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道家哲学主干说》是“陈鼓应著作集”的收官之作。全书由作者之前所发表的论文合集而成,“形散而神不散”,以《老子》、《庄子》、《易经》、《易传》、《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王弼、周敦颐、张载等论著或人物为重点,着重论证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而不是像一些学者所描述的主要是“一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 本书是陈鼓应先生三十多年来论证“道家哲学主干说”的总结之作,既有扎实严谨的史料论证,又有特色鲜明的理论概括;既有严肃周密的理性解剖,又有情感浓厚的人文关怀,抽丝剥茧,史论兼具,融会贯通,语言流畅。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目录 序 导言 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道、儒、墨、法多元互补 方法论 从“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到谱系学方法的应用 一、前言 二、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 三、谱系学方法的应用 四、从谱系上探讨哲学史上三大重要议题 五、结语 六、后记 概论 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一、前言 二、老庄道的义涵 三、老子的道与物关系 四、庄子的道与物关系 五、结论 “理”范畴理论模式的道家诠释 一、前言 二、庄子首次赋予“理”以宇宙论意涵 三、《说卦》“穷理尽性”在主客架构下的哲学意涵 四、王弼、郭象对于“理”的阐发 五、成玄英将“理”提升为本体论最高范畴 六、程朱理本论的提出 七、结论 三玄四典的学脉关系——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之一 一、前言 二、三玄的主题与主体思想 三、《易》古经与《老子》思想的内在联系 四、老子与易传思想发展的脉络关系 五、《彖传》的自然观及其道家观念丛 六、《系辞》的易道观及其道家观念丛 七、结语 老、庄及《易传》的重要哲学议题——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之二 一、前言 二、三玄共同的哲学议题 三、结语 史论 郭店简本《老子》所呈现的重要哲学问题——由改写哲学史的观点谈起 一、哲学理论的突破始于老子 二、老子“有”、“无”的本体论意涵 三、老子伦理思想的重新思考——老子仁义观的重估 四、结论 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二、道家的思维方式成为历代中国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三、从道论看哲学的主干地位 四、先秦道家各派的内圣外王之道 五、早期儒家的道家化 六、从哲学典籍文献看道家主干说 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道家在秦汉哲学史上的地位 一、前言 二、秦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 三、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看《吕氏春秋》之归本于黄老 四、秦道家思想特点 五、《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两书思想的内在联系 六、《淮南子》宇宙论体系的建构 七、《淮南子》的主术思想 八、结论 王弼体用论新诠 一、前言 二、老子本原论至王弼本体论诠释的转向 三、老子生成论至王弼本根论的诠释 四、王弼体用观:“以无为本”及“以无为用” 五、王弼体用观中的黄老思想 六、《周易注》中的黄老治世思想 七、结语 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道家学脉关系——兼论濂溪的道家生活情趣 一、前言 二、周敦颐的道家生活意境 三、《太极图说》源自道家学脉 四、《太极图说》中的道家观念丛 五、结语 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道家观念丛 一、前言:宋初开阔学风与儒道思想会通 二、张载的气化宇宙论 三、心性学说:“心统性情” 四、“民胞物与”:融合儒道的境界论 五、结论 道家思想在现代 一、近现代道家思想的兴起 二、现代新道家的崛起 三、道家的政治智慧、人生境界及形上思辨 四、道家传统在当代复兴的契机 序言 一 1990年1月,我发表《论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 地位——兼论道、儒、墨、 法多元互补》,提出“道家 哲学主干说”,这个观点引 了学界很大的关注,随之而 来,出现了不少正、反两方 面的回应文章。以至于后来 每当我参加学术会议及活动 时,有些主持人介绍我时就 会这样说:“陈鼓应先生主 张中国文化的主干是道家。 ”我每次都要说明一下:“我 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我是从 专业哲学的角度来讲道家哲 学是主干,并没有说中国文 化的主干是道家。” 我的意思是,“道家哲学 主干说”主要是从专业哲学 方向进行讨论,并没有扩大 到文化方面,专业哲学主要 思考形上学的理论建构、思 想方法的推衍以及重要概念 的分析,我是从这样的角度 来讨论的。 我认为,在文化方面, 儒家是主导、主流;但在专 业哲学方面,道家是主体、 主根。 二 自从1990年提出“主干说 ”这一观点之后,我前后经 历了三十三年,从史论、概 论和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系 统地论证,形成了现在的这 本书,这是我多年来理性思 维的结晶,我为此花了很多 心血,下了很大功夫。 我觉得我们做学问的人 ,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一方面是理性的思维,另一 方面是感性的同通。从理性 思维而言,我在大学所接受 的就是理性思维的训练,学 士论文是《洛克知识论:观 念与经验的评述》;研究生 时期则主要研究尼采。尼采 认为,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 注入了过多神学血液,还说 到康德是“概念的木乃伊”。 从感性的同通而言,由 于人生的际遇,我从尼采转 向庄子。当读到《庄子·则 阳》篇“旧国旧都,望之畅 然”,便激起我浓厚的家国 情怀;《庄子·徐无鬼》篇 中的“越之流人”“去国数日 ,见其所知而喜”,唤起我 生命中最深沉的游子怀乡之 情。 三 2018年4月23日,我在世 界读书日——“第十三届文 津图书奖”活动上做公开演 讲,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 代生活”;2019年春天,我 接受《中国青年报》访问并 刊登《我的文化传承从陈家 村的“尊尊亲亲”开始》;同 年秋天,在厦门筼筜书院发 表《孔老对话的时代意义》 ;之后在世界哲学大会上提 出《老子与孔子的“天下观” 》(刊于《道家文化研究》 第三十三辑)。这些文章都 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写的,是 感性的同通。这是我步入晚 年时发生的转向,我更加倾 向于在感性的同通方面去感 受生命的生动与丰富,获得 精神的滋养。 我越来越感受到,理性 思维与感性同通是相辅相承 、涵容互补的,两者是共存 互养的关系。 就我个人而言,那个从 福建长汀陈家村走出来的少 年,家族血缘、宗亲乡情的 儒家文化根植于生命,后来 远离故乡出走大半生,以道 家哲学研究为毕生志业,如 今感性回归,乡情更浓,我 越来越认可儒家和道家的和 合相融,两者共同滋养了我 ,我想这正是我这一生真实 的生命状态。 陈鼓应 2023年清明节 于北大哲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