师的鼓励让我突发奇想, 若是以已发表的相关文章 为主干,补上周建人的绍 兴岁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的片段,是否就能构成了 一本“不一样”的周建人传 记?或许有助于学界去了 解《周建人文存》?这个 “放飞自我”的念想得到顾 明远先生大力支持,在谭 徐锋博士助力下,数小时 便敲定了书名、体例。兴 趣相投、笑语盈声中,这 本从未想到的“传记”一锤 定音。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 学界通常的做法多是既关 注个体,也深入他所处的 时代,强调回到“历史现 场”。本着多年前对唐德 刚的《胡适口述自传》的 追羡,从未写过人物传记 的我,采用熟悉的学术路 径,允执厥中,不臆断不 猎奇不迎合,探幽析微, 将重点放在了周建人的出 生和成长的生活空间。他 在绍兴生活了31年之久, 培养鲁迅、周作人的大家 族文化氛围和浙东的风土 人情,同样浸润涵养了周 建人,作为三弟,上有两 位兄长护持,因幼年体弱 多病更得父母祖辈的疼爱 ,他拥有一个与“花鸟虫 鱼”亲密接触的无忧无虑 童年,积累了大量细致观 察日常生活的素材,并培 养了对动植物的浓厚兴趣 。虽因少时身体赢弱而遭 母亲反对离家求学,失去 了像兄长们那样留洋开拓 视野的机缘而长困乡间, 但他比兄长们浸湮深谙日 渐败落的高门大户之间的 人情世故,更因陪同出狱 后的翰林祖父度过最后岁 月,涵咏深味其多年宦海 沉浮积累的官场智慧。日 渐衰落台门的三少爷,与 博学多才、人情练达、言 辞冷峻的祖父朝夕相伴4 年之久,造就了他锋芒内 敛、善于藏拙的温和性格 ,使得他耳顺之年从政后 ,在纷乱频繁的社会运动 中全身而退,得享96岁高 寿,基本保持了读书人的 本色。 拥有翰林祖父和两位 才华横溢、留洋海外的兄 长,注定了“阿松”与那些 寄食乡间旧家族的台门少 爷不一样的生活。他的生 活改变,在祖父出狱后悄 然发生,并随着两位兄长 相继回国而加速。与大哥 相伴采集标本,对植物学 的兴趣向专业方向拓展; 与性格温和的二哥“卧治 绍兴”相伴7年,不仅与二 哥亲上加亲手足变连襟, 得娶东洋少女为妻完成终 身大事,更因二哥主持绍 兴县教育会契机,频频在 《绍兴教育会月刊》《绍 兴教育杂志》等发表文章 ,在公共舆论平台初露头 角。这些准备,均为周建 人“走出绍兴”打下了一定 积淀。 从绍兴到北京,周建 人告别了“台门少爷”的生 活,以“三弟”身份出现在 大哥二哥的社交圈中,两 位兄长全力为三弟谋求出 路,大哥屡次写信给蔡元 培寻求帮助,二哥更是借 助胡适“试掌”商务印书馆 编译所,为三弟争取到进 入商务印书馆的机会。在 两位兄长的保驾护航下, 办杂志、打笔战、出专著 、编教科书……绍兴乔峰 迅速成长为“妇女问题专 家”“植物学家”周建人。 从北京到上海,是周 建人告别“三弟”身份,以 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记 者”的新定位展示自我, 完成了“走出绍兴”的关键 一步。1921年9月入职, 到1944年11月辞职,从 满头浓墨到斑驳华发,周 建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 23年之久。“帮同编辑”《 妇女杂志》、主编《自然 界》、编辑“复兴教科书” 、《生活周刊》开专栏、 《太白》“科学小品”特约 撰稿人……高产的周建人 留下了数以百万字的文字 。血缘、地缘以及业缘联 结的私谊网络,使得周建 人迅猛进入大众视野,更 展现出他不同于两位兄长 的独特存在。而与浙东乡 党章锡琛、沈雁冰、顾均 正、贾祖璋,同事郑振铎 、叶圣陶等的交往,更为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书 生从政”搭建了人脉资源 。 或许目睹大哥一把火 焚了祖父几十年积累下来 的两大叠日记的场景,不 同于两位兄长的手写笔录 ,三弟身后没 精彩页 第一章 汝南周家:绍兴新台门兴房的“三阿官” 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初九日,绍兴城内周家智房派下兴房的第三个男孩呱呱坠地,大名松寿,乳名阿嵩。 松寿的两位兄长“生有瑞兆”,颇具几分传奇色彩。大哥樟寿出生在农历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是灶司菩萨的生日,又是蓑衣包(大约是指婴儿的胞胎质地薄,像蓑衣的样子)。许多老人讲,和菩萨同生日的孩子,又是蓑衣包,是非常罕见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二哥櫆寿出生(1885年1月1日)当夜,有位堂叔出去夜游,半夜里回来,走进内堂的门时,恍然看见一个白须老人站在那里,但转瞬不见。到下半夜,鲁瑞生下第二个男孩。许多老人议论纷纷,说这男孩是老和尚投胎转世的,相对于初次做人的头世人的不大懂得人情世故,老和尚转世自然深谙人情世故,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对于这个传奇色彩的“转世”说法,周作人也是认可的。1934年1月,周作人五十岁,他写下两首打油诗来表达自己“知天命”之年的心境。与两位兄长相比,这位被长妈妈称为“三阿官”②的阿嵩显得普通,一如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在两位光芒万丈的兄长映衬下,三弟常常是作为兄长们的影子存在的。 在松寿出生前,母亲鲁瑞已当了家。外祖父曾任户部司员,鲁瑞作为家中幺女虽不曾上过学堂,但能识字断字。她嫁过来后周伯宜很快就中了秀才,周家三台门公认她有“帮夫运”,是多子多福的“红人”太太,无论哪家娶媳妇,她都被请去接新妇。多年后二哥作人曾这样回忆母亲:“先母性和易,但有时也很强毅。虽然家里也很窘迫,但到底要比别房略为好些,以是有些为难的本家时常走来乞借,总肯予以通融周济,可是遇见不讲道理的人,却也要坚强的反抗。”松寿从小体弱多病,放心不下的母亲总是将他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从童稚到而立,周建人陪着母亲在家乡绍兴生活了三十一年之久,既有温馨快乐,也有变故丛生,经历了曾祖母去世、祖父下狱、四弟椿寿夭折、父亲去世、祖母去世、祖父去世……目睹了三台门古老周氏家族中的愁云惨雾,诸如妇姑勃豀,妯娌争吵,婆媳不和,夫妻反目;今天这个上吊,明天那个投河,彼吞金子,此吃鸦片……然而,留在他记忆深处的,却不是这些日日所见的被疾病贫困、鸦片等折磨的同宗同族,而是“台门货”晚上外出时所点的大灯笼,荧荧的烛光把淡黄色灯壳上“汝南周”三个黑色的大字照得异常醒目。这个日渐破败家族的辉煌历史留下的印迹,像极那劈开黑暗夜色的灯笼之光,虽影影绰绰,但足以照亮脚下的路。 一、台门内外的童年岁月 绍兴周家是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大家族,周福清(号介孚)同治十年中翰林是兴房的高光时刻。据周福清会试履历所称,绍兴周家始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从祀文庙,周家灯笼上的“汝南”二字即是周敦颐的爵位。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绍兴周家,祖先买下大量田地和祭田,砌了高大宽敞的祖屋,供子孙世代聚居,衣食无忧。介孚公曾在《恒训》中叙述家史说:“予族明万历时,家已小康,累世耕读。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合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称大族焉。逮嘉道时,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产。”到了八世祖寅宾,生有三儿,分为致、中、和三房,分居新台门、过桥台门和老台门,这三台门家族统称为覆盆桥周家。致房九世祖佩玄又生三子,分为智、仁、勇三房,智房生三子,再分为兴、立、诚三房。松寿出生时,周家在此累积十四世,三台门中健在的,有15个曾祖辈,28个祖辈,30多个叔伯辈和数不清的兄弟辈,人丁兴旺,家族庞大。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