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为期近200年的隐秘历史,两条巷子中的华夏巨变。 1910年3月29日,上海,大清股市刚开盘不久,兰格志股票交易价格攀升至1675两白银一股。这支疯狂的股票跨越2000公里破灭了四川的铁路希望。 一年后,四川保路运动爆发;不到半年,革命的火焰葬送了清王朝。在这场大变革之中,成都的少城如同一个微缩的大清,折射出时局的混乱。 这个城中之城与这段大历史的命运羁绊,却得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开始讲起。那一年,八旗士兵带着花儿与 战马,一起来到遥远的成都。自此,移民与土著、稳定与战乱、热血与休闲,众多冲突的元素在成都融合,为这座城市200年后的历史走向埋下了暗线。 《窄门》从宽窄巷子起,发现特立*行的少城,展开一段为期近200年的秘史。 作者简介 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第13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入选2021年度“天府青城计划”天府文化领军人才项目,成都市第10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擅长报告文学、人文历史与地理随笔,共出版各类著作20余本计400余万字。代表作有,历史随笔《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人文地理随笔《成渝口水仗》《窄门》《少城》等,其中长篇报告文学《邓小平故居留言簿》荣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铜奖和2006年度“四川图书奖”一等奖,纪实文学《天下客家》荣获第六届“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 目录 第1章 将花儿与战马,一起带到遥远的成都 一个特殊的『时间光标』 那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土兵』 副都统领兵两千,开赴成都 这批『特殊移民』,种子一般撒向异乡 努尔哈赤祭出『七大恨』 草原『狼』完成了合围 无疑,皇太极是一个伟大的君王 花与战马,还有遥远的成都…… 第2 章 想象之外的一块『飞地』 那条意味深长的『蜈蚣』 古蜀史上,那个叫陈庄的匆匆过客 『金三角』筑城理念,最初的『城市群』 如初生婴儿一般,成都一步步脱壳而出 破解古成都布局之迷 公元年,少城进入『新时代』 满城这块『飞地』,差点从成都溜走 第3章 威风八面的『八旗时代』 『满城』是大清帝国的一只『麻雀』 满城的官兵营房,完全秉承『京师模式』 康熙的『四个脸谱』 西藏一旦失守,成都也不好收拾了 成都设防,是为了方便『用兵』 紫禁城意外地换了三任主人 『四朝元老』的汉族军师 第4章 末代总督的末路狂奔 『赵氏兄弟』发迹史 『赵屠夫』不是一天练成的 有谁还记得那次『史诗般远征』? 蒲殿俊是赵尔丰手中的『提线木偶』? 赵尔丰在一路尴尬中反复求『解』 枭首示众,『赵屠夫』被『自己人』所『屠』 赵尔丰生命中的最后100天 第5 章 保路运动与成都『新』政 一只股票引发的『骨牌效应』 辛亥革命的前夜 『他者』视觉的成都镜像 保路运动复杂的前因后果 以『夷』为师的痛苦抉择 同样惨痛分娩的日本新政 祭坛上的资政院 成都新政步履蹒跚 自治,让精英与民众共舞 第6章 最后的『八旗将军』 总督衙门内,一场血溅惊魂收场 成都『变天』,满城能否确保无恙? 清朝末年,满城就是一个火药桶 神秘的大门,终于徐徐打开…… 少城公园,成了一个历史舞台 纪念碑上的保路运动 第7 章 胡同里的竹枝词与旗人 『竹枝词』里的满城风物 生活在竹枝词里的『旗人』 『胡同』与『巷子』在成都杂交 发黄的账簿,留驻多少帝国机密? 不知不觉中,『骑射』便堕落为一种『表演』 满人汉化,是有过历史教训的 满城是一只巨大的『鸟笼』 透过满语这个特殊『管道』,一窥全豹 第8章 一巷宽窄,一念天地 拴马石就似一枚书签,轻松地嵌入少城 一个『八旗子弟』命运品鉴 他们身上,留下了少城优雅的倩影 宽窄巷子酷似成都这本线装书的装订线 宽则通达天下,窄处麻辣人生 一个天然的静音器 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 跋 用两条深深的巷子,为宽窄立传 序言 01 流沙河先生尝言:“要了 解明清时期的成都,得去宽 窄巷子。要了解民国时期的 成都,须去华西坝。”坝上 老华西,笔者曾稍有涉猎, 著有《风过华西坝》《弦诵 复骊歌》两书。此处的宽窄 巷子,代指清中叶后渐成规 模的满城。章夫先生所著《 窄门》,正是以诗的语言和 随笔文体,叙写近代成都的 满城,因何起、为何兴、何 以衰的一部微观史。 所谓“窄门”,《圣经·新 约》中耶稣对众人说: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 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 要进去,却是不能。”此处 所喻,外延内涵丰富,可意 会却难以言传。通向灭亡的 门是宽门、路是大路,进去 的人多:通向永生的门是窄 门、路是小路,寻得着进得 去的只有少数人。中国的语 境中,也有类似比喻,“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宋王安石句 ) 20世纪法国作家安德烈· 纪德有一本小说,即以《窄 门》命名,他将“伊甸园”“ 十字架”“天堂”“窄门”等不 同意象纳入相似的经验框架 ,从一个概念系统转移到另 一个概念系统,让不同事物 相互作用,产生强烈反应,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构成 寻找精神家园的隐喻世界。 章夫先生的《窄门》, 抑或取义于此?即通过一段 波澜壮阔的历史,表达内心 的“隐喻世界”,探寻精神家 园。《窄门》不仅是物理空 间的窄,还蕴含深广的人文 意象:大清末路越走越窄。 书中,作家集中剖析了成都 晚清的几个历史场景,工笔 白描般写人叙事,呈现出一 副独有的鲜活图景:少城与 满城的地理空间越来越窄, 如今只剩下两条巷子。而书 中描绘的百年前的场景,观 照当下,背后的宽与窄,长 与短,多与少,新与旧,留 给读者思考。相信每一个读 者看完章夫的《窄门》,或 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图 腾”。 02 明崇祯十七年(1644), 张献忠率军攻下成都,自立 为帝,国号大西。清军入川 进剿,张部奋力顽抗,战火 频仍,一时间成都竞夷为废 墟,为麋鹿出没、野雉横飞 之地。清顺治年间,在阆中 设四川临时省会保宁府(此 即今日保宁醋之得名)。十 余年间,在此举行过四科乡 试。康熙年间,清廷诏令“ 湖广填四川”,五方十省移 民接踵而至,巴蜀渐有生气 。始在成都设四川布政使司 ,另派四川总督驻此。 清代御制《将军箴》:“ 八旗禁旅,生聚帝都,日增 月盛,分驻寰区,星罗棋布 ,奕禊良谟”。清廷除留精 锐八旗兵拱卫京师,再向江 宁(南京)、西安、太原、德 州、杭州、京口、宁夏(银 川)、福州、荆州、广州、 成都等战略要地派兵,形成 八旗驻防制度。在这些城市 中心,划区圈占,迁走原住 民,入住八旗兵及其家眷, 筑起城墙,与汉人分隔,形 成一个界限分明的满人城池 ,即“满城”。 康熙五十七年(1718), 首批八旗官兵奉驻成都满城 ,也称少城。“满城城在府 西头,特为旗人发帑修。仿 佛营规何时起?康熙五十七 年秋。”(清竹枝词)据《同 治成都县志》载:“康熙六 十年.由湖北荆州拨防来川 时满洲蒙古共二千余户,丁 口五千名余。”满城口音, 渐多京腔混杂鄂方言。“湖 北荆州拨火烟.成都旗众胜 于前。康熙六十升平日,自 楚移来在是年。”清竹枝词) 其后,随着英人觊觎藏地, 成都凸显出“望重西南”“控 驭岩疆”军事地理优势,遂 增设将军帅府,节制西南数 省,陆续增调八旗兵丁。至 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成 都在籍旗人有5100多户, 约两万多人,就一座近三十 万人的城市,已有一定占比 。 成都的满城.在市中心 偏西位置,四围城墙开五座 城门:迎祥门——西御街小 东门,受福门——羊市街小 东门,延康门——小北门, 安草门——小南门,清远门 ——大城西门。从《光绪廿 八年成都省城内外街道全图 》看,满城形如一只蜈蚣, 将军帅府(将军衙门)如同蜈 蚣头,中间一条通道如蜈蚣 躯干,两边多条胡同像蜈蚣 十数条脚爪。据清《四川通 志》载,驻防成都的满蒙八 旗兵以三甲为一旗,共二十 四旗。每旗官街一条,披甲 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 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 条。城中旗人,当差的旗兵 按月领饷,家眷也享有相应 饷银,有完善的经济保障体 系。但须“谕旨国语骑射乃 满洲根本,人所应晓。” 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 海战后,西洋东洋列强踹开 了清廷闭关锁国的大门。西 风东渐,被迫应对,晚清推 行新政。成都将军玉昆顺应 时势,支持旗人在实业街设 农事试验场,西胜街口办少 城高等小学堂,还将文化程 度较高的子弟,送入大城的 高等学堂、东文学堂、武备 学堂及华阳中学堂学习…… …… 08 一本历史随笔要做到文 本有张力,思想有冲击力, 并不容易。最难难在史家所 重的“史识”。钱穆尝言,过 去、现在与未来密不可分: “故知就人事论之,大体上 自有其起讫,自始至终,自 有其必然之持续与可能之演 变。唯其有必然之持续,故 未来者等于已来。唯其有可 能之演 导语 多角度发掘宽窄巷子不曾被关注的历史。不局限于文献研究,还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走访,将1718—1911年成都少城的移民历史、风俗习惯、微观图景徐徐道来,讲述成都休闲与热血的矛盾又融洽的城市气质。 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叙事。从两条巷子入手,展开大历史画卷。关注大人物在历史中的关键抉择,共情小人物在历史中的随波逐流。 图文与装帧密切配合。大量历史照片佐证少城、成都、四川文化独特性的来源。特殊装帧形式,反应出窄窄的门与大大的历史之间的互动与连接。 后记 用两条深深的巷子,为 宽窄立传 01 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本 再版的《窄门》。这本书初 版于2007年,适逢“最后的 成都满城聚落”——宽窄巷 子大面积改造。当时写的这 一版本应算是通俗易懂的读 物,先后印刷了十数次。成 都颇具影响的见山书店(散 花书屋)打理人廖芸女士告 诉我,这是他们在宽巷子店 卖的最好的一本关于成都的 书。 渐渐地我发现,这本“通 俗读物”有很多局限性。很 多想说的还远远没有“说到 位”,没有“说到位”的不仅 仅指历史纵深感,还有人文 厚重感,很有必要再进行“ 深加工”和“精加工”。适逢 到了再版的版权时间,在出 版社的鼓励下,我进行了全 面的“改造”与“升级”。也就 是说,摆在你面前的这本再 版的《窄门》,除了书名和 极少章节内容之外,里面的 很多文字基本上是全新的。 只因案头文债过多,一 直难以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 。一拖就是五年。 改版后的《窄门》,从 副题可以看出文字的主旨— —“公元1718—19ll,一巷宽 窄,成都满城的历史断章” 。即,重点放在大清中晚期 280多年间。通过“宽窄巷子 一满城一成都一大清一世界 ”由小及大,让读者徜徉在 这段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因 为这段历史太过精彩,众多 的研究机构、各路写作者的 各类读物可谓车载斗量,汗 牛充栋。很大程度上讲,我 也只是以此为楔子,从一个 小小的侧面(或剖面)抽丝剥 茧,从而串起一段厚重的“ 千年未有之变局”,权当宏 大叙事下的由头。 02 书名仍坚持用《窄门》 ,是因为我欣赏“窄门思维” 。听过一个寓言故事。 “发 大水了,所有动物竞相跑过 大河到对面山顶避难。河上 有一座大桥和一座独木桥可 供选择,动物们都选择了走 大桥,只有一只山羊走上了 独木桥。最终大桥不堪重负 垮塌了,只有走独木桥的山 羊活了下来……”岔口前, 愿意放弃人人趋之若鹜的大 道,而走上属于自己的独木 桥,这就是“窄门思维”。 所谓的“窄门”,其实就 是选择大多数人不愿走的路 。意味着最初时荆棘满布, 只能苦熬坚守,在吃过常人 所不承受之“罪”后,一旦跨 过去,后面的路会越走越平 ,越来越宽,可谓苦尽甘来 。而与之相对的宽门,则是 相反。 有形的路与无形的路作 喻。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 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那句俗 语,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 上人”。传承下来的此类格 言和警句颇多,但凡读过书 的人都能信手拈来。 要真正以此为人生路标 ,践行其中的真谛,却不是 人人能做到的。人生之路有 两种,择大门而路险,过窄 门而途宽。真正厉害的人, 明白唯有坚持“窄门思维”, 不偷懒耍滑不怨天尤人,下 硬功夫死功夫,方能赢得属 于自己人生的那道灿烂彩虹 。 能跟上时代变化的人, 即使生活安逸,也始终保持 窄门思维,不断挑战新事物 ,将自己的路越拓越宽。 03 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 宽的路。 《圣经》中的耶 稣似乎早有预感,衪告诫门 徒“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 ,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 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衪知道能坚守到最后的人 不多,随后,衪又警告“你 们要防备假先知”。或许袍 正是看到了寻找窄门不易, 所以必然会衍生出各型各色 的“假先知”,带领世人误入 歧途。但袍不曾也无法料想 的是,在身后千年的除魅世 界里,世人的信仰渴望与冲 动虽在,但真正的窄门里却 依旧形单影只。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 光。堪称人生最难的修行。 …… 04 明代思想家洪应明曾言 : “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 之阱难脱。” 应该说,在中国纷繁复 杂的历史长河里,有着“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清末民 初,是最应值得作家们观照 的。人们在熙熙攘攘的大道 上一路狂奔,无论是帝王将 相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贤 达智者还是芸芸众生……概 莫能外。虽然我们都自恃聪 明绝顶,却很少有人能看清 前行的路,比如大清最后的 守夜人末代皇帝及其“爱新 觉罗集团”,比如不可一世 的封疆大吏赵尔丰,还有自 以为看清了世界的清末重臣 端方,又如书中写到的保路 运动众多志士仁人……人们 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时代 泥沙俱下的裹挟之中,携手 拥挤在人满为患的大道上, 最后所收获的,多是事与愿 违的苦涩。 那些“宽”与“窄”,那些“ 轻”与“重”,那些“大”与“小” ……如同万花筒一般的乱相 ,构成了“大变局”前后的众 生相。 透过这特定历史背景下 的满城风物,我似乎闻听到 了历史的胎音。因之,此次 再版所增加的内容,以为体 现出以下一些权重与考量。 05 视野更为开阔。将成都 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审视与 对比。分阶段分场景,全方 位展示了直接引发辛亥革命 的四川保路运动——这个具 有诗史般意义的重大历史事 件。事件从各色人等到各阶 段情况,力求站在历史深处 进行淘井般的史料挖掘。透 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正史野史 ,旨在抛弃一般意义上的宏 大叙事, 精彩页 话说那批身佩利器的强人,却是成都从西边山里神出鬼没的“土兵”。 那一批所谓的土族藏兵,只不过身披了一身藏袍而已,他们其实是一批“雇佣军”。雇佣他们的“老板”,便是较早于“刘鑫龙们”在这座城市的先民。 “那批土著先民”一直在成都这块土地上安逸地生活着,可因兵患——张献忠“屠城”时,已经有着丰厚积累的他们,便逃命似的跑到了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的山里隐藏起来。若干年过去了,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一直梦想着能回到成都平原这块本属于他们的家园。 直到今天,成都老百姓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弄烂就弄烂,弄烂到灌县。”意思是说,那些破罐破摔的人胆子很大,不怕把事情搞大,反正搞大了,出问题了,一跑了之——到灌县的山里隐藏起来,山高皇帝远,就万事大吉了。 的确如此,虽然灌县离成都不过百里,但于成都平原而言,灌县却是一个特点十分鲜明的地标。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西边的边界就在灌县,过了灌县,便进入了延绵的岷山山系。就是今天,成都与都江堰都“不同天”,往往成都市区艳阳高照,而都江堰却是大雨滂沱。更何况自古以来,巍峨的大山本就是粗犷加野蛮的象征。 真所谓时势造匪寇。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原本安分守法的本分人,在时代的威逼之下,有了另外一个身份——落“草”为“寇”。 以灌县为界,往山里走便是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今天也同样如此,都江堰市成为成都与藏区的分水岭。都江堰地界紧挨着汶川县,过了都江堰市就进入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依次分别是汶川、理县地界,其地形地貌与成都平原迥异,属于典型的高寒地带。 成都平原地质结构很是特别.系罕见的海洋性地质气候。不仅如此,就是今天,能见度好的时候在成都平原还可时常西望雪山,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成都的一大盛景。 慢慢地,那些时刻想回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身居大山过了数十年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之后,发现他们的家园已经被人“占”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堪忍受鸠占鹊巢般的侮辱?改朝换代之初,朝廷鞭长莫及,任由各地野蛮生长。于是乎,这些“土著先民”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花钱“请”骁勇善战的地方兵,帮他们重新收拾“旧山河”。 那些人嘴里的“土兵”,很多其实是藏区土司家的武装力量,还有一些是大山里的散兵游勇。民国以前,四川土司都有自己的武装,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征兵,简称“土兵”。这些土兵的任务主要是守卫所辖地区之要隘门户及土司官寨,他们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只有一身力气。如果形象地比喻,他们更多的像是家丁,只是手里有比较原始的火药枪之类的初级热兵器而已。 这些花哨且另类的装备,已经足够震慑成都平原手无寸铁的“新移民”了。于是乎,另一批像他们当初一样的移民,便无可奈何地受到了无情的洗劫。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批人不劳而获,另一批人却又劳而不获。 天长日久,新到的移民不堪其扰,纷纷要求离开这“虎狼之地”。那些人们眼里特殊的“匪徒”,给清初尚显脆弱的成都地方官出了很大的难题。剿吧,力量有限,鞭长莫及。更何况这些人都骑着高头大马,他们神出鬼没,风也似的呼啸而来,一阵风卷残云般洗劫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匆匆离去。还没有等官兵反应过来,他们早已远去,只留下一粒类似狼烟的尘埃。真可谓剿不胜剿,防不胜防。 一份又一份“奏折”递交到了紫禁城。民意不可违,如此影响稳定,怎么了得?区区蟊贼,堂堂大清哪能容忍?康熙皇帝御笔一挥,朱批“驻荆州八旗子弟,入川剿匪”。 时间的指针指向了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这一年于成都和成都人而言,有如一个特殊的“时间光标”, “特遣”一批远道而来的特殊移民,来保护这“一方平安”。久而久之,他们便牢牢地钉在了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接种传代。 于是,成都人眼里这支叫做“八旗兵”的北方军队,从战略要地湖北荆州起程,迎着呼啸的北风,风一般地开进了成都。他们后来也成为成都这座移民城市全新的“土著”。这是后话。 却说某日下午时分,成都市西郊黑压压又来了一批特殊的军队,镶嵌着龙纹般黄色、红色的大旗,在风中挥舞。为首的将军看了看一马平川“矮矮的成都”,将战马的缰绳一勒,随着骏马的一声长嘶,整个部队停止了前行的脚步。 成都市区的百姓又一次大惊失色,纷纷抄起家伙,携家带口,在杂草丛生的市郊,逃命一般四处逃窜。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支“特殊的部队”,在今天成都市南二环叫做营门口的那个地方,安营扎寨,生火做饭,没有进城“扰民”之意。 早已警戒而准备好了的老百姓弄不明白了,既然“鬼子进村了”,为何又驻扎在城外?他们有何更深的意图?未必又是一次“屠城”的前奏?P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