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宋神宗钦定的,其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其中“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自古被视为学习历史,吸取经验,学习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之道的经典之作。《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用人智慧、权谋战略等,至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人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指导人生的不二之选。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目录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元年至六年 赧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 孝文王元年 庄襄王元年至三年 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元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高帝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高帝三年至四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高帝五年至七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 惠帝元年至七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高后元年至八年 文帝前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文帝前三年至十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文帝前十一年至十六年 后元年至七年 景帝前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景帝前三年至七年 中元年至六年 后元年至三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武帝建元元年至六年 元光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武帝元光二年至六年 元朔元年至四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武帝元朔五年至六年 元狩元年至四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武帝元狩五年至六年 元鼎元年至六年 元封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