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武当—桐柏—大别造山带既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之间的分划(构造)带。本书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总体认识与资料为基础,参考1:20万、1:5万及相关科研成果等资料,首次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和探讨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基本地质构造过程,提出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大地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动态划分;总结不同阶段各构造单元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形变质及成矿作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本书可供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规划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 地层 1.1 武当—桐柏—大别地层区 1.1.1 武当—桐柏—大别北侧地层分区 1.1.2 桐柏—大别地层分区 1.1.3 武当—桐柏—大别南侧地层分区 1.2 扬子地层 1.2.1 中元古界 1.2.2 新元古界 1.2.3 南华系 1.2.4 震旦系—寒武系 1.2.5 奥陶系 1.2.6 志留系 1.2.7 中—新生界 1.3 南襄盆地 第2章 岩浆岩 2.1 侵入岩 2.1.1 新太古代侵入岩 2.1.2 中元古代侵入岩 2.1.3 新元古代侵入岩 2.1.4 古生代侵入岩 2.1.5 中生代侵入岩 2.2 火山岩 2.2.1 早元古代火山岩 2.2.2 新元古代火山岩 2.2.3 古生代火山岩 2.2.4 中生代火山岩 2.3 脉岩 2.3.1 新太古代基底形成阶段 2.3.2 古-中元古代初始裂谷发展演化阶段 2.3.3 新元古代早期俯冲体系下的沟-弧-盆体系 2.3.4 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初期板块裂解阶段 2.3.5 早古生代中期—晚古生代初期板块收敛俯冲期 2.3.6 晚古生代晚期—早中生代岩浆活动空白期 2.3.7 中生代晚期板内阶段 第3章 变质岩 3.1 区域变质岩类型及原岩性质 3.2 变质相划分 3.2.1 绿片岩相 3.2.2 角闪岩相 3.2.3 麻粒岩相 3.2.4 蓝片岩相 3.2.5 榴辉岩相 3.3 原岩恢复及构造环境 3.3.1 群-组中特征岩石组合及构造环境 3.3.2 特征变质岩石及可能的地质意义 3.4 区域变质作用特点及相关问题 3.4.1 前大别期低压区域热流变质作用 3.4.2 大别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3.4.3 中元古代时期变质作用 3.4.4 晋宁期变质作用 3.4.5 海西—印支期变质作用 3.4.6 印支—燕山期变质作用 第4章 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4.1 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4.2 主要断裂特征 4.2.1 重要边界断裂 4.2.2 区域性大断裂 4.3 构造演化阶段及构造单元划分 4.4 主要地质构造阶段与构造属性 4.4.1 早前寒武纪陆块基底及构造归属 4.4.2 (中—)新元古代陆壳构造格局探索恢复 4.4.3 古生代陆缘裂谷体系 4.4.4 中新生代大陆造山体系 4.4.5 喜山期构造变形 4.5 构造演化 第5章 地质构造过程与成矿 5.1 沉积、岩浆、变质及构造等作用与成矿 5.1.1 沉积成矿建造与成矿 5.1.2 侵入岩成矿建造与成矿 5.1.3 变质作用与成矿 5.1.4 大型构造与控矿 5.2 地质构造背景与区域成矿系列 5.2.1 成矿系列的划分 5.2.2 成矿系列与地质构造背景 5.2.3 成矿系列的时空规律 第6章 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6.1 造山带地质构造阶段及构造单元划分 6.2 大别山地区早期地壳演化 6.3 晋宁造山运动 6.4 武当—桐柏—大别地区总体格局 6.5 原划归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发现古生物化石 参考文献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