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的人过着健康的生活,却还是患上严重的疾病?为什么得了同样的疾病,有的人接受治疗的效果比其他人差?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 加博尔·马泰博士在几十年的行医经验中,发现很多患不同疾病的重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难以拒绝他人,无法表达愤怒,这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真实的需求永远不被看见。这种心理压力会破坏生理稳态和免疫系统,导致身体的疾病,这是身体代替我们做出的反抗。身体的症状是一种警示——你已经承受了太多,是时候好好关怀自己了。 马泰博士将近期新的关于身心联系的科学知识,与一个个引人共鸣的病例、名人案例有机结合,深度剖析了心理压力、情绪和生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探究了身心疾病的代际传递,以及情绪反应模式的根源——童年的逆境。最后,介绍了帮助病人自我疗愈的7个“A”治疗法则。 当我们能更好地照顾自己而不是一味满足他人,当我们能感受并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我们的身体健康将极大受益。 作者简介 加博尔·马泰,加拿大知名医生和畅销书作家,于2018年5月获颁加拿大最高平民荣誉勋章“加拿大勋章”,曾任西蒙菲莎大学兼任教授。他长期关注成瘾、压力、幼童发展和注意缺陷等领域。其作品曾获得休伯特·埃文斯非虚构文学奖、马丁·路德·金人道主义奖,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他在TED上关于成瘾的演讲《成瘾的力量与力量的成瘾》已有超过300万观看量。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医学的“百慕大三角”:心身的统一性 第2章 好到过分的小女孩:多发性硬化与压力 第3章 压力和情绪胜任力 第4章 “活埋”:肌萎缩侧索硬化与情绪压抑 第5章 “永远不够好”:乳腺癌与情绪压抑 第6章 “妈妈,你难辞其咎”:疾病与家族史 第7章 压力、激素、压抑和癌症 第8章 乌云背后有光明:癌症的教训 第9章 “癌症人格”存在吗 第10章 55%的解决方案:心灵的自愈力量 第11章 一切尽在脑中:身与心的敏感性 第12章 人未死,脑先亡:阿尔茨海默病与情绪压抑 第13章 我或非我:免疫系统的混乱 第14章 微妙的平衡:关系生物学 第15章 丧失的生物学机制:疾病易感性的来源 第16章 代际之舞:创伤、压抑与疾病的代际传递 第17章 信念的生物学机制:改变信念,治愈疾病 第18章 负向思考力:允许自己愤怒、焦虑与脆弱 第19章 通向治愈的7个“A” 译后记 拨云见日 参考文献 序言 人们总是觉得身心不可 分离。不幸的是,现代性却 将这两者劈开,将我们对自 己整体的感知和被我们的思 想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分成了 两部分。在这两种不同的认 识中,后一种经常以微弱的 优势占据上风,这是我们的 损失。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再次 验证了古老智慧中的直觉感 知,因此,将其呈现在读者 面前,是我的荣幸,也是我 写这本书的首要目的。我的 另一个目的,就是给如今这 个被压力所驱动的社会竖立 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意识 到,我们如何以无数种无意 识的方式促成了自己痼疾的 产生。 这本书并不提供处方, 但我确实希望它能够成为读 者们产生自我转变的一个催 化剂。处方来自外部,而转 变发生在内心。每一年都有 很多书提供各种简单的“处 方”:身体的、情绪的、心 理的。我并不想再写一本这 样的书。处方假设某些问题 需要修复,而转变为现存之 物带来治愈——变得完善和 完整。建议和处方也许有用 ,但对我们来说更为宝贵的 ,是深入了解我们自己以及 我们身体与思想的运作。对 真相的追求启发我们顿悟, 并促进转变。你若寻求治愈 ,那么从第一页的第一个个 案开始,我就会揭晓答案。 正如伟大的生理学家沃尔特 ·卡农(Walter Cannon)所 说,智慧存在于我们的身体 内。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人 们找到我们都拥有的那些内 在智慧。 本书的一部分例子是从 已出版的名人传记或自传中 摘取来的。大部分则来自我 的临床实践或访谈录音,涉 及的人士均同意我引用他们 的医疗和个人经历。出于对 隐私的保护,我对姓名及其 他信息做了更改。 为了避免让这本书对普 通读者来说过于学术化,我 尽量少使用注释。每一章的 参考文献都在书末附上。 欢迎读者将意见发至我 的电子邮箱: gmate@telus.net。 导语 加拿大家喻户晓的医生经典作品,畅销全球20年。 动人故事+前沿科学+深度疗愈,深入剖析心理压力、情绪压抑对身体健康的深刻影响。 7个A疗愈法则,帮你纾解压力,表达情绪,勇敢说不,身心都更健康。 尹烨、童慧琦、张天布、清流、暂停实验室倾情推荐。 后记 拨云见日 此时,大部分人刚刚经 历或正在经历着新冠病毒感 染带来的高烧、身体不适。 生活和工作不得不停下来, 慢下来。我们“被迫”学着去 观察身体的反应,顺应身体 的需要,思考并寻找工作与 生活的平衡。 要觉察和照料的不只身 体,还有心理。 特定心理状态往往伴随 着典型的躯体反应,身体症 状的“警报声”常常很响亮, 而心理的痛苦信号隐晦又模 糊。患者还要同时承受指责 和病耻感,所以将心理与身 体联系起来的过程总是充斥 着抗拒与迷茫。翻译本书的 日子里,我与书中人一同经 历挣扎与和解,也试着在工 作中同来访者一起翻译身体 语言,将压抑的情感与躯体 疾病和生理紊乱相联系。整 合的视角让我们开始思考: 压力如何影响身体反应并反 作用于情绪,身体各系统器 官如何协同工作和表达。 阅读书中的故事,我们 会惊叹于如此复杂多样的心 身疾病,同时思考自己的相 似处境,并尝试学习如何自 我接纳与关怀。最后会浮现 出那个常常在心理治疗中讨 论的问题:“如何让自己感 觉好一点儿?” 勇敢地说“不”,挑战试 图让所有人满意的完美幻想 ,拨开层层云雾,倾听身体 发出的诚实声音,看见“不” 字背后的情感呼救。“拨云” 需要坚定勇气,“见日”充盈 爱与力量。当我们可以用更 多方式表达时,身体表达的 负担也许就会减轻。 感谢在本书翻译过程中 各位编辑、老师的帮助和支 持。本书的前言及第1~6章 由侯灿翻译,第7~11章由 薛飞翻译,第18章由周惠敏 翻译,第12~17章及第19 章由李汉婕翻译。力所不及 之处,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教 。 李汉婕 2022年12月31日于西安 书评(媒体评论) 从人类开始讨论意识起 ,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挥之不 去,即意识是否仅在大脑产 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 据开始揭示了“身心一体”的 真相,即身体同样可以通过 种种方式对意识进行干预和 调节,甚至心身之间会相互 产生巨大的影响,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基因表达乃至肠道菌群都不 可或缺地参与其中。既然情 绪就能影响基因表达,我们 为什么不更加达观一点呢? ——尹烨 华大集团CEO 本书是斯坦福整合医学 中心的病人们喜欢的书。他 们觉得书中简直就在写他们 :负面情绪不被允许和看到 ,身体长期默然担当,直到 它不堪重负发出尖叫。禅学 中对身心非二元的智慧解读 如同一盏灯,一直照引着我 :身心既非一,也非二。没 有心和身,也没有身和心, 唯有心身或身心。愿正念帮 助你培育马泰博士所倡导的 7个A:接纳、觉察、合适 的愤怒、自主、安全依恋、 坚定和肯定。看见情绪,关 爱身体,健康自在。 ——童慧琦 美中心理治 疗研究院创始人,斯坦福精 神和行为科学系临床副教授 本书对于常见的心身障 碍现象,既有心理治疗的阐 释,也有生物医学的解读, 还有神经科学的见解,读后 令人醍醐灌顶。建议对心身 健康感兴趣的读者开卷为快 。 ——张天布 中国医师协 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 员 本书用生动的案例和科 学的数据,揭示了过分的生 活压力和代际传递的压抑情 绪模式可能带来的负面身心 影响,以及它们与多种人们 普遍关注的重大生理疾病之 间的潜在关联。本书值得每 一位关注自身和家人身心健 康的朋友阅读,相信每个人 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发现 一些有益的改善之道。 ——清流 知名心理咨询 师 情绪不仅是大脑的一种 主观体验,更是涉及多个器 官和系统协调配合的复杂生 理过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就像吃下过多的食物,身 体消化不了,就会让我们的 身体“耗竭工作”,出现健康 问题。本书围绕着压力和身 体健康的关系,结合生动的 案例和前沿的科学研究,为 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 品读。 ——张雷雷 暂停实验室 饮食EBP主创 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 这都是一本极为重要的著作 。它能拯救你的生命! ——彼得·莱文(Peter Levine) 心理创伤治疗大 师 马泰博士巧妙地将生物 医学的最新进展与其病人的 个人故事融合在一起,提供 了关于发展经历如何深刻地 塑造了我们的健康、行为、 态度和关系的有力见解。这 是一本必读之作! ——布鲁斯·利普顿 (Bruce Lipton) 知名细 胞生物学家 精彩页 第1章 医学的“百慕大三角”:心身的统一性 玛丽是我治疗了8年的一位女性患者,40岁出头,本地人,身材瘦小,为人温和谦逊,已婚并育有3个孩子。她很爱笑,笑里透着一丝羞涩和不自信,却让人难以忘怀。每当脑海中浮现她微笑的脸庞,我总是心生温暖,但是想到她所遭受的痛苦,我的心又被紧紧揪住。 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的生命,最初的情况看起来并不复杂:手指上针扎的伤口几个月都没愈合。非常不幸地,这是雷诺现象,即手指上供血的小动脉变窄,导致组织缺氧,形成坏疽。玛丽在一年内反复住院和接受手术治疗,因为疼痛太剧烈而要求截肢,但截肢之后病情依然持续恶化,连最强效的麻醉剂也无法缓解剧痛。 雷诺现象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伴随其他疾病一同出现。吸烟者患此病的风险更高,而玛丽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频繁抽烟。她反复戒烟后终于成功了,但是手指的血液循环还是没有恢复正常。雷诺现象只是先兆,更糟糕的情况还是出现了:玛丽随后被诊断患有硬皮病,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兔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许多一直以来未被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比如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甚至阿尔茨海默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是由自身免疫系统对身体器官的攻击引起的,这些攻击导致了关节、结缔组织乃至很多器官的损伤,可能是眼睛、神经、皮肤、肠道、肝脏或者大脑。硬皮病是免疫系统的一种“自杀式”攻击,会导致皮肤、食管、心脏和肺部等组织硬化。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身体的内战? 医学教科书完全从生物学视角去解释,认为疾病一小部分是由体内毒素导致的,但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遗传易感性。这种只关注身体的思维定式在医学实践中更为明显。无论是作为专家还是作为家庭医生的我,都从未考虑过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生病前的心理状态对病程和结果的影响,而只是单纯地治疗身体症状本身:让她服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做手术去除坏疽和改善血液循环,进行物理治疗来恢复行动能力等。 突然有一天,我脑海中闪过一种强烈的直觉:也许玛丽需要被倾听。于是我与她约谈了一个小时,让她讲讲自己的故事。她讲述的内容揭示了一切问题。在她那温顺、胆怯的外表下,隐藏着大量压抑的情绪。玛丽小时候曾受到虐待、抛弃,辗转于不同的寄养家庭。7岁时的场景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幼小的玛丽蜷缩在阁楼的角落,紧紧抱着妹妹们,楼下喝醉的养父母在大声吵骂。“我是那么害怕,”她说,“我必须保护妹妹们,但是没有人会保护我。”甚至对结婚20年的丈夫,她也从未提起过这些创伤。她从小就学会不向任何人表达任何感受,包括自己。表达自我、表现出脆弱和质疑,对于童年的她来说都是冒险行为。只考虑别人,不考虑自己,她才会感觉安全。小时候的玛丽被迫去承担保护他人的责任,而她现在依然无法从中跳脱出来。她从未意识到自己也有权利被照顾、被倾听和被关注。 玛丽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她没有能力说“不”,一直强迫自己对别人的需求负责。即使已经病入膏肓,她最关注的还是丈夫和即将成年的孩子们。硬皮病是身体对她无尽责任感的终极反抗吗? 也许玛丽的身体正在做她心理上无法做到的事:抛弃永远将他人置于自己之上的期望——这种期望在童年时被人强加于她,又在成年后被她强加给自己。1993年我在《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医学专栏所写的第一篇文章中描述玛丽的情况时提到:“当我们无法学会拒绝时,身体最终会帮我们说出来。”当时我引用了一些医学文献来讨论压力对免疫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 情绪的应对方式可能成为硬皮病等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这种观点让很多医生非常愤怒。一位加拿大的风湿病专家给报社编辑写信,对我的文章及其发表提出了严厉的谴责,她批评我经验不足,没有做过任何研究。 专家会无视心理和身体之间的联系,这不足为奇。我们在理解健康和疾病的过程中,总是受到二元论的影响,想要将心身整体一分为二。我们想在不考虑心理的情况下单独理解身体,从而单纯地去描述人类的健康及其他方面,仿佛它们是在我们成长、生活、工作、游戏、爱情和死亡的环境之外独立形成的。大部分医生在受训时就深受这种思路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与许多其他学科不同,医学还没有吸取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宝贵经验: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会影响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影响观察的结果。压力研究的先驱、捷克籍加拿大学者汉斯·塞利曾指出,科学家未经验证的假设能够决定他们的发现成果,同时也会限制他们的发现。他在《生活的压力》中写道:“大多数人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从中吸取的教训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现者的个人视角,在这个如此仰仗科学和科学家的时代,这一基本问题尤其需要被关注。”1塞利作为医生坦诚地揭露了这一现象,但即便20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话。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