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机器问题(从批判视角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伦理丛书
分类
作者 (美)戴维·J.贡克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简单来说,“机器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
本书详细考察了各种解答机器问题的可能方案,对“技术作为人所使用的工具”这种传统道德认知提出了根本挑战,但对于机器到底“能”还是“不能”被纳入道德共同体,最终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种审慎既是出于对康德意义上“批判哲学”的赞同,更是基于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即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
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合时宜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
作者简介
戴维·J.贡克尔(David J.Gunkel),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系教授,《齐泽克研究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Zizek Studies)执行主编与联合创始人。其研究主要关注新兴技术的伦理学,另著有《海德格尔与媒介》(Heidegger and the Media)、《机器人权利》(Robot Rights)、《人、物、机器人》(Person,Thing,Robot)等十余部书籍,发表学术文章八十多篇。
目录
序言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道德能动性
1.1 导论
1.2 能动性
1.3 排除的机制
1.4 包容的机制
1.5 人格问题和替代方案
1.6 小结
第二章 道德受动性
2.1 导论
2.2 以受动者为导向的进路
2.3 动物问题
2.4 信息伦理学
2.5 小结
第三章 另类思考
3.1 导论
3.2 使主体去中心化
3.3 社会建构的伦理学
3.4 另一种替代方案
3.5 更远处的道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列表
译后记
序言
我曾一度想要把本书命
名为《为机器权利辩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chines),理由有二
。第一,这一名称指向了“
辩护的论述”(假定这个短
语在这里是贴切的)的传统
并追随了这一传统。该传统
始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t)的
《为人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1790)和她两年后
出版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以及托马斯·泰
勒(Thomas Taylor) 于
1792年出版的具有故意讽
刺性质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
《为畜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Brutes)。本书紧随其后,
探讨是否可能将权利与责任
拓展至机器的问题,因而或
许会构成这一论述脉络(该
论述脉络处理的是曾经被排
除在外的他者的权利)的下
一环。
第二,我在另一本书《
另类思考:哲学、传播与信
息》(Thinking Otherwise: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中曾经用“机
器问题”作为最后一章的标
题。虽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
是之前那本书的续集、拓展
和细化,但最好还是避免这
种名称上的重复。更麻烦的
是,作为“回报”,本书的最
后一章故意被命名为“另类
思考”,这使得在先的那本
书现在反而可以被当作这本
书的续集来阅读。所以,用
“为机器权利辩护”为题将会
降低这种镜像游戏带来的影
响。
但我最终还是决定使用
现在这个书名,理由同样有
二。第一,“辩护的论述”是
一种特定类型的写作,类似
于宣言。泰勒那本书的开场
白就展示了这类写作一般具
有的那种腔调和修辞:“奇
哉怪也,一条无比重要、无
可置疑的道德真理,古人竟
然对它一无所知,而即便是
在当今这样已被启蒙的时代
,这条真理也没有得到全盘
的理解和普遍的承认。我所
说的这个真理便是:一切事
物就其内在的、真实的尊严
和价值而言是平等
的。”(Taylor 1966,9)在
本书中,我并不会如此直接
、大胆地宣告自明的、不容
置疑的真理。因为这种做法
需要接受并且将会接受批判
性的质疑。所以,“为机器
权利辩护”这个乍看很有用
的名字本可以是对《另类思
考》一书最后一章的更准确
的描述,但那一章隐藏了这
种修辞,其目的是站在道德
哲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传统
的对立面去支持对机器权利
的提升。
第二,“机器问题”这个
书名不仅仅指向和借用了另
一个道德革新——这个道德
革新被涵盖在“动物问题”这
个短语之中——而且还强调
了发问(questioning)的
角色和功能。发问是一种尤
其具有哲学性的活动。根据
柏拉图在《申辩篇》
(Apology)中的描述,苏
格拉底并不是因为提出了各
种主张和宣告了各种真理而
惹上麻烦的。他只是通过问
问题来究查他人的知识
(Plato 1990,23a)。欧
陆哲学阵营的代表人物马丁
·海德格尔的开创性著作《
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1927)并非始于
他试图对“存在问题”给出什
么确定的解答。相反,他建
议我们把注意力转向问题本
身并重新恢复我们对这个问
题的兴趣:“Haben wir
heute eine Antwort auf die
Frage nach dem,was wir
mit dem Wort 'seiend'
eigentlich meinen?
Keineswegs. Und so gilt es
denn,die Frage nach
dem Sinn von Sein erneut
zu stellen.(我们用‘存在’这
个词究竟在意味着什么,今
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根本没有。因此,现在正
是重新提出存在之意义的问
题的好时
机。)”(Heidegger 1962
,1)而在另一个哲学阵营
中,G.E.摩尔(G.E.Moore
),这位被汤姆·雷根
(Tom Regan)称作“分析
哲学的主保圣人”的人物,
采取了类似的进路。摩尔特
地在他影响深远的《伦理学
原理》(Principia Ethica)
(1903)的序言中写下了
这段话:“在我看来,和所
有其他哲学研究一样,充斥
在伦理学历史之中的困难和
分歧都主要是由一个非常简
单的原因造成的:人们总是
在试图回答问题,却没有首
先搞清楚他们想回答的到底
是什么问题。”(Moore
2005,xvi)
最终我选择以“机器问题
”为书名,恰恰是因为本书
致力于成为这一哲学脉络中
的一环。就其本身而言,本
书中所给出的分析并不试图
给有关机器之道德地位的问
题一个“是”或“否”的回答。
它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证明
机器是否可以是拥有权利和
责任的合法道德主体。它也
不试图给出或阐明道德准则
、行为规范或实践上的伦理
指导。相反,它想要问问题
。它试图像海德格尔所说的
那样去学会关注机器问题,
关注它所有复杂的层面,并
在此过程中实现一个相当谨
慎的目标,也就是,像摩尔
所说的那样,在尝试给出一
个答案之前先去搞清楚我们
所问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因
此,如果《机器问题》要有
一个题记的话,那么它将是
海德格尔和摩尔(这两位哲
学家天差地别)所写下的那
两段开场白,它们关乎发问
的角色、功能和重要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