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刘建国//彭小军//陶洋//向其芳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无人机拍摄和史前聚落遗址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结合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等资料,探讨江汉平原史前聚落遗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提出该区域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模式。认为史前人类为了能够在江汉平原繁衍生息,必须掌握当地气候、水源、环境等多项特征,审慎地选择合适的居住与耕种地域,合理整治、管理和调配水利资源,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丰衣足食,产生复杂的社会分工,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刘建国,男,1966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地学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考古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考古现场多视角三维重建、中国史前治水文明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运用多种空间信息技术,研究古代人地关系特征,探索水系分布、集水盆地大小与古代聚落分布的密切关系,揭示史前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能力,探讨中国史前治水文明发展与演进模式。
目录
第一章 江汉平原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质地貌
第三节 气候与农业
第二章 研究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一节 数字高程模型
第二节 早期卫星影像
第三节 基础地理信息与聚落分布数据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域内史前聚落考古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域内的史前聚落分布
第二节 研究区域内的史前聚落考古研究进展
第四章 聚落遗址无人机拍摄与三维重建
第一节 聚落遗址的无人机拍摄
第二节 三维重建中坐标系等设置
第五章 重要史前聚落遗址的水文模式
第一节 华容隆起地带
第二节 荆山南麓
第三节 大洪山南麓
第四节 大别山西南
第五节 大洪山西侧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分析与探讨
第二节 和合共生
后记
序言
赵辉
有一段时间,北大考古
文博学院因为老教员退休,
没有人讲授田野考古测量方
面的课,请建国来兼课、帮
忙。那时正值传统的罗盘、
皮尺、平板仪等测绘工具被
电子全站仪迅速取代的档口
,航片、卫片、GPS、地理
信息系统、数字化图形处理
等一大堆新知识新技术一下
子涌进了这门课程。测绘专
业出身的建国,正好是担纲
这门课程的不二人选。建国
是个责任心极强的人,不但
课讲得好,又年轻英俊,和
蔼可亲,深得学生爱戴。这
一干,就是十来年。当年经
他言传身教的学生,好多已
经成为现在的学术主力中坚
,活跃在一线上了。建国兼
课期间,我曾经在学院管过
事儿,比其他人更知道建国
的作用不仅仅是无私无偿地
帮助学院渡过了这段青黄不
接的时间,更要紧的是他把
这门课程的内容更新升级为
现代版。这件事,出了北大
的圈儿,知道的人不多,但
不该埋没、忘记。所以我先
把它写出来。
由于考古这个行业的特
点,建国经常出差,我也经
常出差,偶然会撞到一起,
算起来我们在外地相遇的次
数比在北京多。去年的11月
底,在安徽含山参加凌家滩
遗址考古发掘的现场研讨会
的会上,又遇到了建国。他
是从湖北辗转而来的。当时
正值疫情期间,防控形势严
峻,措施严格,也导致旅途
多生不便,所以迟到了,会
议开始了好一会儿,他才赶
到。寒暄后,说有事找我。
会后第二天,我在离会之前
正好有一上午的空闲。建国
来到我的房间,没有多余的
话,打开笔记本电脑,就着
PPT就讲起这五年来,他通
过无人机拍摄、遗址三维重
建和空间地理信息分析所得
到的有关史前江汉平原里的
人们与水环境的互动关系方
面的研究心得。建国讲得投
入,眉飞色舞。我也是这时
才知道他这五年来干成了一
件大事。
江汉平原是由鄂西山地
、北面的大洪山、大别山、
东南江南丘陵和南面的华容
隆起围绕起来总面积约4.6
万平方千米的一块盆地,自
然环境和风土物产有其特点
,养育出当地文化独有的特
征和传统,成为史前中国“
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一
元”,准确地说是长江中游
两湖地区文化的核心部分。
这里从大溪文化晚期开始,
文化和社会进入了发展的快
车道。屈家岭文化以来,当
地的人们陆续建造了一批城
址,现在知道的,大大小小
二十来座。天门县境内的石
家河古城,是其中的翘楚,
规模甚至可以和长江下游的
良渚古城比肩。所以,在讨
论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这个
大课题时,这批城址当然是
令人关注的对象。又,从文
化的多元格局这一人类社会
的物质文化浅层表达上我们
受到启发,即在这个格局之
下的各史前地方社会的文明
化动因、道路、方式可能也
有不同,各有特色。但是,
实话实说,我们在这个方面
的进展不大。譬如在江汉平
原这个特定环境中,人们的
社会是怎样运作的?我们所
知并不是很多、很透彻。这
其中就包括了人地关系这个
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方面。
有不少学者推测,可以看作
是江汉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程
度标志的这批城址之出现的
原因是出于防洪目的。倘若
真的如此,这就成了深度理
解江汉平原上人地关系的一
个重要切入角度。
为此,建国在江汉平原
的史前遗址中挑选了包括已
知各城址在内的25座新石器
遗址,进行了深入研究。建
国是搞测绘、遥感出身,专
业给了他有效的技术工具。
他亲历每个遗址,使用无人
机拍摄,给各遗址三维建模
,再结合遗址上相关的考古
资料信息,最大可能地恢复
出遗址当时的微地貌。如此
,一些重要的地貌特征如古
河道等,以及当时人们修建
的大工程如城墙、壕沟等就
被识别出来了。进行了这第
一步之后,再考察遗址所在
地区的地貌水文状况,譬如
是高台地还是河流谷地,附
近流域面积、可耕作土地范
围,以及洪水来袭的最高水
位等等,综合这些因素,用
来理解遗址选址理由和人们
修建城墙、开挖壕沟的原因

建国的分析抽丝剥茧,
具体而微,又层层综合,逻
辑分明。但限于小小一个书
序,不容得详细介绍这些分
析过程了,请读者自行阅读

作为结论,建国认为,
这些城址的建造肯定和江汉
平原的水文环境脱不了干系
。江汉平原古为云梦,平均
海拔仅27米,是中国海拔最
低的平原之一。从最东端的
武汉计,东距长江入海口直
线距离约有730千米之遥。
位于腹地,又如此低洼,且
有汉江、长江等大河贯穿,
洪水漫漶和内渍久驻为江汉
平原最常见的灾害,是居住
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
问题。目前已知的新石器时
代遗址绝大部分分布在平原
边缘30米等高线以上地段,
而在平原内部,除非高阜突
出的地点,是没有人立足的
,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生存
和当地水文环境条件之间的
大关系。
30米等高线,可以看作
是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盆
地内积水的最高水位线,却
未必是大灾之年的最高洪水
面,也就是说,即便居住在
这以上地段,也不能完全避
害。但是,以稻作为主要经
济手段的江汉地区史前居民
又不能远离水域,何况水生
动植物也是人们眼中重要的
食物资源,就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