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世纪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在地理学的知识体系里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是最早集中阐述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论的一本文集,汇集了70年代最活跃的人文主义地理学领军人物的思想。大卫·莱和赛明思在前言里对地理学中的人文主义背景进行了总体阐述;赛明思阐发了存在主义的空间观,这篇文章曾得到波伏娃的赞赏;大卫·莱讨论了如何以人文的素材去重建社会地理学的思路;安·布蒂默挖掘了人文主义地理学最早的白兰士传统;段义孚谈到如何借文学素材来开展地理研究。此外,其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景观学派、地图学等领域里的人文主义要素。总的来看,这本文献呈现出当时的地理学家尝试从各个层面多维度地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展开诠释,为读者全面了解该流派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深且广的视角和切入点。 进入21世纪,地理学家戴维·西蒙在《国际地理百科全书》中“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词条里,将这本书列为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10部文献之一,与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爱德华·雷尔夫的《地方与无地方》、安·布蒂默的《理解生活世界的活力》等文献共同奠定了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最早的理论基石。 作者简介 刘苏,1983年生,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思想史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的研究。已出版著作《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译著《恋地情结》,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书评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前言:地理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背景 第一部分 认识论的指向 第二章 存在主义与人文地理学 第三章 社会地理学与社会行为 第四章 魅力与环境:人文地理学的挑战 第五章 白兰士与涂尔干之辩 第六章 通往经济地理学的人文主义观念 第七章 确定性与模糊性 第二部分 方法论的意涵 第八章 历史意识与地理学的实践 第九章 理解地方的主观意义 第十章 德国地理学中的景观指征学派 第十一章 对经验性外业工作的思考 第十二章 文学与地理学:语意之于地理研究 第十三章 地图学与现实 第三部分 一些研究方向 第十四章 犹太-基督教传统里的“地方”与“土地”概念 第十五章 歌德如何认识自然界:环境理论与环境教育 第十六章 从地名和地方称谓看空间结构 第十七章 非现实的社会建构:从互动论来看游客对环境的认知 第十八章 了解地方:开普敦的“有色人种”和《群居地法》 第十九章 面向公共家务的城市社区运动 中英文翻译对照表 译后记 序言 周尚意 本书的学术定位是人文 主义地理学的代表性著作之 一,它综合了许多人文主义 地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有 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人 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 理学20世纪70年代成为当 代地理学的重要流派,发展 至今,虽然不是主流分析范 式,但却也是地理学中不可 忽视的研究路径,具有深邃 的空间洞察力。然而,这个 学术流派并没有被汉语世界 的地理学家普遍地接受。其 中,不太重要的原因是,其 代表性著作很少被翻译为中 文(段义孚的著作除外)。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汉语圈 中的中国大陆地理学家普遍 接受的是自然科学训练,加 之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 比人文社科基金资助力度高 ,所以地理学家对人文主义 地理学的热情较低。此书中 译本的问世,或许会促使汉 语世界中更多的地理学家重 新思考这种方法论。 显然,本书的预定读者 不是中学生,而是受过地理 学专业训练的人。这意味着 本书不是地理学科普著作。 即便是大学地理教授阅读此 书,也需要不断地领悟作者 文字背后的深义,甚至质疑 其观点。而这种不断的反思 ,恰恰是人文主义地理学所 主张的。网络信息搜索功能 日益增强,许多知识类信息 的传递不再依靠面对面的课 堂。这使地理类课程面临挑 战,即学生无需过多地在课 堂上听教师介绍地理知识, 如山脉高度、河流长度等。 而传授地理学思维方法开始 成为地理课程的“知识硬核” 。 人文主义地理学常被认 为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认识 论(Peet,1998:10)。我 曾在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文 化地理学暑期沙龙上,不止 一次地提出:文化地理学是 地理学的最高境界。之所以 这样说,是因为地理学界在 不知不觉中交给文化地理学 一个任务,即回答“人类希 望地球这个人类家园是什么 样子”这个问题。如果不回 答这个问题,自然地理学所 做的全球变化、碳氮循环、 生态环境修复就失去了研究 的意义,产业布局、城市规 划也失去了指引的方向。许 多人文社科类学科都试图回 答这样的问题,与它们不同 的是,文化地理学是从景观 和区域的视角思考如何看待 和使用地球上的每处景观或 每片区域的。人们对某一特 定景观或空间的态度和评价 很可能不同,由此会形成不 同的地方感。文化地理学就 是要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 找出这些地方感。关于生成 地方感,本书有大量丰富的 实例,便于读者来理解。例 如,本书第十三章介绍了与 距离有关的“地方感”。除了 身心状态会影响人们对距离 的感受,在某地生活时间的 长短也会影响人们的距离感 。这就像我,初到北京师范 大学珠海校区,感觉校园太 大了,几个月后则感觉并没 有那么大。 人文主义地理学认识论 的重要特征是意象性,它来 自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在意 象活动中,建立关系是一个 基本原则,这也是存在主义 的核心伦理。在意向性行动 (关系中的主体性)的考量 下,世界不再被理解为各种 事物或事件加总而成的简单 的物理世界,而是人与周围 环境之间的关系所编织的一 张网,是与人的意识相关联 的客体(Tymieniecka, 1962:127)。人文主义地 理学从来不停留在一蹴而就 的经验主义结论上,而是注 重多样的、变化着的地方感 。例如,一个人热爱自己的 家乡,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 留在家乡。爱家乡有多种形 式。一个人家乡情感的形成 ,也不一定需要在家乡居住 足够长的时间。有时“逃离” 家乡,行走四方后,反而更 理解家乡的价值或美。不断 诠释地方感的这种形成的过 程,深思地方感形成过程中 的道理,正是人文主义地理 学的工作。最近,依据Al原 理开发的ChatGPT成为人们 热议的话题,它可以直接生 成由“知识链接”搭建起来的 文章。我心中有一个疑问: ChatGPT是否会按照人文主 义地理学的认识论来思维? 我的大学同学杨红在瑞士做 了一个小实验,询问 ChatGPT如何评价北京师范 大学。她问了三遍,得到三 个大同小异的答复——所异 之处在于句子的顺序、词语 的选择。她将三个答案分享 到同窗微信群中,同学们马 上挑出答案的毛病。例如, 在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的强势 学科时,竟然未提及中国历 史、中国文学等。作为聊天 工具的ChatGPT对北师大的 “地方感”,显然与许多北师 大人自己的“地方感”不同。 ChatGPT无法诠释不同人的 地方感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本书第九章就介绍了这个道 理。因此,人文主义地理学 的思维方法还将是地理课程 的硬核内容。 所有地理学者都应该看 一下这本书。我们从目录中 便可知道,这本书既涉及自 然地理学话题,也涉及人文 地理学的多个分支,如经济 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 地理学。我认为,中学地理 老师也应该读一读此书。可 喜的是,中国教育部颁发的 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 程标准》有机融入了人文主 义地理学的思想。在“认识 家乡”部分,课程标准提出 :让初中生与他人交流各自 对家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进而要求学生感悟人们在 不同体验和感知的背景下形 成的对家乡的看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18)。这 |