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身份秩序研究(2022)(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贾丽英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秦汉时代的社会身份既有古老身份制的遗留,也有自己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的社会身份有有爵者、有秩者、有庶人、有徒隶,还有官私奴婢等,纷繁复杂。但是,剥离纷杂的表层,我们发现秦汉帝国社会身份体系中,主干部分最突出的还是以“爵”和“刑”两个因素调整的身份系统。基于这个思考,本书从“爵刑一体的身份序列”“爵的身份、剖分与变迁”“徒隶与身份刑”三部分论证,尝试构建秦汉帝国“爵刑一体”的学术理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希望对秦汉社会身份制度的认知有所补益。 作者简介 贾丽英,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韩国庆北大学兼职教授。主攻秦汉史和简牍学。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简帛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秦汉家族犯罪研究》《秦汉家庭法研究:以出土简牍为中心》等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韩国中央研究院海外项目等各类项目。 目录 序 前言 上编 爵刑一体的身份序列 第一章 秦汉社会爵制身份与徒隶身份的衔接——庶人 一 身份序列中的枢纽 二 庶人的存在形态 三 身份是否自由的思考 小结 第二章 秦汉时代赦令与社会身份秩序整饬 一 奉天承运之赦的意图 二 赦罪人与“殊死以下” 三 赦令中的赐吏民爵 四 余论:赦之仪式 小结 中编 爵的身份、剖分与变迁 第三章 秦及汉初二十等爵与“士下”准爵层的剖分 一 简牍中的“公卒”简 二 商鞅爵制中的爵层剖分 三 秦及汉初的“士下”准爵层 小结 第四章 西北汉简所见民爵分布与变迁 一 “爵不过公乘”与“移爵”的思考 二 “公大夫”“官大夫”反映的爵制变迁 三 爵称年龄透视的社会制衡 小结 第五章 告地书中“关内侯寡”“五大夫”身份论考 一 出土告地书概况 二 移户文书的判定 三 告地书中的身份 小结 第六章 论秦汉爵制身份权益之变迁 一 食邑的界限 二 比地为伍的界限 三 免役的界限 小结 下编 徒隶与身份刑 第七章 里耶秦简牍所见“徒隶”身份及主徒官署 一 关于徒隶的身份 二 “徒簿”反映的徒隶监管官署 三 《计录》与《课志》的佐证 小结 第八章 里耶秦简“产子课”及“徒簿”反映的徒隶生活 一 徒隶的婚姻与家室 二 “徒簿”反映的徒隶“从事公” 三 徒隶的财产及“从事私” 小结 第九章 秦汉简所见司寇 一 里耶秦简中的司寇事役 二 “户人”到“徒隶”的变迁 三 司寇身份的性别分析 小结 第十章 秦简中的仗城旦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索引 后记 序言 贾丽英教授《出土简牍 与秦汉社会身份秩序研究》 即将出版,全书分为上中下 三编,依次考察秦汉时代的 身份序列、爵制变迁和徒隶 身份。这部著作是近年来重 要的秦汉史研究成果。 在今天的秦汉史领域, 研究工作如果不借助新出资 料,不仅会被多数人认为是 落伍的,更被一些人认为是 不专业的。这些说法的合理 性在于历史学是一门经验学 科,它的进步需要新资料来 推动。然而,资料不会自动 为历史做出判断,它只是发 射火箭的燃料,而火箭的起 飞则需要将燃料用于助推它 的各种观念和技术,仅有燃 料或仅有观念和技术都是不 行的。因此,在评价一个研 究时,我们所说的“创新”, 主要不是利用了新的资料, 而是通过这些新资料所想到 的问题,是在梳理和解决问 题的尝试中,认识新的事物 和重新判断已存在的事物, 并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这样,“创新”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获得了对某些未知事 物之有知,或者是对已知事 物认识的某些改变,或者是 调整了研究思路和方向。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 身份秩序研究》在这些方面 都有一些体现。例如它对“ 移爵”和“比地为伍”的探讨 ,对告地书中爵位身份真实 性的探讨,对徒隶的婚姻家 室和其他生活状况的探讨, 对仗城旦身份的探讨,对司 寇身份及变化的探讨,都是 利用了新的资料,提出了与 已有观点不同的新的见解。 有的说法我个人是赞同的, 例如作者指出,湖北荆州和 随州出土的有高爵(五大夫 和关内侯)内容的告地书, 其书写方式是当地巫者方术 师承规则的反映,与墓主生 前生活状况无关,不是墓主 的真实身份,在身份上的这 种虚拟化则与现实中的免役 有关。这个解释无论是否被 学界接受,但它是在用历史 主义的眼光看待逝去的往昔 ,这就摆脱了对史料的复读 式理解。又如作者对《秦律 十八种》中仗城旦的解释, 指出了传统观点之于史实未 洽之处,这就提供了新思路 ,也需要持有传统意见的学 者有更多思考。凡此均值得 肯定。 不过,在我看来《出土 简牍与秦汉社会身份秩序研 究》一书更值得注意、也是 更有意义的方面并不在此, 我要说的是,它在一个重要 的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概 念。这个问题就是秦汉皇权 官僚国家中人的身份性—— 它不是某个群体或个体在社 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身份类 型,而是国家确定的身份秩 序;这个概念就是身份序列 的“爵刑一体”化——它不是 描述性的概念,而是理论性 的概念。 肇始于17世纪的近代意 义上的自然法学说,迄至18 世纪受到了欧洲启蒙运动思 潮的继承和批判。这个过程 正是历史上许多重要思想的 共同命运。我相信,创造力 以及与其同样重要的批判力 的结合,乃是涌动着人类智 慧源泉的必要前提:前者是 对任何事物的了解、认识和 行动,后者则是对任何有价 值的主张在其发展起来并产 生了影响之后的检查与改造 ,从而可能成为新思想的起 点。 在那部曾经饱受争议的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 础》一书中,批判自然法学 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提出 了两个概念,即“自然的人” 和“人所形成的人”,以及一 个命题即“人类社会的不平 等状况来自人类自身”。“自 然的人”指“野蛮”状态下的 人类,“人所形成的人”指文 明时代的人类,而上述的卢 梭命题,指的就是包括社会 身份差异在内的整个文明时 代的基本特征。照卢梭的说 法,罗马法学家使人类和其 他一切动物毫无区别地服从 于同一的自然法,他们把自 然法则理解为自然加于其自 身的法则,而不是自然所规 定的法则;近代的自然法学 家则把法则概念理解为只适 用于具有灵性的存在物亦即 人所制定的一种规则。换言 之,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世界 中,并不存在人类社会所独 有的法的需要。这个判断在 逻辑上的进一步推衍即是, 在人类之外的动物界中没有 身份性。20世纪杰出的动物 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经过细 致观察却发现,其他动物和 人类一样,由生命延续、逃 避危险和进行攻击三种“驱 力”所决定的基本生存状态 ,是以性别、年龄和地位的 身份差异呈现的,声音的形 态、羽毛的分布或身体某些 部位颜色的不同等等,确定 了动物群中个体的不同身份 。由于人类和其他动物来自 共同的自然创造,我们有理 由假设,其一,人类社会中 身份性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它 的自然状态,“人”自然状态 下的身份性是以后文明状态 下身份性基础的组成部分; 其二,在文明出现后,“人” 的自然性之于身份的意义依 旧保留着。这两个因素在当 下我们对历史上人身份性的 研究中似乎或多或少被忽略 了。 然而,人类文明时代出 现的不同身份,在本质上是 不能用动物性的本能来解释 的。在这个明易的道理之外 我想强调的是,随着文明的 完全确立亦即国家的出现, 直迄近代以来,人的身份差 别以自然因素(体能和智能 )、社会因素(群体聚合) 和政治因素(国家形态)重 要程度大致上依次递增的趋 势而呈现。尽管不同文明地 区“人”身份之确定方式和表 现形式有不小差异,尽管自 然因素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