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婚社会(日本婚姻的未来走向)(精)/东瀛世相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日)山田昌弘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不婚社会》是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新近力作,关注现代人的“结婚难”困境。虽然结婚意愿并不低,结婚率却在年年降低。这一社会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
婚姻对现在的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从“想结婚就能结婚”变成“结婚难”?个体困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会不会变成欧美那种“不婚社会”?
作者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
山田昌弘,日本著名社会学家。现为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历任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会议专门委员、东京都社会福祉审议会委员等公职。擅长从社会学的角度剖析亲子、夫妻和恋人等社会关系。他着眼于1990年代末急剧变化的日本社会,将大部分日本年轻人失去希望的社会状况命名为“希望格差社会”,成为“格差社会论”的先行者;也是“婚活”(一切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这一流行语的创造者。主要著作有《少子社会》《希望格差社会》《新平等社会》《婚活时代》《家庭难民》等。
目录
中译本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结婚难社会——日本婚姻的现状
《婚姻的社会学》出版之后
对男性是“人生的事件”,对女性是“第二人生”
1996年前后的婚姻状况
不是晚婚化,而是未婚化
为何结不了婚的人增多了?
未婚化现象的逻辑
从“想结婚就能结婚”到“结婚难”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二章 婚姻问题的再思考——为什么婚姻是“必要”的?
婚姻的形态
婚姻的定义
婚姻的起源
婚姻的功能
婚姻的效应
婚姻的社会功能
婚姻的矛盾
第三章 近代社会与婚姻——婚姻不可或缺社会
近代婚姻的“经济”特征
近代婚姻的“心理”特征
近代婚姻的形成要素
恋爱式婚姻的纯粹化
社会再生产导致的矛盾
未婚者无立足之地的社会
第四章 “二战”后日本的婚姻状况——全员结婚社会的到来
“二战”前门当户对的婚姻
社会性惩罚与一夫多妻制
“二战”后的自由婚姻
相亲式婚姻的变化
“爱情”与“经济”两大要素
“全员结婚社会”的到来
“表白文化”的弊端
第五章 走向“不婚社会”——近代婚姻的危机
新经济的影响
性解放运动的影响
要经济还是爱情?
离婚自由化的影响
欧美人婚姻的现状
欧美与日本的差异
经济与亲密性的分离
第六章 结婚难社会——日本的应对
走向“结婚难社会”之路
哪些人能够结婚?
意识形态与真实想法
囿于近代婚姻的理由
“体面”的束缚
不同于欧美的“不婚社会”
没有伴侣也不会感到压力的日本
日本人婚姻的未来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我有幸早于一般读者读
到此书的译本,题目和内容
都引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
。作者是一位在社会学领域
耕耘了三十多年的资深学者
,迄今已有多种扎实的研究
成果问世。在此书中,他提
出了当今社会一个非常实际
又令人警醒的主题。简单来
说,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或
意义有两点。
第一,作者以一位社会
学家的专业训练和专业积累
,以婚姻问题为聚焦点,非
常清晰地向我们描绘出当今
日本社会的一个重要面,一
个关系到日本社会当今及未
来走向的非常重要的面。对
于我们中国读者而言,本书
的叙述和分析,无论其深度
和广度,都远超一般的新闻
报道和碎片化文章,让我们
能从中看到后工业化时代的
日本,既存在着地球上所有
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共通
性,也具有拥有自己独特文
化和历史的国家的独特性。
此书可以引导我们更准确更
深入地观察、了解和思考作
为我们最重要邻邦之一的日
本的社会实相。
第二,这本书所探讨研
究的问题,对于今天的大多
数中国人来说,绝不是可以
隔岸观火那样的与己无关。
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都市
社会,也正面临着这样一个
令人不得不正视和需要冷彻
思考的现实境遇。作者的视
角,虽然聚焦在日本社会,
间或移向与欧美社会的比较
,但实际上也处处触动着中
国人,尤其是都市男女的神
经。书中的叙述,仿佛一面
镜子,从中也照见了我们自
己的身影。
人类在进化和发展的进
程中,形成了婚姻和家庭。
尤其在农耕社会,形成了以
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家族体系
、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以
及与之相应的道德、礼仪和
规矩。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传承家族血缘、夫妻彼此
扶持,甚至通过事业兴盛的
途径光宗耀祖、门楣生辉,
几乎成了近代之前人们的主
流价值观。这样的社会意识
形态千年来都没有根本的改
变。一直到产业革命的发生
、都市社会的膨胀以及以工
业为主体的近现代社会的诞
生,氏族血缘制开始瓦解,
人们才从“熟人社会”开始步
入“陌生人社会”,生活的场
景从乡村田园转移到了街市
纵横、楼房林立的另一个天
地。但是传统的婚姻仍然在
延续,大家族式的血缘纽带
虽然在松弛,但家庭依然在
存续,尽管家庭的体量变得
越来越小。很少有人会怀疑
婚姻的合理性,怀疑家庭的
价值。然而在20世纪70年
代前后,以欧美为主体的西
方社会渐渐进入后工业或后
现代的社会,面对一个从结
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的
现实,传统的婚姻观和家庭
观逐渐动摇,一些新的、在
以前看来甚至是有些大逆不
道的意识理念在人们,尤其
是青年一代中萌生滋长。那
就是:人是否一定要结婚?
是否一定要有家庭?是否一
定要生儿育女?换句话说,
婚姻的意义是什么?家庭的
意义是什么?生育儿女对自
己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大约
从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
,日本也出现了这样的倾向
。到了后来,变化着的现实
让相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寻
求配偶或伴侣,是一件比较
累人的事,建立家庭、生儿
育女,更意味着要为此付出
大半生的辛劳。婚姻和家庭
,原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借
此获得更幸福的人生,然而
在后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发
现,似乎并不能因此使人生
变得更幸福。于是,“无婚
化”越来越成了一个无法回
避的严峻现实。本书展示的
数据表明,2015年时,日
本30~34岁年龄段的未婚
率,男性是47.1%,女性是
34.6%,比20年前上升了好
几倍!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突
兀在婚姻领域的孤立现象,
它与整个日本社会结构和人
们意识的变化紧密相关,综
合体现了当今日本社会的新
特质。
问题是,在紧邻日本、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近代以后
社会结构的演变具有一定相
似度的中国,尤其是在日益
扩张和庞大的都市空间,也
出现了与日本类似的现象。
相当一部分人都产生了这样
的感觉:没有婚姻的人生,
依然可以多姿多彩;同居的
伴侣,同样具有排解寂寞孤
独的功效;即便没有固定的
异性伴侣,只要拥有一个相
对稳定的朋友圈,依然可以
获得温暖和关爱。许多人不
结婚,也许并非是排斥和抗
拒婚姻,只是觉得婚姻的代
价太过沉重,养育儿女的成
本太过高昂(包括金钱和精
力)。而越来越高的离婚率
,也使人越来越看低婚姻生
活的幸福指数。对个体价值
的强调,难免会削弱人们对
于群体社会的责任意识。我
手头没有中国相应年龄段的
未婚率数据,或许没有日本
那么高,但今后恐怕也会越
来越逼近。随之而来的社会
问题是,新生儿出生率的下
降,新一代人口数量的持续
走低,有效劳动力的减少,
以及单身人士的养老问题。
这些同样是现在和今后的中
国人无法回避、不可忽视的
严峻问题。
邻国日本的社会学家已
对无婚化现象做出了非常专
业的研究,而这样富有成效
的研究结果,又被及时地翻
译介绍到了中国,我想一定
会引起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兴
趣和关注。我们在借此深入
了解当今日本社会的同时,
也一定可以以此为鉴,察见
在中国的都市社会中正在出
现的类似现象以及背后的复
杂因素,并思考应该如何做
出有效应对。
译者北京外
导语
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关于婚姻问题的新近力作!
剖析当下结婚难现象背后的原因,倡导社会对婚姻的理解更加包容和多元。
从社会学角度探究婚姻的本质,为读者提供客观价值参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反思。
书评(媒体评论)
未来中国的未婚率恐怕
会逼近日本。随之而来的新
生儿出生率下降、有效劳动
力的减少、单身人士养老等
问题,也都是我们无法回避
、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
心教授 徐静波
很可能,日本只是先中
国一步进入了“结婚难社会”
。虽然我考察的是日本的婚
姻,但衷心希望对研究中国
社会有所参考。
——本书作者 山田昌弘
精彩页
为何结不了婚的人增多了?
那么,为何“没结婚”或“结不了婚”的人会增多呢?
我是这么认为的。首先,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识变化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围绕结婚这个问题的外部社会环境,特别是发生了改变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在个人意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社会的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结婚的人数减少。其结果是单身群体人数不断增多,于是,日本政府又出台了一些保障单身人士生活的举措。
比如,1994年我发表在《诸君!》上的论文《结婚难与经济增长》中就曾指出,“女性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找一个比自己或者比自己父亲收入高的男性结婚。当经济高速增长时,要找到这样的男性很容易,所以大家很早就结婚了。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比自己或比自己父亲收入高的男性越来越少,因此女性要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就变得越来越难。于是,很多人只好推迟结婚,结果导致结不了婚的男女多了起来”。
1975年之后,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而晚婚化,即未婚化也随即出现。
也就是说,那时出现的婚姻现象与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经济条件的改变,造成女性找到高收入男性的概率下降。不过,假如女性不介意和低收入的男性结婚,就不会催生未婚化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女性在通常情况下,不会选择和低收入的男性结婚。
也就是说,未婚化是在婚姻意识没变,而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经济低速增长有关,所以,我预测今后结不了婚的人还会持续增多。
然而,当时绝大多数上了岁数的人(包括学者和媒体在内)都坚持认为,“结婚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而且,很多的年轻人也都想当然地认为,“结婚这种事,只要本人愿意,随时都能找到跟自己结婚的人”。也就是说,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未婚化只是简单的“推迟结婚”而已。正因为大家都这么想,导致婚姻问题最终发展成全国少子化这样严重的社会性问题。
虽然无法大声地说出口,今天深陷结婚难的年轻人看到自己身边不少六七十岁的人,往往会这样想,怎么连这样的人都能结婚呢?这恰恰说明了,直到经济持续增长的1975年为止,无论对谁而言,“结婚就是一件只要本人愿意就能轻而易举实现的事”。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对1975年之后结婚相关的社会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调查就不难发现,结婚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可是,当时的大部分学者、政府人员和媒体都没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只倾听自己周围的声音,根本不去调查那些没有大学学历,住在乡下,在饮食、零售等服务行业以及在中小企业工作的人的真实情况。假如能早点对复杂多样的年轻人展开正规的田野调查,我想,未婚化的社会问题也许就可以解决了吧。
坦率地讲,媒体及政府之所以无法看到现象的本质,与他们把调查对象集中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居住在大城市或是大公司的正式员工、公务员等特殊群体身上有关。可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对社会学而言,最为根本的还是要做好访谈和田野调查。大阪大学吉川彻教授就曾多次指出过这种偏差(《日本的分裂——那些被排除在外的非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们》,光文社新书,2018年)。
于是,当时煞有介事的“主流看法”就这样被人为地制造出来。令人遗憾的是,这类错误直到今天仍在重复上演。
未婚化现象的逻辑
这里我们先简单地回顾一下。
关于未婚化现象的基本逻辑,我在1996年出版的《婚姻的社会学》中指出了以下两点。
第一,因为大部分日本人仍持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所以导致结婚人数减少。我强烈反对当时的主流观点——“女性进入社会,导致结婚人口数量减少”。
比如,1990-1992年,我们对20~29岁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未婚者进行了采访及问卷调查。当被问到“你想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时,大多数女性的回答并不是“能够帮着料理家务的男性”,而是“收入高的男性”。这样回答的不仅仅来自低学历的女性,即使是高学历的女性,也“不能接受对方的收入比自己低”。这说明年轻女性的婚姻观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
对于那些“先预想自己婚后生活,再选择结婚对象”的女性而言,最能反映她们真实想法的,就是我前面用过的那个词——“人生的重启”(即“第二人生”)。既然要重启人生,不如通过婚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比现在更好。因此,大多数女性会理所当然地希望结婚对象的收入越高越好。不过,男性的回答却因人而异,有的男性希望自己的结婚对象“可爱”,有的则希望对方“会做饭”。总而言之,男性是在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结婚对象。对于男性的这种婚姻观,正如上文所说,我认为用“人生的事件”来描述再合适不过。
第二,与“恋爱”有关。20世纪90年代正是恋爱盛行的年代,很多人因为无法确定最终的结婚对象而推迟结婚。也就是说,人们永远想寻找“那个更好的人”。
但是在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