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多公里,这是“历史文化行者”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5000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 已出版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等。译有甲骨文丛书《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目录 序言 印度:一个不容忽视的邻居 引子 漂浮的印度 第一部 消失的文明和雅利安情结——原始宗教的印度 第一章 英国逃兵和美国疯子遭遇古文明 第二章 穿越历史的岩画 第三章 几千年前的白人入侵 第四章 史诗时代 第二部 在佛陀和大雄的光辉下——佛教和耆那教的印度 第五章 生自尼泊尔 第六章 佛陀的苦行、顿悟和反叛 第七章 与佛陀同时代的大雄 第八章 希腊人来了 第九章 孔雀帝国的统一和阿育王的救赎 第十章 帝国之后 第三部 从中国刮来的旋风——游牧的印度 第十一章 蝴蝶效应从中国发端 第十二章 中亚和印度——贵霜帝国的印迹 第四部 古典主义和中世纪——印度教的印度 第十三章 玄奘的印度世界 第十四章 北印度的中世纪 第十五章 西南印度的变迁 第十六章 最纯正的南印度 第五部 蒙古?突厥?印度!——伊斯兰教的印度 第十七章 德里的旧城堡 第十八章 空城汉皮和南印之殇 第十九章 我来自成吉思汗,也来自帖木儿 第二十章 阿克巴的种族融合 第二十一章 普天下最幸福的女人 第二十二章 吝啬皇帝的帝国黄昏 第六部 公司、总督、女皇和甘地——从殖民地到独立的印度 第二十三章 西方人来了 第二十四章 两个东印度公司的战争 第二十五章 南印度沦陷 第二十六章 在自己国土上叛乱的皇帝和女王 第二十七章 甘地与印度独立 序言 回头来看,“亚洲三部曲 ”写于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 时代。 与现在人们忧心忡忡地 担心工作和生计不同,那时 候的许多青年人似乎并不太 担心自己未来的就业、生活 和家庭。他们甚至在还没有 毕业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 趁着假期匆匆赶往远方,去 体验另一种未知的生活。 的确,那时候的中国人 还并不富裕,青年人没有像 现在这样动不动就开车或者 住豪华的宾馆,而是更愿意 选择搭车、徒步、骑自行车 、坐绿皮火车、住青年旅舍 这样的方式,用最少的钱去 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 、体验更多的生活、交更多 的朋友。他们甚至也没有多 少背包客的经验,由于中国 的改革开放刚刚开花结果, 人们刚刚体会到行走的乐趣 ,特别是上世纪加入世贸组 织之后,许多国人才走出了 国门,成为第一代的海外游 学者。在海外旅行时,他们 不免显得天真和经验不足, 却足够真诚,并乐于承认自 己的不足,乐于向海外学习 生活经验,从不固步自封。 只有在听过、看过、体 验过之后,他们才会回归到 城市生活中,找一份工作。 由于互联网正处于生机勃勃 的发展时期,带动了许多行 业的变革,找工作非常容易 ,任何人只要有一个健康的 身体,都会寻找到属于自己 的发光机会。 我碰到太多的人,他们 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小传奇 。一位女孩为了画画放弃了 读高中,在尼泊尔、印度、 中国西藏等地漂泊了多年。 由于画家很难在年轻时混够 口粮,当我担心她未来的生 计时,她却摇身一变,成了 新东方的口语老师,而且是 在新东方最大的教室上课。 在市场经济当中,总是有一 些离经叛道的公司在为有能 力的人提供着舞台。而中国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勃勃生机 ,让各种各样新奇的企业如 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也 让许多的投资人愿意去相信 那貌似不着边际的奇思妙想 ,还真的把它们孵化成了成 功的企业。 那时的人们都相信明天 肯定比今天更好,也对拼搏 的人更加友善。那时真的是 处于一个社会的最青春时代 ,还带着社会初期匮乏的影 子,却不缺乏激情和才气。 我本人也是那个时代的 受益者。我多次走投无路, 却总是峰回路转,每一次都 得到了帮助。最大的帮助, 莫过于让我从一个没有写作 经验的程序员,摇身一变成 了一位靠写字为生的记者, 还进了全国最好的财经类报 社。我之所以进得去,是因 为当时人们愿意忽略掉一切 的学历和资历,仅仅凭一个 人表现出来的热情,就给他 证明自己的机会。自然,这 样的机构百无禁忌,也是最 具活力,一切以业绩为导向 ,充满了最纯粹的丛林精神 。如今,随着媒体业步入了 黄昏期,再回头看当年的历 练,才体会到我是多么幸运 。 不过,算起来,“亚洲三 部曲”也仅写于十年前而已 !短短十年,社会的面貌已 经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如今 ,趁“亚洲三部曲”重版,我 想回顾一下当年写作的经历 。另外,世界又已经发展了 十年,整个世界的环境也与 我当初写作时有了一定的变 化,在这里,我也会将这十 年来我游历地区的发展做一 个补充。 漂浮次大陆由来 在写作三部曲的第一部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之 前,我刚刚从报社辞职不久 ,试图通过写书来养活自己 ,因此需要一个能够吸引我 自己,也吸引读者的题材。 由于早年的经历,我一直厌 恶无聊的稳定,对不确定性 充满了好奇。我最怕的是每 天混吃等死的重复式的工作 ,喜欢的是每天都做新的事 情、遇到新的挑战。 在去印度之前,我已经 在西藏地区游历了多次,并 且总乐于选择一些特殊的方 式去旅行。我曾经在珠峰、 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墨脱地区 徒步,也曾骑自行车前往阿 里,并成为有互联网记录的 第一位骑车进入神秘古格王 朝的中国人。 我的这些经历也体现了 当时游学人群的不羁。比如 ,现在的人们如果选择骑行 ,一开始要不断地在城市里 练习,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在 家周边完成短期骑行,几年 后有了勇气,才会胆战心惊 地设想前往西藏,但要想找 到足够长的时间,往往要等 几十年后退休了。而我骑行 阿里是在拉萨的临时决定, 当时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 朋友们建议我去租一辆车, 然后把它骑到两千多公里外 的阿里卖掉。因为租车的押 金只要两百元,但租车每天 需要二十块钱,骑车去阿里 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算 下来租车骑过去卖掉是最省 钱的。筹划的当天我就实施 了这个计划,一个月后,自 行车已经躺在阿里的修车摊 上了。 第一年骑车上了瘾。第 二年,我找朋友组装了一辆 自行车,从广东出发,一路 经过广西、贵州、云南、四 川,进入了西藏,最后到达 新疆。进入西藏境内后,我 没有选择普通的道路,而是 选择两条没有数据记录的路 (川藏中线和阿里大中线) ,经历了重重冒险,进入了 无人区。 这几次旅行让我克服了 人类恐惧的本能,因为我曾 经面对过藏北最荒凉的世界 ,在无边的星空下畅想着人 生的意义,而在方圆上百公 里内只有我一个人和无数的 动物。我也曾经在深夜的雅 鲁藏布大峡谷独自行走,在 小 导语 一场环游印度的狂野之旅——55天,坐上百次长途汽车,爬十几次火车70个印度城市,百多处文化景点,20000多公里的旅程,尽显青春的活力与飞扬。 一次印度5000年的历史之旅——从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甘婆王朝,到贵霜王朝、莫卧儿王朝,直至近现代历史上的印度,文明古国的灿烂与辉煌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下一一呈现。 一段五彩缤纷的信仰与俗世生活之旅——从原始宗教、佛教、者那教,再到印度教、伊斯兰教,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生发根源,感受印度文化和世俗生活的柔性包容和生机勃勃。 书评(媒体评论) 要了解中国,就需要了 解中国周边的文化和历史。 郭建龙用自己的双脚,努力 丈量中国周边的国度,舟车 劳顿,星夜兼程,历经风险 ,深入细微,用敏锐的眼光 和智慧,为我们呈献了“亚 洲三部曲”,让我们对印度 、东南亚、蒙古,有了如亲 身经历般的感受和了解,也 让我们深刻明白,不同文化 的互相理解和交融,是人类 美美与共的基础。 ——俞敏洪 郭建龙是我非常喜欢的 作者之一,总觉得他是个奇 人和孤例。他为人的纯净善 良、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独身探索险地的勇气,以及 巨大的阅读显、把握历史的 大气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 的成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他写的书我都喜欢读。 ——林达 郭建龙的书,出一本, 我就读一本。 ——罗振宇 读万卷书者很多,行万 里路者很少,郭建龙以少有 的勇敢孤身走遍亚非欧的大 部分地区,实在令人佩服。 职业记者的专业训练,使他 笔下的历史更生动真实,他 的每部作品都保持了相当高 的水准。郭建龙无疑算得上 是中国当下一位值得期待的 “新史学家”。 ——杜君立 精彩页 漂浮的印度 如果在国内见惯了海关,那么从尼泊尔的白拉瓦过境到印度的桑瑙里时一定不习惯。这里没有威武的武警、严肃的大厅和冷冰冰的扫描机,更没有排队焦急等候检查的人流,只是在连接两国的公路上竖了两个门楼,如同北京前门的牌坊一样,行人可以直接从下面穿过,悠闲地越过边境。从尼泊尔到达印度,就像是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一样自然。 实际上,这里的大部分过境者根本不需要护照,印度和尼泊尔对于双方的人民是开放的,不需要烦琐的手续。偶尔会看见几个警察在大街上走着,他们更多像摆设,没有太多用处。 对于我这个来自非南亚国家的游客来说,护照还是需要的,但并没有人检查护照和行李,也没有人告诉我到哪里去盖出入境章。于是我背着巨大的行囊,来来回回穿越边境寻找盖章的地方:最初,我还没有找到尼泊尔的移民办公室(在那儿盖出境章),就已经过了牌坊走进了印度境内;我主动走向了一位拿着棍子的印度警察,这位老兄很不情愿地听我询问,告诉我:“你走过了,你应该往回走,过了第二个牌坊,向右拐,就能找到尼泊尔人的办公室。” 于是我又背着包回到了尼泊尔,在右手边果然有一个小小的带花园的建筑,一个中年男人躺在椅子上晒太阳。我进了屋,一位年轻女士接待了我,让我简单填了个表格,在我的护照上盖了章,拿着护照找到那位晒太阳的男人。男人接过护照,用笔在上面龙飞凤舞地一画,就算签了名。 有了尼泊尔的出境章,我又返回印度境内,开始寻找印度的移民办公室。办公室并不在入境的牌坊下,而是在距离边界两三百米的地方。在别人的指点下,我在一堆乱七八糟的小卖部中间发现了很不显眼的移民办公室,屋子里如同肉铺一样放着一个案板,案板背后坐着两个不显眼的移民官员。 “你是入境,还是出境?”我还没有开口,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员就问道,“入境?你要填一张表。”他给我一张有着密密麻麻问题的表格,不仅要填我的名字,还包括我父亲的名字,入境的动机、返程的机票,等等。开始还是我自己填,后来他不耐烦了,就拿过去帮我填。完事儿后盖了个章,伸出手,说道:“欢迎来到印度!” 办完了入境手续,我边走边想,一个外国人如果不是像我这么守规矩,完全可以不办任何手续,大摇大摆地出境玩几天,不会有任何麻烦。不管是尼泊尔一侧,还是印度一侧,移民官脸上写着的都是:你爱办不办,那是你自己的事儿。 这就是印度,我计划已久的目的地。在我脚下的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道路: 2700年前,一位夫人带着随从从这附近北上,在一棵大树下,产下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是印度的第一位脱离了神话的历史人物,然而后世却又将他放回到了神话之中,变成了全世界崇拜的一个符号。 2200年前,一位伟大帝国的国王同样从这附近北上,在夫人曾经产子的小花园里树立了一根石柱:万神宠爱的毗雅达西国王,在他统治的第二十年,拜访了这个地方。佛陀生于此,为了纪念和崇拜,国王立下了这根石柱,并将蓝毗尼村的租税减为八分之一。 1600年前,一位来自中国的僧人经过千辛万苦,从这里经过前去寻找这根石柱和那个废弃的花园。 1400年前,另一个更加著名的僧人再次找到了这个地方,在返回东土后,留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P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