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顺应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求,旨在帮助高校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典原著。全书以原典导读的形式展开行文,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选择若干经典篇目,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编排。导读内容包括:对文章所出自的著作撰写简明的书目介绍;对文章中的疑难词语作简要的注释和注音;各节后出示若干思考与练习题,以供讲授和阅读参考;各节末尾设知识链接栏目,用以扩充知识量。 教材所选文章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精华,单个版块内部及各个版块之间,体现逻辑上的联系,整部教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文章内容兼顾人格熏陶、道德修养、知识诸方面的综合功能,超越学科界限,所选文章多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避免艰深晦涩和过于专业化。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类公共课教材,也可供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学习。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界定 一、文化的定义和结构划分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涉阶段 三、古代传统文化基本功能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生成 一、历史生成的多源性 二、历史生成的漫长性 三、历史生成的变异性 第三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早熟属性及特征 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早熟和稳固 二、社会发展早熟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特征 (一)祖先崇拜的持久 (二)孝作为伦理纲常的确立 (三)宗法制派生的忠孝君臣观念及价值本位 三、汉字完整体系的早熟、稳固与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汉字完整体系的早熟、稳固 (二)汉字早熟和稳固属性派生的技术和艺术 第四节 农业文明、自然经济生成的传统文化特征 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天文历法及四时政务 (一)历法的产生:用夏之时 (二)观象授时:星象天文学 (三)政务制度:四时月令 二、农业生产的重复、往复与敬老及思维模式 (一)农业生产的重复性与敬老 (二)农业生产的往复性及对应的思维模式 三、农业生产的定居与兴土木、恋家园、慎武事 (一)建筑的发达与艺术化 (二)安土重迁与游子怀乡 (三)和平稳定与慎武忌兵 四、自然经济孕育的宗教、哲学和人生境界 (一)自然神、自然管理神崇拜与顺应自然 (二)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三)独立自足的精神境界 第五节 周文化对古代传统文化几项制度的定型 一、同姓不婚制度 二、嫡长子继承制度 三、近人、敬鬼神而远之的礼乐制度 第六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凝聚、融汇、辐射功能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一)四方朝宗的心理期待与满足 (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凝聚功能 (三)移风易俗与入乡随俗的结合 (四)原始儒学的民族普适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融汇功能 (一)血缘认同与祖谱整合 (二)猎奇求异与精神、物质消费品的输入 (三)民族本位与佛教的中国化 (四)非汉语专名的中译与胡语声韵的汉化 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外向辐射 (一)先秦:文化辐射的历史传说 (二)两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输送 (三)唐代: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 (四)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五)清朝:中国文化在欧洲的辐射 第一讲 诗经 关雕 鹿鸣 文王 清庙 [附录] 秦风·蒹葭 小雅·伐木 大雅·大明 第二讲 尚书 第三讲 礼记 第四讲 周易 第五讲 左传 第六讲 论语 第七讲 孟子 第八讲 孝经 第九讲 史记 第十讲 资治通鉴 第十一讲 史通 第十二讲 老子 第十三讲 墨子 第十四讲 庄子 第十五讲 荀子 第十六讲 韩非子 第十七讲 孙子兵法 第十八讲 春秋繁露 第十九讲 阮籍集 第二十讲 六祖坛经 第二十一讲 朱子近思录 第二十二讲 楚辞章句 第二十三讲 典论 第二十四讲 诗品 第二十五讲 文心雕龙 第二十六讲 文选 第二十七讲 昌黎先生集 第二十八讲 历代名画记 第二十九讲 笔髓论 第三十讲 花间集 第三十一讲 红楼梦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