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玩印探情(文人篆刻艺术史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黄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篆刻艺术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和艺术价值。
元代的文人篆刻艺术,长期以来是篆刻艺术史研究的空白。作者以元初赵孟頫、吾丘衍为基点,将文人篆刻艺术的自觉时代从明中期的旧说向前推进了二百年;勾勒了从元末到明嘉靖年间文人篆刻发展史实的线索,并利用新发现的文物,突破了以往关于文彭篆刻研究的局限。作者还以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徽籍印人的社会属性、地位变化、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探讨他们中的职业印人如何接受文人篆刻的艺术审美,逐渐融入文人篆刻家中,并成为晚明文人篆刻史上的重要力量。在清代的讨论中,突出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两论对晚清诸家篆刻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作者论从史出、史从论入的治学方法。
近现代篆刻艺术是古代文人篆刻艺术的承续和转型。文集还收录了关于齐白石、黄宾虹以及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的专题研究文章,包含了作者对文人篆刻历史的“古”与“今”、“专”和“通”的若干思考和整体观照,以及对当代篆刻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的反思。
作者简介
黄惇,号风斋。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又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1983年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1993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1999年获韩国“’99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大奖。2012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著有《中国古代印论史》(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书法史·元明卷》(2003年获国家图书奖)、总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二十一卷(2001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频书法评传》、《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中国印论类编》(2012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风来堂集——黄惇书学文选》、《篆刻教程》等。
目录
前言
释“篆刻”
元明清文人篆刻艺术发展概论
设计印稿——早期文人篆刻艺术史研究中被忽视的环节
钱塘生花坊隐士吾衍
论元代文人印章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元代篆刻家朱珪
明代初、中期文人印章艺术钩沉
文彭《与上池书》解读
新发现的文彭十五方印迹研究
何震之师承与擅长
明代印人方用彬及同时代印人研究——读《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后
明代篆刻艺术流派说初探
明代徽籍印人队伍之分析与崛起之因
关于明清徽籍印人的流派问题
南京出土晚明杨维垣青田石组印刍议
晚明印谱中的“今则”
董其昌与文人篆刻艺术
清初的印坛及印风
“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
印从书出 胆敢独造——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方印章研究
黄宾虹先生印事
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
序言
唐代书史、书论名著张
怀璀《书断》有云:“使夫
观者玩迹探情,循由察变,
运思无已,不知其然。”“玩
迹探情”之“迹”,指的是书
法之迹,而印章之迹亦然。
故我易一字,以《玩印探情
》作为这本文人篆刻艺术史
研究文集之名。“玩”字有如
“戏”“弄”,所以书画被文人
称为“墨戏”“弄墨”,刻印则
称为“弄刀”,皆“游于艺”也
。“探情”之“探”,也颇有深
意,在艺术活动中,寄情、
寄兴、托物言志是艺术创作
的内动力,而“探”字,主动
而自觉,更有了寻找、探索
、创造的意味。中国传统文
人艺术往往是“玩”出来的,
印章本为实用,文人玩印,
痴迷成癖,就玩成了文人篆
刻艺术。玩的人是谁?怎样
玩?文人如何在印中探索追
求和表现情怀?又如何将其
与书画结合创造出艺术风格
?循由察变,运思无已,由
不知其然而知其然,这就有
了篆刻艺术史研究和其必须
讨论的种种问题。
本集所收,是我四十年
来撰写的关于文人篆刻艺术
史的论文。
我少年时对篆刻艺术产
生兴趣,操刀刻石,遂成癖
好。1982年读研后,开始
研究书法篆刻史论。面对需
要研读的篆刻艺术文献史料
,我发现自己所涉足的是一
片荒芜的田园,亟待有人去
开垦和耕耘。篆刻作为文人
艺术,后起于诗、文、书、
画,其文献史料的开掘和整
理也远不及诗、文、书、画
,因此专门的研究者也很少
。篆刻界向有轻论重艺的习
惯,学习篆刻者往往满足于
一般常识,人云亦云。当时
关于文人篆刻艺术的缘起、
发展、继承、创造、艺术观
念、风格流派等诸多问题皆
疏于深入研究。由于概念不
清、逻辑混乱,常使人有迷
雾重重之感。与文学史论与
书画艺术史论的研究水平相
比,篆刻艺术显然远远落后
了。在初踏人篆刻艺术史论
研究的领域之际,我有幸得
到诸多前辈先生的指点和教
诲,所受教益,终生难忘但
我始终认为,在尊重前辈的
同时,一定不能盲从前说。
作为当时的青年学子,我意
识到,研究文人篆刻艺术史
是历史赋子我们这一代人的
责任,我憧憬着这片田园能
花开四季,我也期望自己能
成为开垦这片田园的一员。
四十年前,我如饥似渴
地寻找资料,奔走于全国各
大图书馆,早出晚归,啃冷
烧饼,坐冷板凳。那个年代
,没有电脑,只有以手抄录
。研究古代篆刻艺术的史料
,主要见于印论专著、篆刻
专著、印谱序跋,又散见于
历代诗文、笔记、史传、信
札之中,然而这些文献常常
真伪混杂,泥沙俱下,至于
传抄讹误、张冠李戴亦多干
扰,故须艰难地披沙拣金,
去芜存真。一本书,一套印
谱,一段题跋,往往知其名
而不知藏地,所以在那个无
网络的时代,资料搜集的进
展是非常缓慢的,若与今日
坐在电脑前,通过检索便可
轻易获得古文献相比,正犹
如步行与坐高铁之别。不过
这种看似“原始”的读书方法
,却使我养成了细嚼慢咽的
习惯,常常带着思考和疑问
来消化、解读史料文献。没
有问题意识的阅读,往往如
浮光掠影;带着问题阅读,
则可有的放矢。一个个疑问
,一旦在读书中获得解惑,
顿失滞疑。正是在这样的阅
读和思考中,我逐渐形成了
对文人篆刻艺术史的整体认
知。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长期不懈的努力,我用抄录
、照相收集的史料却也可以
百万字计。这是我在上世纪
80年代末写作《中国古代印
论史》的基础,也是我后来
经过整理、分类、断句、校
刊,编成《中国印论类编》
的基础,当然也同样是本集
所辑这二十余篇论文的基础
。史料的开掘没有止境,这
样的工作始终伴随着我的研
究。
如同研究绘画、书法需
要对图像本身做分析一样,
研究文人篆刻艺术史,仅凭
文献史料显然是不够的。印
迹图像的分析,同样是文人
篆刻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此,篆刻艺术的
作品——印章图像(不是指
古代实用印章的印迹)的收
集整理,是首要的工作。印
谱是印章图像的重要来源之
一,而在文人篆刻家印谱出
现之前,则主要是从古代书
画作品上获取印章图像资料
,它是历史留下的可征信的
真实史料。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曾
担纲“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总
主编,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
,在《中国历代印风·总序
》中我提出了“印章图像”也
是史料的观点,以说明印章
图谱不仅有艺术审美的功能
,在篆刻艺术史研究中还具
有史料的功能。作为印章图
谱集的“中国历代印风系列”
,打破前人的收集范围和编
辑模式,借助上海博物馆所
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及其他印鉴著录,第一次
从宋元开始收入文人书画家
的用印。《中国书画家印鉴
款识》所收文人用印,采集
于传世书画作品,为方便查
阅,其编排方式以姓氏笔画
为序,但这样的编排对于印
章图像来说,显然会失去对
文人用印形式之历史演变的
直观感受,也就是说,其历
史感被分割了。而当我们首
次按年代顺序排列后,它清
晰地展现出各时代的印风特
征。这些印迹虽大多不能判
断出自何人之手,但真实地
反映出文人将实用印章转化
为篆刻艺术的轨迹。像这样
看似简单的重新编排,却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